句子训练难,“谁干什么”来帮忙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por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句子处于字词和段篇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句子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基本功,是听、说、读、写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句子方法训练
  纵观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无非是“字→词→句→段→篇”这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由此可见句子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儿童入学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同时要有序地进行句子的训练,还要让他们去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熟悉各种句子表达的方法以至正确运用。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句子的规律性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常,句子训练是通过个例的学习和分析,加之学生多读多练,多数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能胜利完成各种训练,可有些学生就是“丈二和尚”,永远找不到方法,甚至有的老师也无计可施。在这里本人将家谈谈一个“死马当活马医”的妙招。
  一、认识句子的构型。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句子训练中,关于句子的成分教学参考书要求不能像中学教学那样提到“主、谓、宾,定、状、补”,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句子。小学语文的句子构型,可概括为下列四种类型:
  1、谁干(做)什么。【这种构型由三部分组成:A、“谁”B、“干(做)”C、“什么”】
  2、谁怎么样。(这种构型由两部分组成:A、“谁”B、“怎么样”)
  3、谁有什么。(这种构型由三部分组成:A、“谁”B、“有”C、“什么”)
  4、谁是什么。(这种构型由三部分组成:A、“谁”B、“是”C、“什么”)
  在这四种句子构型中,“谁”和“什么”这两个成分不一定是人,可以或人、或事、或物,甚至或是一种现象、一种规律规则、或是一个地名,一个方位、或是一种思维一种想法,一种称呼……“谁”和“什么”这两个成分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在第一种构型【谁干(做)什么。】中,“干(做)”这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由动词充当。如:
  (1)姐姐(名词)织(动词)毛衣(名词)。
  (2)我们(代词)拥护(动词)中国共产党(名词)。
  (3)刘翔虽然没有获得奖牌,可是大家依然很敬佩他(代词)。
  (4)沙地上种着西瓜。
  在第二种构型(谁怎么样)中,“怎么样”这部分表示一种状态或现象,一般由动词或动词加形容词充当。如:(1) 河水涨高了。(2)铁球落下来。(3)母亲离开了。
  在第三(谁有什么。)、第四(谁是什么。)种句子构型中,我们只要抓住关键词“有”和“是”就可以了,他们一般起到判断作用。如:(1)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2)这是爱国将领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只树。
  二、掌握方法,高效训练。
  (一)缩句和扩句。
  认识了句子的构型,句子训练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首先我们来做缩句和扩句训练。而要做好缩句和扩句,我们别忘了功不可没的助词“的、地、得”和时代动词“着、了、过”。
  “的”字短语一般用在“谁”和“什么”的前面。如:“和蔼可亲的伦纳德老师关注天生残疾的小女孩。”
  “地”字短语用在“干(做)”或“怎么样”的前面。如:(1)“九岁的茅以升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走马灯。”(2)“小河缓缓地流淌。”“得”字短语则用在“怎么样”的后面。如:(1)“他激动得热泪盈眶。”(2)斯塔笛喘着气,咬着牙,脸变得像火鸡一样通红,可他还是坚持爬到顶了。句子训练时我们除了注意“的、地、得”字短语这三个修辞部分外,我们更不能忽视了表示数量的词组和介词短语“在……上(中、下、里、内、外、前、后、左、右)”这两个修饰部分。表示数量的词组用在“的”字短语的前面,介词短语用在“地”字短语前面。在缩句训练时,关键是先让学生确定句子的构型,弄清句子有几部分组成,抓住了句子的主干。再看看每部分前面都有哪些修饰成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的”字短语、“地”字短语、“得”字短语、表示数量的词组和介词短语“在……上(中、下、里、内、外、前、后、左、右)”这五个修饰部分。然后把这些修饰成分通通删除就行了。扩句的方法则与缩句相反,也是先让学生确定句子的构型,弄清句子有几部分组成,然后在每个部分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不同的短语。当然,不一定是所有要求的缩写句子同时带有五个修辞成分,也不是所有要求扩写的句子都要每个句子成分加上修辞成分,这要看训练的具体要求和表达的需要。简而言之,缩句和扩句训练就是轻松地做加减法。甚至我们可以幽默的启示学生缩句和扩句训练其实如同减肥和增肥的道理一样。又如扩写句子:(1)“河水流淌着。”这个句子的构型属于“谁怎么样。”只有两部分,我们可在“河水”前面加上“碧绿的”这个“的”字短语和“一条”表示数量的词组两个修饰成分。在“流淌着”前面加上“从我家门前”介词短语和“静静地”“地”字短语。原句就可以扩写成“一条碧绿的河水从我家门前静静地流淌着。”(2)“牦牛走进赛场。”这个句子的构型属于“谁干(做)什么。”句子有三部分,在各部分前面加上修饰成分可以扩写成“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牦牛在主人的牵引下,精神抖擞地走进赛场。”(3)“他高兴。”这个句子的构型属于“谁怎么样。”在“怎么样”后面加上“得”字短语可以扩写成“他高兴得跳起来。”或者“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二)写“把”字句和“被”字句
  “谁干(做)什么。”在“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训练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只有“谁干(做)什么。”这类构型的句子才会要求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训练时,我们先让学生认识“谁把什么干(做)。”和“什么被干谁(做)。”这两个“公式”。然后把句子各个部分套入“公式”就可以了。如:“小东打破了玻璃。”写“把”字句时,可以套入“公式”—“谁把什么干(做)。”写成:小东把玻璃打破了。写“被”字句时,可以套入“公式”—“什么被干谁(做)。”写成:玻璃被小东打破了。当然,在实际教学的句子训练中,要求训练的句子没这么简单。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再长得句子我们先来把句子读通读懂,找到“谁”、“干(做)”“什么”这三部分,然后套入“谁把什么干(做)。”和“什么被谁干(做)。”这两个“公式”。在这里关键是怎么才能找出句子的各个部分呢?我们先让学生通过缩句的方法找到句子的主干,再联系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句子各部分的修饰成分,告诉学生“谁”前面的“的”字短语和表示数量词组等修饰成分归属谁“谁”这部分。同样的道理“什么”前面的“的”字短语和表示数量词组等修饰成分归属“什么”这部分。“干(做)”前面的“地”字短语以及介词短语等修饰成分归属“干(做)”这部分。如:“视死如归的马宝玉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这句话要求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时,我们的思维步骤是先通过缩句找到句子的主干“马宝玉举起石头。”然后把“马宝玉”前面的“的”字短语(“视死如归的”)连同“马宝玉”划分为“谁”这部分。把“举起”前面的“地”字短语(“猛地”)连同“举起”划分为“干(做)”这部分。把“石头”前面的表示数量词组(“一块”)和“的”字短语(“磨盘大的”)连同“石头”划分为“什么”这部分。最后套入“公式”“谁把什么干(做)。”和“什么被谁干(做)。”即:写成“把”字句:“马宝玉把一块磨盘大的石头猛地举起。”写成“被”字句:“一块磨盘大的石头被马宝玉猛地举起”。另外,在做“把”字句和“被”字句训练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对原句的话要照抄,除了“把”字和“被”字之外,其他的字不能多,也不能少。   (三)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换
  经验在实践中探究,前文我们提到的缩句和扩句训练其实是做简单的加减法,那么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换训练也可以通过加减的方法来完成。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反问句最显著的特点是有件“难道……吗?”或者“怎么(能)……呢?”的“外衣“。如果把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时可用加法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把“外衣”“难道……吗?”或者“怎么(能)……呢?”删掉。第二步:找到句子的判断词,进行否定与肯定之间的转换。第三步:把问号转换成句号。如“海上日出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个反问句要求转换为陈述句时,我们的思维过程是:第一步:把“外衣”“难道……吗?”删掉。第二步:找到判断词“不是”说成“是”。第三步:把问号改写成句号。即“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又如反问句“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呢?”可转换成陈述句“我们不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而把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的方法则与把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的方法相反,要用减法。第一步:给句子加上“难道……吗?”或者“怎么(能)……呢?”这件“外衣”。第二步不变,即找到句子的判断词,进行否定与肯定之间的转换。第三步:把句号转换成反问号。如把陈述句“中国终于自己研制出了原子弹,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转换成反问句时,我们的思维过程是:第一步,在“全国人民”后面加上“怎么(能)”,在句末加上“呢”。第二步,找到判断词“欢欣”说成“不欢欣”。第三步:把句号转换成问号。即“中国终于自己研制出了原子弹,全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当我们把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时,至于“难道”或“怎么”加在“谁”的前面或后面要视朗读顺口流利而定,可前可后,这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而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换训练的难度还在于查找到判断词。如果句子的判断词是“是”、“有”、“不会”等,这些句子难不倒学生,可多数句子的判断词却很难找,往往同学们即使懂得了删增“外衣”,也很难完“成否定与肯定之间的转换”这一步。如陈述句“我们应该具有见义勇为的品质。”中,判断词是“应该”,有些学生则认为是“具有”,所以写出了的句子也就不正确了。这就要靠多读读练才行。还有时候,一个句子有几个分句,这样的长句要求把陈述句写成反问句时,有些学生就不知道把“外衣”“难道”或者“怎么(能)”加在哪个分句上,这时我们的引导学生观察判断词在哪个分句上,“外衣”就加在哪个分句上。如陈述句“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都对他产生同情之心。”中,判断词“对”在第三个分句上,那么改写句子时,前面两个分句照抄,在最后一个分句的“对”的前面加上“怎能”。即“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又如“为了祖国,常香玉不仅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还毅然放弃了年幼的孩子,组织剧团到各地义演募捐,这种爱国热情打动了各地观众。”这个陈述句可写成反问句“为了祖国,常香玉不仅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还依然放弃了年幼的孩子,组织剧团到各地义演募捐,这种爱国热情难道不打动了各地观众吗?”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换走的是“三步曲”加减法。
  (四)直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表情达意多样化,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常常碰到直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训练,而且以“直述句转换成转述句”的训练居多。这样的练习我们也可以走加减法“三步曲”:第一步,把提示语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因为有经验的老师都不难发现,小学阶段但凡要求转换成直述句的转述句一般都是提示语在前。第二步,删掉双引号。第三步,改写原句双引号里的人称。这一步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般情况下,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即把“我(我们)”改写成“他(他们)”。把第二改为第一人称即把“你(你们)”改为“我(我们)”。如“妈妈一大早出门时对我说:‘我今天开会,中午不回家,你自己煮面条吃啊。’”改写成转述句“妈妈一大早出门时对我说,她今天开会,中午不回家,我自己煮面条吃啊。”人称还包括人名和称呼。如“小芳对小李说:‘星期六我去王老师家写作业,你去不去?’”改写成转述句“小芳对小李说,星期六她(他)去王老师家写作业,小李去不去?’”有时候,要求转述的人称不同,原句双引号里人称改写也不同。如
  “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如果用第一人称转述,可改写成:“总理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们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我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如果用第三人称转述,则改写成:“总理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或他们)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何琪芳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他。”句子训练形式不止以上四种,还有改错句,给句子加标点符号、写比喻句等等。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因此学生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激发起对句式变换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句子,并为以后写好文章打下基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有效教法。不可能“千句一律”,而要根据不同句子的特点,正确地选择训练形式,使句子训练更扎实、到位。
其他文献
【摘要】童年的生活经验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这个越来越重视情商的时代,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影响儿童的情绪智力发展的因素及其培养对策,本文主要从家庭教养方式、早期经验、父母陪伴孩子活动的时间以及性质三个方面来阐述影响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因素,同时主要强调了情绪辅导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绪智力家庭教养方式早期经验情绪辅导  根据Salovey与Maye
多媒体已经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它以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先进性,并给课堂教学平添了一股时代气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适得其反。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的利弊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引领着教学的全过程,维系着课堂教学的的成败。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活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导入 趣味 情境 对比 作品展示  一出好戏从好的序幕开始,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从简洁的导语开始,一部激扬能引发人共鸣的乐章从优美的序曲开始。一堂成功的好课从引人入胜的导入开始。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摘要】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语文阅读量,培养信息能力;陶冶聋生情趣,激发审美情感;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但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教学设计不恰当、忽视师生情感交流、师资和资源缺乏的问题。因此,应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优势,防止多媒体滥用,提高教师和聋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多媒体聋生语文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主要借助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
摘要: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教学主要目标之一。要从扩大词汇量、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培养阅读技巧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 存在问题 阅读能力 阅读技巧  阅读是人类一种极其复杂的言语活动形式,阅读的过程是人的大脑接受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过程。具备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获取英语文字信息的重要条件
【摘 要】在《新纲要》的指引下,教师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开展了环保教育课程、环保主题活动、实践活动以及环保亲子系列活动,使他们从小心灵中就留下“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深刻印迹,让孩子们的记忆中留下美好的绿色世界。我们以幼儿园为切入点加大环保教育的力度,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绿色,社会变得和谐,生活更加精彩。  【关键词】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 绿色世界  一、设置“
2011年9月,借着"城乡交流"的东风,我从明星小学来到了侯城学校,再次和村里的孩子打起了交道。当我跨入五年级39班的教室时,我深深地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动。35个孩子带着天真而略带羞涩的笑容欢迎着我。他们围着我问这问那,那种农村孩子的热情和朴实扑面而来,让我觉得温馨备至。其中有一个叫张江宽的小个子男生最是活跃,它比起其他同学要胆大的多,话也最多,虽然个子不高但劳动却特别积极。第一天我就记住了这个小
【摘要】网站作为承载和传递网络资源的重要平台,在高校对外汉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外汉语教育网站建设,是目前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网站建设完善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网络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必将引起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改革。网络作为语言传播的强势媒体逐渐推广到汉语教学领域。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
新课程改革,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发现问题,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既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喜欢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就像杜威先生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活动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