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2节的内容《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1课时)为例,采用“创设情境,类比引入——自主学习呈现新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学习成果——小结反思,深化拓展——巩固训练”的方式,初探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教學模式。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细胞器
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目前仍有不少老师还是按照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授课。为了既能贯彻新课改理念,又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有效的提高,我们必须要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下我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2节的内容《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1课时)为例,探究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施。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不仅介绍了有关细胞器的基本结构以及功能的知识,还把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细胞,探讨组成生物体的各个细胞是怎样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细胞的生命活动是怎样通过各组成成分的协调配合完成的。
教材将细胞质分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两大部分,重点阐述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其中,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而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知识又可以为学习第五章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打下基础。本节内容涉及细胞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将微观结构宏观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说出不同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识图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类比引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作用对于新课讲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激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导入中所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容易理解的,而且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课本中“问题探讨”的例子,电脑播放忙碌生产产品的工厂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体会一件优质产品的生产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提出“讨论”中的两个问题:“①一件优质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车间吗?”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多种多样细胞的观察,学生应该能够开展上述问题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继续提出更具体的问题:“细胞内有哪些‘车间’?他们之间是如何分工的?”
2.自主学习呈现新知识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资料的阅读和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本节课时,可先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带着以下的问题参阅教材中的细胞器结构模式图和相关的文字:“①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如何?②各种细胞器是如何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③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协调配合的?”这部分可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并且明确自己在本节课中应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每组可安排4~6人,当中应同时有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便于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的讲授中,我把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设计为如下两点:①让各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的表格,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对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归纳:
②让学生尝试画出几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形态结构图。
4.展示学习成果
因表格内容较多,在进行表格成果展示时,教师应避免让学生以整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倦怠。我们可把每种细胞器分开展示,表格中每种细胞器内容可以自荐的形式让3个小组代表展示其小组讨论的结果,每一种细胞器的相关内容展示后,教师都应及时地进行点评,对其内容进行纠正、补充和总结,并强调当中的重难点内容。在进行画图成果展示时,同样可以以小组自荐的形式让多个小组把其已画的图通过投影仪展示。课后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投票选出表现突出的2~3个小组进行奖励。
5.小结反思,深化拓展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整合和拓展能力有限,若整节课都只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这并不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每节课的小结反思和深化拓展也成为了课堂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点。经过前面的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的实施可以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在本节课中我所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细胞器比较表的展示。虽然在小组代表展示表格时已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点评,但教师仍需将含有参考答案的表格完整的展示给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能清晰无误地掌握每个知识点。
(2)小组讨论提出记忆的方法。由于细胞较多,如何对其中相关的知识进行记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内容。经过小组的讨论总结,最后提出的记忆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①通过列表比较来记忆;②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科思想来理解记忆;③用绘结构图的形式来记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④将这些细胞器的功能与生物体的相关生命现象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评价和补充。
(3)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不同。这部分是本节课需要深化拓展的内容。老师展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图(一半为动物细胞,另一半为植物细胞),提出以下内容:①请说出各个细胞器的名称;②这个模型是否为一个完整的细胞?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③讨论完成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表。 6.巩固训练
习题训练是课堂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就是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习题的挑选应要做到精简,针对性要强,绝不能“拿来主义”。适合其他学校的习题,并不一定就适合本校和本班的学生,所以给学生的习题一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精挑细选,因材施教。
高考题的训练不应只在高三复习时才出现。但由于高考题往往在一道题中已涵盖较多的知识点。因此,在讲授新课时也不太适合以整道题的形式拿来用。若课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把题目以以下的形式让学生完成。
判断有关细胞器叙述的正误。
(1)(2012全国卷T2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
(2)(2014江苏卷 T3A)性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
(3)(2015北京卷T6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
(4)(2015·安徽卷T1D)血浆中的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依次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内质网、高尔基体。( )
(5)(2016海南卷 T8C)液泡中含有糖和无机盐,不含有蛋白质。( )
(6)(2016·海南卷T7C)分泌蛋白先经过高尔基体再经过内质网分泌到细胞外。( )
以判断题的形式展示高考题中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这样既不浪费时间,也可让学生近距离体验高考与本节内容的关系,加重学生对课本的重视。同时,课后也应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布置适量的作业,并要及时地进行批改和反馈。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类比引入——自主学习呈现新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学习成果——小结反思,深化拓展——巩固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老师适时和适度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每一环节紧紧相扣。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各细胞器的比较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教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精讲,让学生从系统角度认识细胞,加深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体会细胞作为生物生命活动中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的奇妙。小组合作讨论和自荐展示学习成果等环节的实施,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小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更多参与教学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对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要有充分的了解;②根据学生的情况,在课前進行充分的备课,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每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充分的应对准备;③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参考文献:
[1]张赟.“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器”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3,38(4):33-34.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细胞器
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目前仍有不少老师还是按照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授课。为了既能贯彻新课改理念,又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有效的提高,我们必须要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下我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2节的内容《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1课时)为例,探究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实施。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不仅介绍了有关细胞器的基本结构以及功能的知识,还把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细胞,探讨组成生物体的各个细胞是怎样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细胞的生命活动是怎样通过各组成成分的协调配合完成的。
教材将细胞质分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两大部分,重点阐述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其中,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而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知识又可以为学习第五章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打下基础。本节内容涉及细胞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将微观结构宏观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说出不同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识图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类比引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作用对于新课讲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激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导入中所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容易理解的,而且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课本中“问题探讨”的例子,电脑播放忙碌生产产品的工厂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体会一件优质产品的生产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提出“讨论”中的两个问题:“①一件优质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车间吗?”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多种多样细胞的观察,学生应该能够开展上述问题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继续提出更具体的问题:“细胞内有哪些‘车间’?他们之间是如何分工的?”
2.自主学习呈现新知识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资料的阅读和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本节课时,可先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带着以下的问题参阅教材中的细胞器结构模式图和相关的文字:“①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如何?②各种细胞器是如何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③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协调配合的?”这部分可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并且明确自己在本节课中应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每组可安排4~6人,当中应同时有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便于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的讲授中,我把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设计为如下两点:①让各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的表格,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对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归纳:
②让学生尝试画出几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形态结构图。
4.展示学习成果
因表格内容较多,在进行表格成果展示时,教师应避免让学生以整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倦怠。我们可把每种细胞器分开展示,表格中每种细胞器内容可以自荐的形式让3个小组代表展示其小组讨论的结果,每一种细胞器的相关内容展示后,教师都应及时地进行点评,对其内容进行纠正、补充和总结,并强调当中的重难点内容。在进行画图成果展示时,同样可以以小组自荐的形式让多个小组把其已画的图通过投影仪展示。课后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投票选出表现突出的2~3个小组进行奖励。
5.小结反思,深化拓展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整合和拓展能力有限,若整节课都只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这并不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每节课的小结反思和深化拓展也成为了课堂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点。经过前面的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的实施可以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在本节课中我所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细胞器比较表的展示。虽然在小组代表展示表格时已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点评,但教师仍需将含有参考答案的表格完整的展示给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能清晰无误地掌握每个知识点。
(2)小组讨论提出记忆的方法。由于细胞较多,如何对其中相关的知识进行记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内容。经过小组的讨论总结,最后提出的记忆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①通过列表比较来记忆;②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科思想来理解记忆;③用绘结构图的形式来记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④将这些细胞器的功能与生物体的相关生命现象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评价和补充。
(3)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不同。这部分是本节课需要深化拓展的内容。老师展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图(一半为动物细胞,另一半为植物细胞),提出以下内容:①请说出各个细胞器的名称;②这个模型是否为一个完整的细胞?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③讨论完成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表。 6.巩固训练
习题训练是课堂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就是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习题的挑选应要做到精简,针对性要强,绝不能“拿来主义”。适合其他学校的习题,并不一定就适合本校和本班的学生,所以给学生的习题一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精挑细选,因材施教。
高考题的训练不应只在高三复习时才出现。但由于高考题往往在一道题中已涵盖较多的知识点。因此,在讲授新课时也不太适合以整道题的形式拿来用。若课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把题目以以下的形式让学生完成。
判断有关细胞器叙述的正误。
(1)(2012全国卷T2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
(2)(2014江苏卷 T3A)性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
(3)(2015北京卷T6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
(4)(2015·安徽卷T1D)血浆中的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依次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内质网、高尔基体。( )
(5)(2016海南卷 T8C)液泡中含有糖和无机盐,不含有蛋白质。( )
(6)(2016·海南卷T7C)分泌蛋白先经过高尔基体再经过内质网分泌到细胞外。( )
以判断题的形式展示高考题中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这样既不浪费时间,也可让学生近距离体验高考与本节内容的关系,加重学生对课本的重视。同时,课后也应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布置适量的作业,并要及时地进行批改和反馈。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类比引入——自主学习呈现新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学习成果——小结反思,深化拓展——巩固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老师适时和适度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每一环节紧紧相扣。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各细胞器的比较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教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精讲,让学生从系统角度认识细胞,加深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体会细胞作为生物生命活动中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的奇妙。小组合作讨论和自荐展示学习成果等环节的实施,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小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更多参与教学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对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要有充分的了解;②根据学生的情况,在课前進行充分的备课,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每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充分的应对准备;③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参考文献:
[1]张赟.“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器”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3,38(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