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免疫调节中的“体液免疫”课堂教学为例,用生活化教育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在生物课堂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有效的组织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种生活化的教育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体现了生活中生命现象与科学进展(图1)。因而,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生物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好奇心,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接纳教师所授的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形成生物科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中教育的目标。生物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的重要课程理念。前者是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者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学习生物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入理解和应用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教师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指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实际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重视生物科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生物、感受生物,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这实现了生物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指导帮助学生获得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產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在体验生活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1 设计理念
  以“免疫调节中的体液免疫”为例,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结合合作与探究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与探索,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关联,关注自身健康,使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理性思维。基本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2 教学设计
  2.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特异性免疫知识的核心,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有重要作用。高考中通常以新材料创设情景的方式考查学生学习、信息获取、问题探究及综合分析表达能力。
  2.2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与归纳能力,能从材料中归纳出有用的生物学知识,但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2.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抗体”和“抗原”的概念;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既培养合作能力,也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合作探究,增进与师生之间的感情;参与课堂教学,认同现实生活与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生活方式。
  2.4 教学重难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
  2.5 教学过程
  2.5.1 导入
  教师播放体液免疫动画,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对体液免疫有初步了解,从而引入学习的内容——免疫调节中的体液免疫。
  2.5.2 新课展开
  (1) 教师从动画中提取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如下:
  ① 体液免疫中有哪些免疫细胞参与?
  ② 什么是抗原?大多数抗原进入内环境后首先是被什么细胞处理?
  ③ 抗体又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2) 教师展示图3,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归纳抗原、抗体的概念及特性。师生再一起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抗体是机体经抗原刺激之后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清除抗原。
  (3) 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37页,结合二次免疫曲线图(图4),找出并写下各类免疫细胞的功能,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B细胞是如何识别抗原的?
  ②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有什么反应?
  ③ 最后抗原是如何被消灭的?
  ④ 记忆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4) 学生对参与体液免疫的各类免疫细胞的功能了解后,小组合作,以艾滋病病毒为例,分析艾滋病病毒是通过体液免疫被消灭的过程其中一个小组在黑板上演示。其他小组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构建体液免疫的过程图(图5)。
  (5) 学习了体液免疫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回答:为什么患过水痘后的将不再患水痘?而感冒却不是终身免疫?从而加深学生对体液免疫过程的理解。
  (6) 加深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后,学生分析体液免疫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过渡到体液免疫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以艾滋病为例,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方式……
  2.5.3 结束
  教师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艾滋病、流感、SAR、H7N9等,向社区及社会以关注XX病设计一个宣传广告。
  3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抗原、抗体的概念和特性以及体液免疫的过程,并深刻领悟体液免疫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从而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本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探究兴趣。学生自主分析材料,得出抗原、抗体的概念特性,并进行自主讨论合作,构建体液免疫的过程,再运用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教学中,教师不能通通讲,要注意掌控全局,抛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参与合作讨论。教师要认真引导,同时也要对学生正确的回答鼓励,对错误的回答及时纠正。最后,教师通过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体会到生物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体验到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珍爱生命、珍爱健康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理性思维,进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彩霞.汲“生活”之源以盈教学——中学生物教学生活化初探[J].中学生物学,2015,31(3):37-3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黄四林,左璜,莫雷,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8-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 张艳丹.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5).
其他文献
“染色体变异”是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是生物技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典例之一。同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细胞分裂、细胞工程、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体细胞杂交、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生物的进化等多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生物学概念多,而且难辨析易混淆,另一方面知识前后联系多,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摘要 通过对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了解了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通过对调查后数据的分析,总结了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两点反思:高中学生对生物课程标准普遍了解很少、生物教师要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学习方式 调查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摘要 就江苏地区使用的三本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实验演变进行  研究,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 实验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继承 实验教学思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新课程实施前后教材发生转变,江苏地区使用过三本教材。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3本教科书中发生变化,现比较如表1所示。  不难发现,3本教材中对实验原理呈现、实
在很多竞赛模拟试题中出现:分别使用TTC和红墨水(酸性大红G)染色法对有活力的种子进行染色,预期的结果应该是( )  A.两者都能使胚完全染色  B.前者能使胚完全染色,后者不能让胚染色  C.两者都不能使胚完全染色  D.后者能使胚完全染色,前者不能使胚染色  尽管此题是2010和2008年江苏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初赛理论试题,但是不难看出对种子的生命力及细胞死活的鉴定在中学生物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愈来愈多的教师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教育观念日益更新,教育方法、技术和手段也日趋多样化。依托课标理念的引领,广大生物教师在重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课改的主旋律中还掺杂着不和谐的音符——无效教学行为,成为课改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作为课改这项系统而庞大工程的缔造者——教师需适时地审视自己与同事的教
摘要:“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历史学科是对浩瀚历史事件、人物认知的人文社会教育学科。通过中学历史课程的相关学习,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核心素养,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
摘 要 器官移植是挽救器官衰竭病人生命的有效手段,器官捐献是解决器官移植问题最根本的方法,但是我国的器官捐献率非常低。为了研究人们对器官捐献认识和捐献器官率低的原因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对红十字会周连通部长的访谈,提出了改善我国器官捐献率低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器官捐献 思想观念 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器官移植是挽救器官衰竭病人生命的有效手段,能重新点燃他
1 设计思想  综合教材中多个探究实验以建构一个科学概念的课型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为生物学概念建构服务的。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综合“绿色植物叶绿体的观察”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个实验内容,设计本探究性实验课“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通过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的思路将细胞结构、色素成分和光合作用的功能联系,帮助学生构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11-0013-02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编写凸显了模块特征,采用“知识点——单元——模块”梯次复习法,能有效地提高模块复习教学的实效性。下面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的复习教学为例,对此复习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 以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自主完成各知识点的梳理  在复习教学中对于单元知识点的梳理,教师通过编制预习提纲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