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日渐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令人痛心。基于对一些校园安全事故的分析,我对如何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在此作以陈述,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切关注,真正促进我们的学校安全工作得到改觀。
  一、 加快建立健全制度
  制度应该永远走在对于某个具体事件处理的前头,即对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在处理过程中找到法律依据和制度依据。显然,目前我们的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好多突发事件都被看成了孤立的特殊事件,在处理过程中看不到制度的影子,而更多看到的是行政官员直接具体的干预,也慢慢变成了似乎任何一起突发事件都必须依靠行政官员直接具体的干预才能得以解决,也很可能是因为这种惯例及这种惯例中隐含着的人们的惯性思维才使得人们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不是依靠完善的制度设计来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一级一级找官来解决,通常都要找到有足够份量的官那里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们能稍感欣慰地看到在处理完一些突发事件之后会紧跟着出台一些解决类似问题的制度设计或对原有的相关制度设计加以必要的完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在处理完一起突发事件之后,相关的部门或人员依然缺乏必要的反思,或者说并不珍视从这一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处理过程中所应该可以获得的有益的启示,这就导致在下一次类似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相关的部门或人员依然是手足无措,不知所从。这实际上要求我们要切切实实增强安全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过渡,起码是社会治理应该更多地依靠“法治”及由“法治”延伸出来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和着力点。
  二、 强化提升制度执行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话是蕴含深刻哲理的。制度被人们抛在脑后不是突然发生的事情,而必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普通社会大众对制度的不遵守,其负面效应是有限的,而掌握社会管理权力的人员对制度的不遵守或是蔑视,都是可以产生深刻的不良影响的。因此,要想切实提升制度的执行力,管理层必须做出好的榜样,我们应当可以发现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相关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的确是比较充分的,但不争的事实是这些制度有好多都形同虚设,这是因为在学校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管理层强调的往往不是依据既定制度紧张有序地进行善后处理,而是“具体事件具体处理”的处理办法,这就使得原来的制度设计、应急预案都成了摆设。当制度得不到执行时,制度也就成了仅可装点门面的画纸一张,当缺失了制度的约束,当一切工作都可以“灵活”应对,一切事件都可以“灵活”处理时,孩子们也就处在了非常不安全的环境中,这恐怕是整个社会难以容许的,这可能也是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不信任感的一个原因。
  三、 努力规范制度设计
  有一些涉及校园安全方面的制度设计得不到执行或者说是被抵触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制度设计本身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的制度容易让人寒心,不合理的制度容易让人敌视,不合法的制度若要真正遵照执行起来那才是有问题的。由于一些制度设计者往往是在孤立地考虑着某一方面的工作,不考虑这项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联系,不考虑这项制度设计是否与原有各类制度设计存在着重复和相互抵触的方面,也可能因为缺乏对基层工作现状的了解而致使制度设计明显不合情、不合理,还有可能因为缺乏对相关法律知识的钻研和对执法实践情况的了解而使得制度设计存在着与现行法律相抵触的方面,这都使得相关的制度设计不能被广泛认同而形同虚设。因此,我们应当强调,任何一项制度设计,尤其是重大的制度设计,比如相关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都应当由具备足够法学素养的人员结合学校管理实际情况并充分听取广大教职工及学生家长,甚至还可以有学生代表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初步拟定的制度设计还应当经过广泛宣传,深刻论证,确认在现实情况下,具有较大存在价值与意义且无合理异议的情况下方可执行。基于对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美好期待,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我们的学校安全制度管理设计,刻不容缓地加以改进、完善,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铸起一道安全屏障。
其他文献
动词不定式是中学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是非谓语动词的一种,动词不定式的小品词to的省略也是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它的用法。而这也是学习者容易忽略和疏忽的,笔者根据多年经验与总结,就此略作小结,以飨读者。  一,使役动词 let, make, have,及感官动词 see, watch, notice, observe, hear, feel等构成的复合结构中,作宾语补
期刊
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比较,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目标不只是单一目标, 而是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如何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一体"的思想,使学生在理解物理原理的同时,思维、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落实"三维一体"的思想,应走好“四步棋”.  一、出奇制胜 以疑促思  普朗克狄拉克说:“知识是我们通向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展,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核心都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在高考数学复习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重视挖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方法。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其特点是:无论是基础知识题还是综合题,都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简单的知识型记忆型试题的试卷日益减少
期刊
全球性大气环流在高中必修课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对他的教学及学习来说,难度很大,学生学起来乏味无趣。我们不妨调动我们的肢体动作,借助身体动作及教室空间方位来比划掌握它。  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热力环流。在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冷的地方会收缩下沉,由于空气密度的变化,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从而使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即产生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对此知识点,我们不妨在图解、
期刊
数学离不开生活,但是,数学又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它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生活保持着一定距离。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浓浓的“数学味儿”。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情境的具体创设。  (一)创设故事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一节课中,这样导入新课: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指出:“教法各异,百花齐放。只要省时高效,不加重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运用任何教法都行”。因此,根据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识字方法:  一、听读识字是识字教学中最常用而且最为普遍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这样运用这一识字方法:一背(背课文);二读(图文结合,朗读课文);三指读(变
期刊
民族聚居区藏族小学生平时不常用汉语和家人交谈,再加上他们平时生活在藏语的强势氛围之中,汉语的学习和运用,更多地局限在汉语课堂之内。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民族聚居区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加强汉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提高民族聚居区藏族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敢说  藏族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害怕说不好汉语,使他们有话不敢说,有情不敢表,这大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
期刊
学困生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一个难题,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这些所谓的“学困生”在学习成绩上、行为习惯养成上与其他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惰性,部分学生甚至开始出现自暴自弃的苗头。面对这样一部分学生群体,教师究竟该如何处置呢?是采取简单回避的态度,轻言放弃,置之不理呢?还是应该正视现实,帮助分析原因,查找症结,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呢?很多教师在面对这一问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是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方法与技能技巧的获得、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练习。通过科学适量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已有的数学知识,使认知结构更加清晰稳固,促进新知识的构建,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所以一节高效的数学课,练习将是点睛之笔。  然而,当今的小学数学练习还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