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
听同备课组的一位教师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因为教材该课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尽管孙中山也有种种缺点,但是,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就从孙中山先生的“种种缺点”讲起,其中有令我感到震惊的内容,如孙中山先生的“卖国企图”和私生活细节。
关于孙中山的“卖国企图”,教师展示了孙中山1914年5月11日给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的信,这是当年孙中山代表革命党与袁世凯争夺日本政府支持的举措之一。教师指出这封信揭示了孙中山复杂思想面貌的不容忽视的一面,其实质是孙中山为获得日本的支持出卖东北三省和蒙古的权益。后来虽未付诸实施,但其内容与袁世凯出卖国家权益的《二十一条》相比尤有过之,因此不能不认为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污点。
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私生活,教师讲了孙中山的“三大爱好”。其一,爱好“革命”。其二,爱好“读书”。孙中山先生曾言:“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其三,爱好“女人”。教师还穿插讲了一个小故事。孙中山先生流亡日本,与日本朋友犬养毅(后任日本首相)在一起喝酒聊天。犬养毅问中山:“有什么爱好?”答曰:“革命、读书。”犬养毅说:“不是这个,这是另一回事。是你生活上的爱好。”答曰:“女人。”
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就这一教学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该教师谈了自己这样处理的原因。第一,讲解历史应当真实。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的历史是我们历史教师的责任。第二,教师教给学生真实的历史有利于学生了解伟人也有平凡之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历史事实不容改变,增加一些孙中山先生的生活细节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孙中山,而不是神化的孙中山。第三,我国古代史家就有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优良传统。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注意摒弃古代“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不良著史传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二、案例分析
笔者认为,该教师的这种“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全部”的做法貌似公正,实则忽略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这种做法忽略了历史教学所承担的任务。一般地说,历史教学承担着知识传授、思维培养和道德教化三大任务。尤其后者是时代赋予历史学科的神圣使命。正因为如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学作为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必然以人文精神的传承为核心。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就是要在历史教育中更多地关注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进行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运。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精心地调用文本资料,为教育目标服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历史人物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留下了丰富的嘉言懿行:封建帝王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康熙帝的文治武功;资产阶级革命家华盛顿的高风亮节、拿破仑的风华绝代、孙中山的百折不挠;历代诗人中屈原的咏叹、李白的浪漫、陆游的忧国;等等。积极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既能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生动,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而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以追求历史的真实为标榜,刻意渲染历史人物的“小节”,又能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呢?也许这么做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和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真相,但肯定要付出牺牲学生品格养成的昂贵的代价。这样的历史教学,连课堂立意都令人质疑,遑论培养青年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并不反对尊重历史,追求真实,但是更不能忘记历史教学承担着“铸人铸魂”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课堂应当树立起“浩然正气”。
(二)这种做法忽视了高中学生的成长规律。众所周知,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对他们今后成为怎样的人和拥有怎样的人生关系重大。当今时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严峻形势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这方面的报道屡见于报刊。这就是我们目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教育大环境和大气候!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唯物史观教育等熔于一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当你登上三尺讲坛开始“藏否人物”的时候,应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谨慎应对,切不可信口开河。凶为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身心发展未臻完善的“准大人”。也许有一些历史细节对成年人来说了解一下没有什么关系,但对青少年来说则是关乎他们健康成长的大事。
(三)该教师混淆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界限。诚然,作为历史学的“历史”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真实。马克思说:“我所知道的唯一科学就是历史学。”因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所以真实、准确是其存在的必要前提。我国的史学传统最讲究的是历史的真实性。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用“书法无隐”以明赵盾之愆,被孔子称作“古之良史”。齐国太史因书“崔杼弑其君”而不惜以身殉职,被誉为秉笔直书的典范。“书法无隐”,“秉笔直书”,成了我国史学的光荣传统。中国史学理论的一个突出方面也是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唐朝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为史学三长,在讲到识的问题时他强调,一个史家必须秉心正直,“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可见,在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里,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把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列为史学写作的第一要义。
然而,历史教学毕竟不同于历史写作,因而也不能用历史学者的标准来衡量历史教师。作为历史教学,它首先要考虑的是遵循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在遵循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历史教学这种重“功利”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慎重对待教学过程,适当调用或规避相关的内容,从而避害趋利,更好地完成课程赋予的三维目标。事实上,这样做与尊重史实并无抵触。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同样只有在真实和科学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历史课堂追求真实的真正内涵应该是:教师要保证所讲解的历史事实是真实的和准确的。它并不要求教师讲解面面俱到,或者说一定要讲清历史人物的所有细节。是否讲解历史人物的“小节”要服从于即时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对课程资源运用的思考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它所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献汗牛充栋。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些材料服务于历史课堂,是每一个历史教师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课程资源观?什么是课程资源?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在上述案例中,表面上看,教师使用的是从各种历史书籍中撷取的资料,可算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这一资料的使用无助于甚至有害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其实质上是一种伪课程资源。这就像读书一样:不是读任何书都是“开卷有益”的,只有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读坏书则是“开卷有害”。
(二)如何开发除教材外的课程资源。首先,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我们应该将课程资源开发定位于国家课程目标的落实载体和实施手段,是国家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产物和发展。任何学科和相关教师都要严格依据和遵循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开发原则、内容、方向、方法以及实施、评价标准等,而不能超越这些“规定”随意地开发。其次,要认真筛选和甄别,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取舍的标准。凡是对教育教学起作用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在这包罗万象的各类信息资源中,教师要具备对资源开发的敏感性,学会选择对自己教学有效的课程资源予以开发,而那些看似有用实则无效的信息就应及时淘汰。依照这一标准,前文所述课例中所讲的孙中山“爱女人”即属于应当淘汰的信息。另外,还要重视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针对性指的是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充分考虑该资源本身具备的价值及它的指向性能否最为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总是带有特定目的去选择适合于自己课堂教学的资源,因此所选资源的针对性必须明确,资源本身不应该带有无效信息或有害信息。
听同备课组的一位教师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因为教材该课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尽管孙中山也有种种缺点,但是,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就从孙中山先生的“种种缺点”讲起,其中有令我感到震惊的内容,如孙中山先生的“卖国企图”和私生活细节。
关于孙中山的“卖国企图”,教师展示了孙中山1914年5月11日给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的信,这是当年孙中山代表革命党与袁世凯争夺日本政府支持的举措之一。教师指出这封信揭示了孙中山复杂思想面貌的不容忽视的一面,其实质是孙中山为获得日本的支持出卖东北三省和蒙古的权益。后来虽未付诸实施,但其内容与袁世凯出卖国家权益的《二十一条》相比尤有过之,因此不能不认为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污点。
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私生活,教师讲了孙中山的“三大爱好”。其一,爱好“革命”。其二,爱好“读书”。孙中山先生曾言:“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其三,爱好“女人”。教师还穿插讲了一个小故事。孙中山先生流亡日本,与日本朋友犬养毅(后任日本首相)在一起喝酒聊天。犬养毅问中山:“有什么爱好?”答曰:“革命、读书。”犬养毅说:“不是这个,这是另一回事。是你生活上的爱好。”答曰:“女人。”
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就这一教学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该教师谈了自己这样处理的原因。第一,讲解历史应当真实。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的历史是我们历史教师的责任。第二,教师教给学生真实的历史有利于学生了解伟人也有平凡之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历史事实不容改变,增加一些孙中山先生的生活细节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孙中山,而不是神化的孙中山。第三,我国古代史家就有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优良传统。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注意摒弃古代“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不良著史传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二、案例分析
笔者认为,该教师的这种“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全部”的做法貌似公正,实则忽略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这种做法忽略了历史教学所承担的任务。一般地说,历史教学承担着知识传授、思维培养和道德教化三大任务。尤其后者是时代赋予历史学科的神圣使命。正因为如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学作为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必然以人文精神的传承为核心。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就是要在历史教育中更多地关注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进行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运。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精心地调用文本资料,为教育目标服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历史人物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留下了丰富的嘉言懿行:封建帝王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康熙帝的文治武功;资产阶级革命家华盛顿的高风亮节、拿破仑的风华绝代、孙中山的百折不挠;历代诗人中屈原的咏叹、李白的浪漫、陆游的忧国;等等。积极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既能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生动,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而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以追求历史的真实为标榜,刻意渲染历史人物的“小节”,又能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呢?也许这么做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和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真相,但肯定要付出牺牲学生品格养成的昂贵的代价。这样的历史教学,连课堂立意都令人质疑,遑论培养青年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并不反对尊重历史,追求真实,但是更不能忘记历史教学承担着“铸人铸魂”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课堂应当树立起“浩然正气”。
(二)这种做法忽视了高中学生的成长规律。众所周知,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对他们今后成为怎样的人和拥有怎样的人生关系重大。当今时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严峻形势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这方面的报道屡见于报刊。这就是我们目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教育大环境和大气候!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唯物史观教育等熔于一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当你登上三尺讲坛开始“藏否人物”的时候,应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谨慎应对,切不可信口开河。凶为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身心发展未臻完善的“准大人”。也许有一些历史细节对成年人来说了解一下没有什么关系,但对青少年来说则是关乎他们健康成长的大事。
(三)该教师混淆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界限。诚然,作为历史学的“历史”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真实。马克思说:“我所知道的唯一科学就是历史学。”因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所以真实、准确是其存在的必要前提。我国的史学传统最讲究的是历史的真实性。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用“书法无隐”以明赵盾之愆,被孔子称作“古之良史”。齐国太史因书“崔杼弑其君”而不惜以身殉职,被誉为秉笔直书的典范。“书法无隐”,“秉笔直书”,成了我国史学的光荣传统。中国史学理论的一个突出方面也是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唐朝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为史学三长,在讲到识的问题时他强调,一个史家必须秉心正直,“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可见,在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里,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把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列为史学写作的第一要义。
然而,历史教学毕竟不同于历史写作,因而也不能用历史学者的标准来衡量历史教师。作为历史教学,它首先要考虑的是遵循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在遵循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历史教学这种重“功利”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慎重对待教学过程,适当调用或规避相关的内容,从而避害趋利,更好地完成课程赋予的三维目标。事实上,这样做与尊重史实并无抵触。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同样只有在真实和科学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历史课堂追求真实的真正内涵应该是:教师要保证所讲解的历史事实是真实的和准确的。它并不要求教师讲解面面俱到,或者说一定要讲清历史人物的所有细节。是否讲解历史人物的“小节”要服从于即时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对课程资源运用的思考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它所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献汗牛充栋。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些材料服务于历史课堂,是每一个历史教师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课程资源观?什么是课程资源?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在上述案例中,表面上看,教师使用的是从各种历史书籍中撷取的资料,可算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这一资料的使用无助于甚至有害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其实质上是一种伪课程资源。这就像读书一样:不是读任何书都是“开卷有益”的,只有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读坏书则是“开卷有害”。
(二)如何开发除教材外的课程资源。首先,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我们应该将课程资源开发定位于国家课程目标的落实载体和实施手段,是国家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产物和发展。任何学科和相关教师都要严格依据和遵循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开发原则、内容、方向、方法以及实施、评价标准等,而不能超越这些“规定”随意地开发。其次,要认真筛选和甄别,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取舍的标准。凡是对教育教学起作用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在这包罗万象的各类信息资源中,教师要具备对资源开发的敏感性,学会选择对自己教学有效的课程资源予以开发,而那些看似有用实则无效的信息就应及时淘汰。依照这一标准,前文所述课例中所讲的孙中山“爱女人”即属于应当淘汰的信息。另外,还要重视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针对性指的是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充分考虑该资源本身具备的价值及它的指向性能否最为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总是带有特定目的去选择适合于自己课堂教学的资源,因此所选资源的针对性必须明确,资源本身不应该带有无效信息或有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