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994例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强度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994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HBV DNA水平分为HBeAg(+)/HBV DNA(+)组、HBeAg(-)/HBV DNA(+)组及HBeAg(-)/HBV DNA(-)组;根据肝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根据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分为<2×正常值上限(ULN)组、2~<5×ULN组及≥5×ULN组。研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A)、纤维化分期(F)及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强度,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的相关因素。

结果

994例慢性HBV感染者中,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941例(94.67%),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553例(55.63%);≥ A2者403例(40.85%),≥F2者371例(36.09%)。HBeAg(-)/HBV DNA(+)组的A和F最严重,其次为HBeAg(-)/HBV DNA(-)组,HBeAg(+)/HBV DNA(+)组最低;虽然三组间肝组织HBsAg染色强度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9,r=-0.760,P<0.05),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995,r=-0.645,P<0.01),以HBeAg(+)/HBV DNA(+)组最高、HBeAg(-)/HBV DNA(-)组最低。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组HBeAg阳性的构成及HBV DNA平均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年龄低于阴性组;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组HBeAg阳性的构成、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PLT)及HBV DNA平均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年龄及FIB-4低于阴性组;影响肝组织HBsAg染色的因素为HBV DNA水平;影响肝组织HBcAg染色的因素为HBeAg阳性及HBV DNA水平。肝组织HBsAg不同染色强度间A和F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43和2.630,P值均>0.05);肝组织HBcAg不同染色强度间A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F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2,P<0.01),以阴性组的F最严重。ALT不同水平组肝组织HBsA染色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49,P<0.01),ALT<2×ULN组均低于其他组。

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中绝大数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超过半数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肝组织HBsAg的表达强度与A和F无相关性,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肝组织HBcAg的表达强度与A无相关性,与F负相关,与HBeAg阳性、HBV DNA及ALT水平正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常见消化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 (CA125)和糖类抗原19-9(CA19-9)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中的升高情况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GEP-NEN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入组条件为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治疗前AFP、CEA、CA125和CA19
期刊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患者的病理分型及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上海仁济医院就诊的119例GI-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参照2010版WHO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及分级标准对其进行病理分型,了解本组患者肿瘤的恶性程度。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总体生存率;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
目的研制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新型重组类病毒颗粒疫苗,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方法利用诺如病毒(NoV)衣壳蛋白(VP1)P区(NoVP)可呈现外源抗原并形成类病毒颗粒的特点,构建获得只包含NoVP或在其表面环位点串联插入EV71衣壳蛋白的三个特异性抗原位点(VP1的SP55和SP70,VP2的VP2-28)基因片段,克隆至质粒pET-28a(+)后分别转化大肠杆菌后诱导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96例并发IFI患儿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未发生IFI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儿96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合并IFI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急性白血病并发IFI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