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靶向调控蛋白激酶D1的微小RNA及其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bornfd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预测和印证调控蛋白激酶D1(PKD1)的微小RNA(miRNA),探讨其在蛙皮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胰腺炎(AP)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

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PKD1的上游调控miRNA,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验证目标miRNA对PKD1表达的调控。采用蛙皮素(20 μg/kg)腹腔注射(每隔1 h注射1次,连续6次)的方法构建AP模型。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AP组(20只)和治疗组(20只),其中,正常组不做处理,AP组和治疗组分别在造模前腹腔注射对照miRNA和带CY5荧光基因的miRNA模拟体。AP组和治疗组各取10只在首次注射蛙皮素后6 h处死,其余在首次注射后24 h处死。所有动物下腔静脉采血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活力;采集胰腺组织包埋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KD1的表达,HE染色进行AP病理评分。

结果

TargetSacn7.1软件预测miR-128-3p为PKD1潜在的调控miRNA,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证实miR-128-3p与PRKD1 mRNA 3′UTR结合,抑制PKD1的蛋白表达。造模后6 h,AP组与治疗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较正常组增高[13 313.00(9 424.00~15 995.00) U/L、13 552.00(10 399.50~18 408.25) U/L比1 430.50(1 214.25~1 543.25) U/L;547.00(515.00~627.00) U/L、857.50(522.00~1 222.25) U/L比34.00(32.50~34.75)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15,P<0.05;χ2=9.115,P<0.05),提示造模成功。造模后24 h,治疗组PKD1免疫组织化学评分[0.50(0~2.75)分]较正常组[4.00(4.00~8.00)分]和AP组[4.00(3.75~8.00)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02,P<0.05)。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坏死明显好转,病理评分总分显著低于AP组(3.80±0.85比6.90±1.15,t=4.481,P<0.01)。

结论

miR-128-3p是PKD1的上游调控miRNA,可抑制PKD1介导的AP大鼠的组织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在胃镜定位下行腹腔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及胃底折叠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5~125 min,术中出血量5~25 ml,未发生消化道漏,术后平均住院5~7 d。结论腹腔镜下食管下括约肌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手术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12月,焉耆县人民医院诊断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1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探查并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同时行胃底折叠术。结果10例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13 min,平均出血量45.5 ml,平均住院时间7.6 d,术后1、6个月行胃镜复查显示患者的食管炎治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LNF)与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LTF)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价值和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5年第二期);PubMed(1978~2016);Embase(1966.1~2016.5);CMB(1978.1~2016.5);VIP(1989.1~20
成体干细胞较胚胎干细胞在获得和临床应用方面越来越显示独特的优势,极小胚胎样干细胞(VSELs)是一种具备多能干细胞(PSCs)特性的成体干细胞,已证实可以从多种成体器官中分离获得并在体内外实验研究中取得较大进步。本文就VSELs的发现、生物学特征、分离与培养分化、潜在应用以及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作简明阐述,以起到对VSELs的研究成果及现状的总结,并为今后VSELs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累及多系统脏器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骨髓衰竭和骨骼发育异常,还可累及全身其他脏器功能,并有恶性转化可能。SDS相关基因定位于7q11,常见的突变类型为183_184 TA>CT和258+2 T>C。现综合检索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基因型及诊治方案等,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