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门镇为什么能够平稳拆除腾退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6月26日,在市委纪念建党93周年座谈会上,大兴区西红门镇党委书记李强“西红门镇寿保庄村拆除腾退拆得快、拆得清、拆得稳”的发言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在城乡结合部进行拆除腾退矛盾尖锐、难度极大,西红门镇平稳拆除腾退的秘诀是什么呢?记者走进西红门镇一探究竟。
  拆除腾退势在必行
  西红门镇是北京典型的城乡结合部,70%的面积处于南五环之内,全镇27个行政村,都搞了工业大院,总占地约1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960万平方米,产业绝大部分是小食品作坊、小服装厂、仓库物流和废品回收站等。一些大院仅靠简单的盖房出租,是典型的“瓦片”经济。这些工业大院曾对本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低端产业聚集,带来了地区近15万人的流动人口,而27个村通过出租11平方公里土地,每年仅获租金约2亿元,农民获益有限。“由于流动人口多、低端产业多、安全隐患多,基础设施差、环境卫生差、社会治安差,农村的管理成本大幅上升。”镇党委书记李强介绍说。
  寿保庄村书记高志华介绍,该村户籍人口只有814人,而生产生活在工业大院的流动人口有2万多人,倒挂比例高达1∶30,村庄管理负担沉重。新三余村党支部书记闫伟给记者算了笔账,新三余村地租年收入400多万元,而村里每年用在服务流动人口上的费用高达220万元,仅村里的卫生队人员工资一年就需要24万元,垃圾清运费一年则要近14万元。老百姓形象地说:“买得起好车,走不着好路;买得起好酒,喝不上水;养得起胃,养不起肺。”城乡结合部的乱象,归根结底,是土地的无序、低效、粗放使用。严峻的形势倒逼,使西红门镇党委痛下决心,通过镇级统筹土地流转,腾笼换鸟,以高端的园区化产业代替工业大院经济。拆除腾退成为西红门镇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第一块要啃的“硬骨头”。
  对这块非啃不可的“硬骨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郑亚君这样介绍,这次拆迁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征为国有的一般拆迁不同,西红门镇为自己的拆迁定名为“拆除腾退”。它有四个特点:一是拆除腾退的对象是工业大院中的非法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没有正式的审批手续,有的用于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有的是盖房出租,“房虫”、“地虫”层层转包谋取利益。如寿保庄村有一种称为“满堂红”的院子,院子里全部盖满房子进行出租,安全隐患严重。这些非法建筑物很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权属关系也比较复杂。二是拆除腾退后的土地仍属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享有对土地统筹经营的所有权、收益权。三是涉及拆除腾退的对象主要是非法建筑物的所有者(在租用土地合约期内)和相关受益方,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四是拆除腾退要与高端产业园区建设同步进行,边拆除腾退边进行园区建设和绿地建设。正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风险大,拆除腾退工作必须综合考虑、统筹推进,确保万无一失。
  拆除腾退既定方针已出,如何让老百姓看到长远利益?如何让老百姓理解拆除腾退?西红门镇党委首先在宣传引导、统一思想上下功夫。镇党委副书记司文韬说:“老百姓都是知情达理的,也体会到现在的状况不可能持续发展,咱们关键得把拆除腾退的好处都给他们一一说透了。”镇党委召开工业大院升级改造动员会,统一27个村两委班子成员思想,各村再依次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最后向村民反复解释政策、宣传前景:“土地虽流转但集体所有权不变”、“工业大院腾退但长远收益更有保障”、“土地腾退换来的是优美环境、良好社会秩序和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到实施工业大院拆除腾退、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同时让大家看到希望,享受收益的递增,吃了“定心丸”。镇党委书记李强说:“我们通过镇村两级的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实现了由‘担心吃亏’到‘支持参与’的思想认识转变。目前改造中涉及的寿保庄、老三余等6个村,村民代表支持率达到100%、户代表支持率达到98%。”思想认识的统一,使全镇上下形成了团结一心谋发展的巨大合力,为改革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方权益得到保护
  西红门镇拆除腾退工作中,把确保农民权益放在首位。他们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保障农民始终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和收益权,探索实行镇党委政府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各村集体土地入股、设立镇级统筹的集体联营公司运作模式。组建镇级联营公司,各村工业大院的土地作价入股,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到联营公司,由公司统筹腾退、建设、运营、管理以及分配收益,形成全镇统筹分配、农民收益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副镇长王彪说:“产业园区建成后,改变简单承租的模式,用土地租金收益置换部分物业产权,提升土地的附加值,让村集体享受资产增值部分的收益,村集体和村民的长远利益得到保障。”寿保庄村党支部书记高志华说:“土地流转前每亩租金8000元,流转给联营公司后是13500元,收益实现了稳步增长。”
  记者采访中问到,在拆除腾退初期,产业园区建设尚未产生效益,如何保障农民权益?副镇长王彪介绍说:“在拆除腾退之后产业园区建设未投产期间,由投资企业出资支付农村集体经济成员的分红,保障村民利益不间断,拆除腾退后分红不降低,以后每5年还递增5%。”
  维护入驻工业大院商户的正当利益,也是拆除腾退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西红门镇在拆除腾退过程中,按照政策分类对工业大院商户予以补偿,减小拆除腾退阻力。据了解,针对工业大院建筑物大多没有手续的情况,西红门镇按照相关政策,依据航拍卫星图,以2006年、2009年为节点划分三个阶段分别确定补偿标准。拆除腾退前,镇、村干部逐个院落进行走访,对照租赁合同摸清实际使用情况,听取租赁企业意见,尊重历史、承认现实、区别对待,完善拆除腾退实施方案。村级组织提前发布拆除腾退公告,干部和党员分片分组包院落、包企业,详细讲解拆除腾退补偿标准、实施步骤、时间安排,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镇、村组织加强协调联系,主动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找“出口”,全程服务企业顺利外迁,引导租赁企业主动拆除腾退。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郑亚君说:“强拆是纠正违法行为,目的绝不是毁坏财物,每次拆都让大家一定要慎重,商户家里的任何东西哪怕一个破板凳都要搬出来。”   党员干部敢于担当
  拆除腾退,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西红门镇党委对此早有预判。西红门镇一班人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支处置应急能力强的骨干队伍,及时化解拆除腾退中的矛盾和问题。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保敬对记者说,“我们的干部是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的,我们的干部有勇、有谋、有担当。”
  拆除非法建筑虽然有依据,但由于涉及切身利益,一些商户用各种办法抵制拆除工作,矛盾十分尖锐。面对这种局面,镇党委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沟通,争得理解和支持。对40多名不让清登、拆除的重点人,镇党委一班人分别多次约谈,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逐个化解利益矛盾。星光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宝全每天入户做工作、讲道理,在拆除物流园区的时候,商户和房主聚众威胁,他毫不畏惧,冲在最前面,做解释工作,最终矛盾得以化解,当天晚上物流园区拆除工作就完成了近50%。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西红门镇的党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身上都散发着一种正能量,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体现出难能可贵的担当精神。镇党委书记李强说:“西红门镇的拆除腾退试点,承担巨大的风险,但是,面对困难,我们就得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全区和全市探索出一条新路来。”拆除腾退指挥部的一名干部说:“整个拆除腾退过程中,村民的利益是有保障的,商户利益是有保障的,其实风险最大的在于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做好,就是党委政府的责任。”
  拆除腾退工作中的担当,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威胁,冲锋陷阵在第一线。寿保庄村工业大院面积702亩,厂房或场地十余年来陆续出租给160余个承租人,层层转包,形成402个院落,利益关系复杂。拆除腾退过程中,面对一些人聚众串联、恐吓挑衅、拒谈抗拆,西红门镇的干部没有退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开展深入细致的摸底工作,把情况摸透,对拆除腾退工作进行周密部署,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在强大的定力下实现预期目标。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保敬说:“细致的谋划部署和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了强拆相对平稳有序进行。”镇党委书记李强说:“在办公室能想到的困难,不是真正的困难。真正的困难出现在面对面的时候,需要我们有智慧和能力、方式和方法解决好、处理掉。”
  普通党员要担当的就是率先垂范,在拆除腾退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村村委会主任衡月增在拆除自家的养殖用地上的商户时,自己赔了3万元让商户搬走,他说:“我是党员,我不带头老百姓就会跟我学,这工作就没法推进了。”在拆除工作中,寿保庄村90多名党员各包10-15户,代表组织做群众的工作。他们利用党员联系户的便利条件,使尽浑身解数,调动社会关系、人情关系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做工作。四村党支部书记陈明说:“在做‘钉子户’的工作时,干部自己掏钱请人吃饭,请人家签字。村民代表在自己家炖肉请人喝酒,把政策给人讲透。”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4年6月底,西红门镇拆除腾退工业大院近百万平方米,控减流动人口近5万人,清退低端企业1600家。在园区建设现场,记者深深感受到拆除腾退工作带来的巨大改变。寿保庄村拆除腾退前,是一个高密度容纳流动人口的区域,现在已经变成点缀着写字楼的公园,绿茵茵的树木草坪与昔日脏乱差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规划图纸上记者看到,过去在11平方公里上形成的分散的工业大院将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将是8平方公里的绿地和2平方公里的高端产业集聚区。杂乱无序的棚户区将变成环境优美的新家园。镇党委副书记司文韬说:“这次综合改革对西红门来说,是重生,是凤凰涅槃。”记者徜徉在初具规模的生态产业园区,仿佛看到了西红门镇美好的明天,看到了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未来。
  (执笔人:端木婕,北京市党建研究会信息处处长;符建平,北京市党建研究会调研处干部)
  责任编辑:魏晔玲
其他文献
今年是甲午之年,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马年”。120年前,爆发了中日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史称“甲午战争”。回望历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中华民族就陷入了灾难之中。甲午以降,民族灾难愈加连绵深重,但是,也正是在众多灾难的磨炼之中,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了。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仍然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全面侵略战争,可以说是甲午战争的延续,由此引发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并在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
期刊
“我们这样的非公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大,党建工作必须切实有效,绝不允许搞花架子。”在北京金秋集团采访时,有着20多年党龄的转业军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振江掷地有声地说。  金秋集团作为专业从事军工电子、应急救灾、节能环保及国际物流等多种经营,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历经十余载奋斗,成长为中关村百强高成长型企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单位。近年来,集团公司
期刊
习近平同志指出:“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这种“不适应”,说到底,就是“本领恐慌”。它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做好工作的本领。出现“本领恐慌”的同志,虽然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和干劲,但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不是
期刊
【原文节选】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克己修身”,并将其视为官员道德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认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礼记·大学》  【原文释义】  古代那些
期刊
2014年5月20日至21日,第四次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峰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在此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共同、综合、合作和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指明了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亚洲安全观的提出和践行,开辟了地区安全合作新局面,不仅将促进亚洲和平与稳定,而且将促进世界整体安全形势的良性发展,推进国际
期刊
自律慎独,强调的是人们在独处的时候,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条件下,仍然要谨慎小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按照道德要求处事做人,守住道德底线。官员要想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实现为政有道,必须做到自律慎独。  【原文节选】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  【原文释义】  孔子说:“一个善于约束自己的人是很少犯错误的。”  【原文节选】  “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期刊
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思想政治领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此后,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多次论证和阐释。当前,深入准确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几条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完整概念是社会
期刊
作为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深圳文博会迎来办展的第十个年头,在打造“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在本届展会上的新趋势、新动态备受外界关注。开幕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充分肯定深圳文博会十年的发展历程,展会规模不断扩大,政府组团实现满堂红,采购商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参展商、采购商“两商”配套上取得实质性成果,交易额逐年增加,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
期刊
马克思对韦斯顿谬论的批驳  国民产品的数或量总是在不断变化。它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撇开人口的变化不谈,它也必然如此,因为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力总是在不断变化。  但是,假定说,国民产品量不是变数,而是常数。即使如此,我们的朋友韦斯顿当做逻辑结论的东西,也只是一种武断。如果我们有一个数,比如说是8,那么这个数的绝对界限并不妨碍它的各个部分改变其相对界限。如果利润为6,工资为2,那么工资可能增加
期刊
《工资、价格和利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工资的实质,阐明了工人阶级开展经济斗争的必要性,同时强调要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最终消灭雇佣劳动制度,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指导。  《工资、价格和利润》的写作背景  《工资、价格和利润》是马克思于1865年6月20日和27日在国际工人协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用英文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