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为名的创新思维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e521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留言】传统又富有感召力的劳模精神,是国企抗衡市场经济下“唯钱是举”的独门秘器。如何发挥一线职工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让职工具有现代团队意识,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鞍钢以劳模名字命名创新工作室的尝试,在固有的精神脉络之外,搭建起可以支撑其长盛不衰的坚实骨架。
  如果是一名外来者,到鞍山的最初印象,并非是这座因鞍钢出名的重工业城市,留给人们想象中的嘈杂、凌乱、粗线条。反而,漫步街巷之中,竟能体味几分稀有的整洁、安谧。
  但街头时不时地,会出现三三两两穿着灰白工装的人,鞍钢的标志在这座城市,又是随意地可以得见。
  就如鞍钢带给鞍山的响亮名声,层出不穷的劳模们,也从未让鞍钢黯淡寥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家喻户晓的“老英雄”孟泰,到新时期感动中国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鞍钢,为国家生产钢铁的同时, 60 多年来累计诞生了全国、省、市级劳模 5600 多人。
  绵延不绝的传承,显然有其独有的“血脉因袭”,比如在鞍钢至今保留使用的“孟泰仓库”,再比如不久前,鞍钢首次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李晏家创新工作室”、“李新林创新工作室”的正式挂牌成立。
  工人革新家和发明家
  说起来,两人都是一线职工,而且都已久负盛名。此外,两人身上还有着太多相似处:身为鞍钢化工总厂二炼焦作业区点检班班长的李晏家,因为先后取得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成果 238 项,获国家专利 21 项,累计为企业创效 8000 多万元,并带领化工总厂 18 个技术创新小组,取得创新成果 6000 余项,被誉为“工人革新家”。
  同样,担任鞍钢设备检修协力中心炼钢工区机电作业区机检区域架工班班长的李新林,也有着“工人发明家”的美誉。他发明创造了 26 种工具、用具,在他的带领下,鞍钢设备检修协力中心成立的 10 个技术创新小组,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原来是创新小分队,现在这个工作室是与时俱进的流行词。”向记者谈及这次命名,李晏家的解释听起来很幽默,但了解他的人知道,这是他不善言辞的本分。也正是这种在生产一线工作 30 多年的本分,让李晏家被中共辽宁省委授予“新时代的好工人”的荣誉称号,并且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所有的一切,都和创新有关。据李晏家介绍, 2004 年,他在化工总厂成立的创新小分队担任队长, 16 个车间各出一人作为小分队成员。“大家定期聚在一起探讨工作方法,共同切磋”。历年累计下来,创新成果 8000 多项,获国家技术专利近百项,创效 1.6 亿多元。
  “用李师傅的名字命名创新工作室,是对一线工人搞革新的肯定。现在影响更大了。有了这个平台,更多职工愿意加入进来。”创新小分队元老燕国柱向记者讲述,新成立的李晏家创新工作室成员,全部来自当年的创新小分队,成员已经发展到目前的 21 人。“每人又是各自作业区的创新小组组长,在下面指导本作业区的职工搞创新。”
  由最初厂级的创新小分队,到鞍钢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并不仅仅是称谓上的变更,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了一种“滚雪球”的示范意义、壮大效应。对前后的比较,燕国柱深有感受:“如今职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很高,过去是劝人加入,现在得带着项目才能加入。利用开会通报创新信息,节省了很多时间。会上的技术交流,也完成了技术传帮带的任务。”
  据鞍钢党委副书记、总工会主席尹利介绍,鞍钢新成立的两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将围绕企业生产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工作,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技术创新,始终离不开一线职工。”
  在巨人的肩膀下
  这与李晏家的看法不谋而合。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一件枯燥的活儿,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与日常工作、岗位结合起来。” 1999 年,李晏家是鞍钢首次授予的 48 位技术专家之一,他还是其中唯一的工人技术专家。因为一直在生产一线的缘故,李晏家对于技术创新有着自己的看法,“不是只有技术人员才能搞,工人天天接触设备,对生产和设备最了解、最熟悉。他们更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更能针对问题进行创新研究。”
  李新林本身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证。相貌看起来要年轻几岁的李新林,年龄已知天命, 1983 年从部队转业入厂,被分配到炼钢厂设备检修最艰苦、最脏累的吊车检修岗位,干起检修架工的活计。
  当兵出身又不懂架工技术,从点滴积累,熟悉设备每一个零件,掌握技术的每一个细节,是李新林工作中的不二法门。“我自己备了一个笔记本,把每次遇到的吊车检修难题、各种型号吊车相关车轮的间距、高度、尺寸、架工检修程序,以及设备的更换要领等等,都记下来。”
  通过学习和钻研,掌握了吊工检修的架工专业技术后,外表木讷的李新林,心里漾起了活泛。
  一边是炼钢厂大型吊车设备的不断更新,生产节奏快,一边是人员少、检修量逐年增大,给吊检工人的劳动强度、检修的安全性和作业时间延长等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好既能节省检修时间、做到保产,又能节省人力、做到确保安全检修,李新林的注意力,打在了研制吊检使用的新型工具和用具上。
  在“李新林创新工作室”,摆放着他发明的各种实用工具、用具的模型,其中“大型桥式吊车检修装置”模型,获得过纽伦堡国际博览会金奖。“手巧不如家什妙。琢磨怎么干活省劲,自己解放自己。用心了谁都可以做。”和李晏家一样,两个人在创新、发明的工作上时常灵光闪现,道起初衷的描述,又是朴实无华。
  “现在李师傅的创新发明成果,不仅我们用,其他单位也在用。”创新工作室成员孟兆辉讲述说,“我们的‘车载卷扬更换钢绳法’在其它工区可露脸了。他们工区更换 160 吨钢绳,用我们的小妙招,只用一人操作卷扬,就解决了过去靠 12 人才能把新钢绳的绳头和楔套拽上吊车的难题。”
  还有人算了一笔账,李新林发明的“大型桥式吊车检修装置”这些新型工具,不仅为企业每年创效 500 多万元,如果把这些发明卖给生产吊车的企业,也将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   对此,心无旁骛的李新林只是一笑了之,“鞍钢培养了我,我就是想为厂里做点事。”
  “精神原子弹”
  这又是两个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在品质上显现出的相似点。李晏家技术好声名在外,高薪聘请、挖墙脚的事情不堪其扰。一位和李晏家关系甚好的工友向记者讲述,他的一个表弟办了个机械加工厂,几次请他,说合伙也行,业余指导也行,可李晏家就是不去。李晏家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化工总厂的工人,我的技术、时间都是属于党的,属于企业的。哪头大,哪头小,我能分得清。”
  在当下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这样的言语多少显得很“政治”,但如果熟悉鞍钢的历史,如此的内心世界却并不陌生。
  鞍钢是新中国最早开工的大型钢铁企业。1949年东北解放,当经历纷飞战火的鞍钢回到人民手中时,已是千疮百孔。经过大规模修复,鞍钢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开工生产。钢铁一度成为中国工业的象征,鞍钢因此被誉为共和国的“钢铁工业长子”。《鞍钢宪法》对于工人首创精神的鼓励肯定,也成为传统继承下来。
  曾经有一位中央领导来辽宁视察时说:“辽宁不仅盛产钢铁和煤炭,而且辽宁还出‘精神原子弹’。这些英雄和劳模,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强大精神动力。辽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倍加珍惜这一政治优势,切实用好这笔宝贵财富。”
  采访中,记者从相关人员了解到,对于职工的创新成果,鞍钢根据规定会给予不等的物质奖励。但在市场经济下,作为一家大型国企的条件有限,能提供给优秀技能职工们的薪资、待遇等方面,并不占有多少优势。也不可避免地,难逃为别人作嫁衣裳的尴尬:年轻职工在这里学习工作,等有了经验具备能力后,一山还望一山高的攀比,导致他们一走了之。
  当然,鞍钢之所以劳模辈出、群星灿烂,在于“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企业精神不断弘扬。也造成鞍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走在全国前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模范人物,而这些劳模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鞍钢人奋勇前行。
  尽管这种宏大的精神感召,有它独有的优势,但在强大的市场经济挤压下,它是否总能成为百试不爽的利器?在允许不同价值观碰撞的成熟社会,它是否总是要一成不变、自说自话?
  这些疑问,就像李晏家、李新林这样耽于创新工作的职工一样,不断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探索,需要任何一个希望创新求变的企业,有兴趣去思量。还好,鞍钢塑造比如这样以职工名字命名创新工作室的团队意识的方式,在做着有益的尝试。
  在“李晏家创新工作室”命名仪式上,李晏家还被化工总厂聘为“首席操作师”,这是鞍钢拓展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的一次新尝试。这种信号的释放,让年轻职工可以看到未来。正如燕国柱坦言:“我回去跟徒弟们说,谁说工人没前途?李师傅就是你们的努力目标!”
  责编/王深
  ws@lnddgr.cn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提出用两组透镜阵列与非球面透镜组成焦斑可调的均匀辐照光学系统,可实现靶面光斑尺寸在几微米到几毫米的范围内连续可调,并且能将圆形入射激光束变换为方形均匀焦斑,同时满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评审体系遴选创新项目的三方面因素;然后介绍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体系从申请人资格,评审各阶段的分工和评审指标,以及加强行政决策和增加透明度等方
我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受水资源胁迫程度高的国家.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不均,与耕地、能源、矿藏分布不适配是我国基本水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正常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