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培养人才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高校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进而达成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密切关系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公共教育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其资源开发问题直接制约未来教师水平和素养。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近年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迅速升温,伴随着新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成为学校教育领域内最热闹的课题之一。虽然同属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同一问题,但中小学教育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现状有着本质差别:
1 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更具有主动性与灵活性。与中小学教育相比,高校及高校教师拥有更多专业自主权。从教材编写或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课时安排,课程评价,课程的人力、物力资源管理等许多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性。与基础教育庞大、复杂的课程资源开发体系相比,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则显得更加主动、灵活。
2 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和方式更具丰富性。除了教材、多媒体、互联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社区等普遍利用的课程资源外,与中小学教育相比,高校还具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高校科研成果是宝贵的潜在课程资源。科学研究是高校及高校教师所具有的强大优势。据研究,每10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大约可以向学生提供一门新的课程。除了可以更新课程门类以外,高校的科研成果更以丰富及完善现有课程为其提供宝贵的知识资源系统。高校课程内容所内含的专业性知识与专业理论,其最初的源头在于人类生存中遭遇的问题或对世界的天生好奇心所引发的探究活动,这些问题一旦进入课本,便以文字和图表等符号加以表达。在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体系中,有许多章节都需要通过案例的形式来还原理论产生的初衷,也体现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3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公共教育学做为高校课程中的一门课程,具备资源开发的主动性与内容的丰富性,但在现实教育中,还存在开发与利用不力的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教学资源贫乏的观点”,包括教材内容显得空泛枯燥、教师教学缺乏示范性、教学时空资源不足、教学手段单一、师范精神缺失。除了这些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外,笔者发现当前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存在其它不足之处:
首先,资源开发过程相对封闭,开发主体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合作。作为最重要的文本资源,教科书的开发过程缺少开放性。笔者参阅了数本教育学的相关教科书后发现,编书工作由数位撰写者分工合作,最后由一人统编。这种教材开发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再将集体智慧凝结。这种封闭性地开发过程经常会带来内容重复,知识衔接不畅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层面的课程开发同样需要打破壁垒,增加交流与合作。其次,资源开发的结果缺少一个共享的展示平台。无论是专家编写的教科书还是教师制作的课件、搜集的影音资源、教师集体开发的精品课程资源包,这些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果。如果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资源共享的平台,将大大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果,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另外,各兄弟师范院校间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平台互相学习、借鉴,大大降低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本。最后,课程开发中缺少社会性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极广的概念,凡是可以成为学校课程的素材和来源或影响到学校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的资源都可以归为社会课程资源的范畴。只要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提高专业素养,发展教育基本技能的社会资源都可以纳入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一方面,大力聘请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基层中小学校的校长、名师到学校开讲座,补充教育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见习、实习、校外实践中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把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带回课堂,做到理行结合。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 充分挖掘不同课程资源类型的整合功效。只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教育经验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可以体现在学科内知识资源的整合,将学科结构中相关或同一主题的内容整合起来,而打破原有的教材内容顺序。除了将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也可以将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将校内、校外人力资源整合起来。比如德育、班级管理这部分内容,由教师讲授其基本理论,再通过讲座、汇报、课堂访谈等形式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校长参与到教育学课程中来,从而实现校内与校外人力资源的整合。同理,也可以将校内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统整。比如某位学有专长的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专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多次讲座、合班等形式,让全年级甚至全校的学生都分享此资源。这种整合不宜过多,一学期有一至两次即可,过于频繁反倒会破坏正常教学秩序,降低教学质量。
2 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选择和加工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可以说教育有多广阔,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资源就有多广阔。在这些资料在没进入课程之前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只有被加工整理进入课程中来时,才转化成现实性的资源。对于教师而言,面对浩瀚的资源库,常常不知如何取舍。教师必须明确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才能确定选择哪些或放弃哪些。课程目标有三个最广泛的来源,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实际上分别代表着学生、社会、学科三方面的利益,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就要在这三者间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近年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迅速升温,伴随着新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成为学校教育领域内最热闹的课题之一。虽然同属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同一问题,但中小学教育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现状有着本质差别:
1 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更具有主动性与灵活性。与中小学教育相比,高校及高校教师拥有更多专业自主权。从教材编写或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课时安排,课程评价,课程的人力、物力资源管理等许多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性。与基础教育庞大、复杂的课程资源开发体系相比,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则显得更加主动、灵活。
2 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和方式更具丰富性。除了教材、多媒体、互联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社区等普遍利用的课程资源外,与中小学教育相比,高校还具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高校科研成果是宝贵的潜在课程资源。科学研究是高校及高校教师所具有的强大优势。据研究,每10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大约可以向学生提供一门新的课程。除了可以更新课程门类以外,高校的科研成果更以丰富及完善现有课程为其提供宝贵的知识资源系统。高校课程内容所内含的专业性知识与专业理论,其最初的源头在于人类生存中遭遇的问题或对世界的天生好奇心所引发的探究活动,这些问题一旦进入课本,便以文字和图表等符号加以表达。在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体系中,有许多章节都需要通过案例的形式来还原理论产生的初衷,也体现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3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公共教育学做为高校课程中的一门课程,具备资源开发的主动性与内容的丰富性,但在现实教育中,还存在开发与利用不力的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教学资源贫乏的观点”,包括教材内容显得空泛枯燥、教师教学缺乏示范性、教学时空资源不足、教学手段单一、师范精神缺失。除了这些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外,笔者发现当前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存在其它不足之处:
首先,资源开发过程相对封闭,开发主体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合作。作为最重要的文本资源,教科书的开发过程缺少开放性。笔者参阅了数本教育学的相关教科书后发现,编书工作由数位撰写者分工合作,最后由一人统编。这种教材开发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再将集体智慧凝结。这种封闭性地开发过程经常会带来内容重复,知识衔接不畅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层面的课程开发同样需要打破壁垒,增加交流与合作。其次,资源开发的结果缺少一个共享的展示平台。无论是专家编写的教科书还是教师制作的课件、搜集的影音资源、教师集体开发的精品课程资源包,这些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果。如果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资源共享的平台,将大大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果,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另外,各兄弟师范院校间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平台互相学习、借鉴,大大降低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本。最后,课程开发中缺少社会性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极广的概念,凡是可以成为学校课程的素材和来源或影响到学校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的资源都可以归为社会课程资源的范畴。只要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提高专业素养,发展教育基本技能的社会资源都可以纳入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一方面,大力聘请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基层中小学校的校长、名师到学校开讲座,补充教育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见习、实习、校外实践中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把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带回课堂,做到理行结合。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 充分挖掘不同课程资源类型的整合功效。只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教育经验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可以体现在学科内知识资源的整合,将学科结构中相关或同一主题的内容整合起来,而打破原有的教材内容顺序。除了将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也可以将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将校内、校外人力资源整合起来。比如德育、班级管理这部分内容,由教师讲授其基本理论,再通过讲座、汇报、课堂访谈等形式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校长参与到教育学课程中来,从而实现校内与校外人力资源的整合。同理,也可以将校内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统整。比如某位学有专长的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专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多次讲座、合班等形式,让全年级甚至全校的学生都分享此资源。这种整合不宜过多,一学期有一至两次即可,过于频繁反倒会破坏正常教学秩序,降低教学质量。
2 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选择和加工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可以说教育有多广阔,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资源就有多广阔。在这些资料在没进入课程之前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只有被加工整理进入课程中来时,才转化成现实性的资源。对于教师而言,面对浩瀚的资源库,常常不知如何取舍。教师必须明确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才能确定选择哪些或放弃哪些。课程目标有三个最广泛的来源,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实际上分别代表着学生、社会、学科三方面的利益,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就要在这三者间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