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

来源 :新少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tx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等到有一天,我们长大了,许多人会离开那个儿时的家,奔向远方。从那以后,这个家才能称之为故乡。那是一个让人永远难忘,却又不能经常回去的地方。
  这首诗的诗人贺知章,他的故乡在现在的杭州萧山。年轻时候的贺知章,和我们一样,发奋读书,志在四方。他30多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来到唐朝的首都长安(现在的西安),考中了进士,而且一鸣惊人,成为了状元。那个时候的贺知章,一定是春风得意,还没想过故乡的家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和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的命运一样,一旦考中进士,离乡做官,就很难再回到故乡。除了双亲亡故,再就是告老还乡的那一天。
  贺知章深受唐玄宗的器重,当过皇太子侍读,这是一个官职,专门陪皇太子读书;还当过秘书监,掌管朝廷的图书。他在长安城当官整整50多年,直到86岁那年他才告老还乡。玄宗皇帝舍不得,但又不得不让这位老诗人回去。因为他知道,人总是要落叶归根,回到那块出生的土地上去的。
  于是,86岁的诗人从长安出发,一路朝向他阔别50多年的故乡。长安的黄土抛在了他的身后,声嘶力竭的秦腔依稀淡尽,故乡的影像越来越清晰。一艘画篷船顺着小桥流水摇碎了黑砖白墙的倒影,载着诗人来到了江南的画境。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江南湿润的空气里混合着一点梅干菜的清香,迎面而来;乌毡帽、油纸伞,不经意地出现在两岸幽深的巷子里;酒楼里软媚悠长的越剧,透过雕花的窗棂,在水上随风飘荡。
  “来一碟茴香豆,二两花雕酒。”酒馆里的一声吆喝,一下子把诗人带到了50年前告别亲友的饭桌上。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哪!可是,曾经熟悉的人呢?今天,还会在那里吗?不可能了,这人世间有几个人能等到一个离家50多年的游子呀!即便他们还活着,也一定认不出这个连鬓角的頭发都要掉尽的老人,就是当年那个踌躇满志的贺知章了。或许,也不一定,不是还有一口乡音未改吗?这可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呀!
  船儿终于停下,诗人上岸了。许多陌生的面孔,打量着这位来自异乡的老人,几个儿童也围了过来,笑脸相迎,稚气地问道:“老爷爷,您从哪里来,要去谁家做客呢?”诗人笑着回答:“问得好,问得好哇!”一股热泪潸然而下,这是含泪的微笑。“你们看看我,50多年客居长安,反认他乡是故乡,今天反被当成是前来做客的异乡人。唉呀,真是一世的荒唐啊!”说完这句话,诗人踩着青石板,穿过光影斑驳的巷子,走向镜湖前面的家。那是梦中敲了千百遍的家门,直等诗人缓缓地推开。
  (责任编辑 赵艳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