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营与支持政策视角下耕地撂荒问题探讨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qian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耕地撂荒问题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在个别地区问题尤为显著,对我国农耕发展建设造成了一定阻碍。基于此,阐述了耕地撂荒问题的产生原因,从规模经营与支持政策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旨在突出政策优势,激发出规模经营在解决耕地撂荒问题中的价值,缓解部分区域无序轮作休耕现象,完善农耕生产结构。
  关键词 耕地撂荒;经营规模;支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6.073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农耕不再是农民创造收益的唯一途径,弃耕务工、弃田经商成为农民新的选择。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造成部分耕地被无计划地弃耕。为缓解该现象,各地均纷纷出台农耕补贴计划或指导意见,期望能够调动农民耕种积极性,但耕地撂荒问题仍存在,阻碍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各地应有意识地解决该问题。
  1 耕地撂荒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社会经济因素
  在现代化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逐渐趋向绿色化、规范化发展,城乡差距被拉大,导致农民逐渐向城镇转移,农村耕地荒废。结合当前经济结构来看,农耕生产的经济效益较低,栽种、施肥、田间管理等农耕活动耗费大量时间成本,且易受到周围环境干扰,导致农耕亏损,多数农民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农耕。除此之外,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耕活动存在经济风险,且农产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农耕收益呈波动状态,而农民为追求稳定收益纷纷务工,放弃耕地,继而造成耕地撂荒问题。
  1.2 政策制度因素
  农村耕地存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耕地界限不明,所有权主体混乱,甚至存在一权多主现象,不利于土地集中规划与土地流转。现阶段,我国耕地分配多以家庭为单位,在土地集体所有政策基础上按人数均匀分配,愿意耕地与趋向务工的人员所拥有耕地面积一致,极大地限制了农耕整体收益,当趋向务工的人员远离农村后,该部分耕地存在撂荒隐患[1]。除此之外,土地流转制度有待完善,受到传统农耕思想制约,农民长期依赖土地谋生,在乡土情结影响下,农民出外务工或搬迁后仍不愿转让耕地承包权,以此造成耕地撂荒现象。
  2 规模经营理念下耕地撂荒问题解决策略
  2.1 土地集中经营
  现阶段,农村耕地分配多以家庭为单位,耕地分散,面对农耕活动劳动力输出及收益的波动,农民易放弃农耕而选择务工。为缓解此现象,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了解进城落户农民想法,为其提供宅基地、耕地有偿租赁、转让、退出等途径,将空闲宅基地、耕地集中处理,并鼓励当地龙头企业或种植大户接纳该部分流转土地,扩大现有种植规模,将零散化土地集中为规模种植区域,在集中生产下提高经济收益,解决耕地撂荒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农耕规模经济的产生,可引导当地种植大户或龙头企业组建农业种植企业,无力耕种或外出务工农民可以土地入股企业,按土地比例及规划享受一定分红。除此之外,还可以村支部为主导成立土地托管平台,给予外出务工农民另一选择,其可通过土地托管平台将土地租赁或流转,便于集中农业耕地资源,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产生。
  2.2 加速价值转换
  近年来,为缓解耕地撂荒问题,农村土地相关政策逐渐完善,经济因素成为导致耕地撂荒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放弃农耕的农民均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可通过提高农耕收益降低耕地撂荒概率。
  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网络经济已走入农村地区,因此可立足于经营规模理念,以村级、乡级、县级为单位建立电商经济平台,借助电商经济提高农耕收益,帮助农民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依据当地农作物优势达到特色农产品,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
  现阶段限制农产品电商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物流。借助电商经济加速农产品价值转换时,应结合村、乡、县级政府的力量打造物流集散中心,开辟物流渠道,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问题。在电商与物流产业辅助下拓展农产品效果渠道,增加农民农耕收益,在长期经营发展下实现耕地整体效益增长,通过实质性经济收益调动农民耕种积极性。
  农产品加入到电商经济行列中将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若未提升销量而采取价格优势战略则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与解决耕地撂荒的目标相悖,因此拓展电商渠道前,应以村级、乡级、县级为单位进行市场定位,确定产品细分市场,突出地区农产品特色及优势,根据当地农产品种植质量选取主打产品,以真正农耕利益为目标,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
  2.3 转变种植结构
  耕地撂荒现象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在山区、丘陵等偏远地区尤为严重,各地村干部甚至在耕地撂荒调查中存在少报、虚报、瞒报问题。为切实解决耕地撂荒,可选择转变耕种结构,以区域划分产业结构,并给予一定技术指导,促进农民增收,秉承“增、减、提”原则。其中,“增”为增加特色产品种植,提到当地农产品种植经济效益;“减”为降低旱薄地,有意识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发展林业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为提高耕地生产质量。为保障结构调整效果,应以规模经营为手段,根据当地农业特色转变种植结构,若生态条件允许,可在传统农耕基础上打造农业园区,集农耕、采摘、观光为一体,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旅游经济,以此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使农民意识到农业建设亦可获取高收益,转变农民弃耕务工、弃田经商的思想,抑制耕地撂荒问题的
  产生。
  3 解决耕地撂荒问题视角下的支持政策
  3.1 工农收益持平
  当农耕活動达到一定规模后,农业生产收益将与务工收益持平,而为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应借助支持性政策降低持平规模。
  3.1.1 提高粮食价值
  粮食作物在农产品中占据较大比例,其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下收购价格逐年提升。例如,2020年水稻种植面积3 007万公顷,相较于2019年增长38.2万公顷,增长1.3%,早稻种植面积出现回暖,双季稻种植面积增长5.3%,增长50.4万公顷,成为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最主要来源。从2020年最低收购价方面来看,三等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2.42元/kg、2.54元/kg、2.60元/kg,与2019年相比,稻谷最低收购价增长了0.02元/kg,涨幅不大,却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农民耕种。为促进工农持平,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可通过提升粮食价格的方式引导农民耕种,保护粮农利益不受损。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收官阶段,国内山区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要想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仍然需要对脱贫攻坚进行进一步深化,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起来,推动农村地区从脱贫向振兴顺利过渡。基于此,对现阶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万木镇桃子村为例,分析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策略
摘 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要求,所以相关部门应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管理政策的创新和选择,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家庭农场的出现不仅能够对农业生产的环境进行改善,也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有效帮助。基于此,对家庭农场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家庭农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 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摘要 为了确保林业生产建设的高质量开展,分析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内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作用,提出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未来发展建议,期望通过分析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高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林业生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6.041  受不同土壤、气候、地貌及环
为探索生物制剂替代烟碱制剂对石楠修尾蚜的防治效果,进行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球孢白僵菌粉剂、苏云金杆菌悬浮剂、金龟子绿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4种剂型对石楠修尾蚜的
摘 要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位于桂东粤西结合地带,素有“广右咽喉”之称。为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切实提高林地综合产出率,昭平县多措并举,齐心协力促进扶贫产业、特色产业、健康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培育特色种养业,加快助推脱贫致富,实现了“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 林下经济;现状;发展重点;广西昭平县  中图分类号:F326
摘 要 森林资源在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森林资源发展水平对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森林病虫害问题频发,给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同时给林业工作者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严峻的森林病虫害问题,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势在必行。基于此,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森林病虫害频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
摘 要 林业有害生物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我国森林资源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针对现状阐述了发展情况的同时,提出了针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需要国家在宏观角度上做好引导,但更为根本在于需要加强群众与基层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视,如此才可以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简要分析四川省荣县的农产品发展情况,基于现状指出该主产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从四川省荣县自身现有的发展优势和缺陷、保障措施的落实方面,重点探究荣县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多元化发展,具有诸多优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广东省广州市乡村拥有各类旅游资源,但其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还应从资
摘 要 生态扶贫是一种科学的扶贫发展模式,协调扶贫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利润双赢。基于此,以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茶树村为例,研究了在精准扶贫思想下该贫困村的生态扶贫模式,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为该地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生态扶贫;模式;生态文明;四川省青川县茶树村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