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zhang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的特征。方法对65例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和65例成人慢性鼻-鼻窦炎(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主观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并以Lund—Mackay评分法记录CT分值。结果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组鼻分泌物鼻后滴漏VAS评分为(7.86±1.62)分,与对照组的(5.12±1.32)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41,P<0.01);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组鼻内镜下中鼻道清洁者占53.8%,与对照组(3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3,P<0.05);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组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为(7.03±4.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2±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7,P<0.05),主要原因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额窦、上颌窦、前筛的Lund—Mackay评分、累及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病变程度较轻,病变特征与-般慢性鼻-鼻窦炎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其他文献
第28届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大会于2009年6月6—10日在波兰华沙举行,包括我国30余位学者在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61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变态反应和哮喘——无限扩展的领域”(MlergyandAsthmawithoutFrontiers),以全体会议、专题报告、热点辩论、各种研讨会、口头发言和壁报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涉及呼吸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儿科、空气污染、昆虫、
2009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和英文版期刊国际推广项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评审结果,145个期刊列为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其中A类项目5个,B类项目40个,非资助项目100个;英文版期刊国际推广项目7个。B类40个项目中,其中医学类期刊共9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7种,中国药学会2种)获得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
2009年3月底,第二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亚洲学术会议暨2009NCCN指南中国版修订会暨亚洲学术共识制定会在北京召开。NCCN是21家全美著名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联盟,组织的宗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当前最佳的治疗建议,改善和提高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水平。NCCN建立了“制订和定期更新NCCN指南一根据反馈针对性推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内静脉癌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内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方式及临床转归。结果2例患者除颈部肿物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经CT检查均发现颈内静脉内低密度影,但不能确诊为癌栓,其中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可诊断颈内静脉癌栓。2例均接受了甲状腺全切除+单侧颈淋巴清扫+同侧颈内静脉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术前确诊困难,易误诊。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巨大面神经鞘瘤报道如下。患者男,17岁,左面部巨大包块10余年于2008年5月11日人院。体格检查:左面部包块位于腮腺区约18em×13cm,质中,界清,无面神经麻痹;双颈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肝脾肋下未扪及。术前血常规、血生化、血凝图及X线胸部摄片、腹部B超、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近年来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每年在召开工作会议的同时,均组织学术报告和临床病例讨论,加强了专业学术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小儿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他们所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很有特色,与以往讨论难以确诊的疑难病例有很大的不同。这个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临床确诊和治疗工作的具体需要,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回顾和分析其临床资料,与会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教训进行讨论,提出预防误诊误治的意
甲状腺癌在头颈部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1%。上海报告2004年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12.13/100000。在美国每年约有17000新发病例,年龄调整发病率为4/100000,且呈增长趋势,1996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是1985年的3倍。
目的探讨涎腺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组织形态特点及其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05—2008年间28例涎腺MALT淋巴瘤临床和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肿块切除或部分涎腺腺叶切除手术,术后根据HE切片总结其组织学特点;用荧光原位杂交分别检测AP12-MALT1、bcl-10、MALT1和
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中国人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测量10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并对其定位。结果10侧标本均观察到大于0.5mm的第1至第4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胸廓内动脉第1至第4穿支动、静脉外径(x±s)为:(1.29±0.28)mm、(1.46±0.22)mm,(1.1±0.27)mm、(1.41±0.39)mm,(0.
目的评价Amatsu法发音重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喉全切除、双颈淋巴清扫术患者一期行Amatsu法发音重建术,其中喉癌49例,下咽癌11例;1例术前放疗80Gy,20例术后放疗60-70Gy。术后随访3—6年,评价言语、吞咽功能。结果52例(86.7%)术后均获得良好的言语功能,其中吞咽功能正常51例,另1例进食流食时可见气管内少量滴漏。8例(11.3%)发音重建失败,吞咽功能均正常:4例因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