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学生心理促进阅读鉴赏的高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fang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生脑袋里深刻的思想应当是完全存在的,如果教师不理解学生的思想甚至是比较深刻的思想,那么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是不会和谐的。本文对如何走进小学生的心理促进阅读鉴赏的高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鉴赏 情感心理 探求心理 创新心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促使学生渐渐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虽然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不长,所积累的语文学习经验不丰富,但初步进行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比较肤浅的训练还是需要的。优秀文化的吸收依赖于小学生阅读鉴赏的高效,其高效率的获取应当伴随学生的身心发展,就是说要适应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比较实在而又科学地走进小学生的心理。
  一、走进小学生的情感心理是促进学生阅读鉴赏高效的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首先就要关注小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的情感问题。小学生阅读鉴赏的情感直接决定阅读鉴赏的质量,教师必须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摒弃教学生阅读鉴赏,形成让学生自主阅读鉴赏的局面;摒弃更多的教师自觉不自觉的权威,比较理想地树立自己的童年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还学生以幸福的童年。我认为,以学生自我意识前提下的阅读鉴赏为出发点、根本点,就是小学生也能自行其乐地接受到更多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譬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这是一个描写古今中外名城和名建筑的单元,应当说阅读鉴赏了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就能受到一定优秀建筑文化的熏陶,但这只是文笔以内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放眼于文笔以外,小学生则能从更广泛的优秀文化中受到更为深刻的文化感染。所以,我教学时不以文本的解读为满足,而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能耐和创新创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城市,把这个城市作为自己的了解对象,再以手抄报的形式加以描述和描绘。小学生虽然笔触比较稚嫩,但后来的展示令人欣慰。
  二、走进小学生的探求心理是促进学生阅读鉴赏高效的必需
  学生并不希望教师在阅读鉴赏中“端着饭盆拿着筷子去喂”他们,更不希望教师将“咀嚼过的食物塞入他们的嘴里”。究其原因是学生已经感觉到老师“所咀嚼过的食物”已经是没有多少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生业已开始需要对阅读鉴赏的内容进行自我探求,开始意识到自己所探求的应当是鲜活的、原汁原味的。不少学生已经产生自我探求的欲望,已经开始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呈现出创新创造探求的活力。我认为小学生阅读鉴赏的高效一般意义上讲取决于学生的探求程度,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探求心理。走进学生的探求心理涵盖两个层面:一是学生探求的需要层面,哪些是学生必须探求的,哪些是不需要学生探求的,如果不需要学生探求,就要装其门面,学生不会例行探究。二是学生探求的能力层面。就我所教的学生而言,学生已经涉猎的优秀文化已经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应当说已经超出我们的预料。但我们必须有一个熟悉学生的过程,应当说现在小学生的阅读鉴赏不能仅局限于对教材的熟悉,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掌握。譬如《陶校长的演讲》,五年级学生应当对校长再熟悉不过,但对文本中的陶校长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应当考虑学生对这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校长的熟悉程度,如果熟悉了这位比较特殊的校长,学生则完全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校长所谈四个问题的真谛。事实正是这样,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陶校长的信息。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走进陶校长后,便从先生的名言和行为感悟到先生的人格魅力,为探究文本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走进小学生的创新心理是促进学生阅读鉴赏高效的升华
  在阅读鉴赏中,我们业已充分看到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在言他人之所不言,更为可喜的是学生也在力图探究他人所未曾探究的领域。这给我们的启迪是,让学生创新阅读、创造性感悟和表达是何等重要和势在必行。小学生对创新和创造怀有怎样的心理呢?语文老师尤其在小学生的创新阅读鉴赏的学习活动中必须了解清楚。虽然小学生不可能在阅读鉴赏中创新解读出令人十分惊讶的东西,但有一点是我们所必须承认的,小学生对成功的欲望尤其是求得老师和同伴的认可欲还是相当强烈的。这对教师来说,应当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平时学生的阅读鉴赏应当说都有些创新的因素,但严格意义上则似乎显得有些说不过去,不能完全苛求学生。譬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某些学生十分赞赏一滴滴水滴的精神,十分赞叹李时珍的不懈努力,十分赞美爱迪生、齐白石等著名人物。但某些学生提出异议,滴水穿石需要特殊的时空,我们现在还要花出那么长的时间做那些近乎让人感到十分没有效率的事吗?现在的电钮一按,我们不知道要做出多少方面的发明和创造,那样的低效益不应当在当今提倡。学生这样的感悟我们不能说是没有创新的,但不能轻易否认。合情合理的做法应当是怀有保护学生心态理念上的诱导,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相當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要求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创新和创造的积极性,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鉴赏的创造性的升华,并使创造性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研究,1997(9).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选择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力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研究,首先使用灰色GM(1,1)模型对综合指标进行预测,再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对指标进行综合,得到反映经济整体状况的综合指标,从而得到不举办世博会的情况下上海经济综合指标发展水平曲线,将其与举办世博会情况下的上海经济综合指标发展曲线进行比较,由此定量评估2010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力。  关键词: 定量评估 综合影响力 GM(1,1)
摘 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弘扬并传播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课堂 弘扬 培育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并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审美化设计的方法途径,强调了如何构建审美的教学目标、内容、结构等,有利于培育学生审美的意识情感、思维品质、鉴赏创造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设计 意识情感 思维品质 鉴赏创造力  新课程改革力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例,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审美化设计的方法途径,尝试构建审美的教学目标、内容、结构等,引导学生从感官到心灵进行审美体
一、多涉及课外知识,以比较的方式感知文本。  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读书,扩大知识面。人说:写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诗外的功夫,当然指在课外的读书。  举例来说,我们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八年级下)就有几个环节可以明白多读书的重要性和好处。  先说作者介绍。多涉及课外知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介绍作者。介绍胡适,肯定要提到他早年积极地提倡白话文,并提到他的第一部诗集《尝试集》。《尝试集
摘 要: 中国自古至今就是文化强国,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就在于中华文化。文化在中国有代宗教的意义,无数文人墨客无不景仰。作者所在的教研组本学期增加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力图让学生走近历史,从常识这个角度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本次课从古代称谓习惯、各年龄段称呼、历法与纪时、学校与书院、科举等方面进行讲解,但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多不解,
摘 要: 文章立足于课程理念,剖析优化阅读策略,重视阅读实践活动,张扬学生阅读个性,发展学生阅读素养。  关键词: 阅读情境 个性品悟 阅读实践 阅读思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努力营造和拓展阅读空间,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策略实施教学,张扬学生积极的阅读个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利用阅读情境,激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对文言文教学产生越来越多的困惑,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作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可以以诵读法贯穿整节课,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由浅入深地学习文言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 文言文 诵读 语文课堂教学  一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是升学必考的内容之一。面对中考这根指挥棒,一线老师都很重视文言文教学,但是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