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者”的异质言说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n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來,官员自杀成为媒体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有关此类问题的研究涉及原因分析、预防与干预机制对策、相关问题等方面,而研究也多是从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展开,由于对该类事件的模糊处理所带有的神秘性,使得“贪腐”成为解释这类现象的“唯一”可能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该类群体的污名化。污名化作为一种评价体系,为本文展开论述提供了分类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本文结合福柯的权力观来描述这类群体被划定为“声名狼藉者”的异质言说。
  【关键词】:“声名狼藉者”;异质言说;官员自杀
  近年来,有关官员自杀的报道屡屡占据媒体头条,引起民众的热切关注,官员的身份赋予了这类自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绝大多数民众往往在看到此类事件后便给予“贪腐”的定论,似乎这是该身份的自杀现象的共性原因(区分可能只在于程度的多少),具有不可辩驳性。而大众媒体的争相报道,再加之好事人员“正义感使然”的人肉搜索,不仅加重了人民的恐慌,而且甚至有人得出中国政治晦暗,清明不在的结论。特殊的角色身份使得民众对于这样一类神秘性事件越发好奇和关切,而大众媒体的诱导更使民众陷入一种追踪的快感中,而对于这类事件中的当事人,民众又似乎没有了最基本的同情和怜悯,“贪腐自杀”、“畏罪自杀”成为这一类群体的代名词,而政府则对此类事件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这种轻视做法不仅导源于中国传统的道德约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之?”,也同样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自杀是一个人懦弱无能的表现),因此官员自杀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贪官自杀,污名化的标签使得自杀官员自身及其家庭承受了来自舆论的“征讨与挞伐”。而民众在这一现象中并没有呈现出有别于在其他现象的不同声音,归因的高度统一化成为多元社会多元话语体系中的罕见之事,不得不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
  一、一个视角:涂尔干《自杀论》中的道德考量
  不可否认,一定数量的官员自杀的确是基于上述原因,有学者将自杀原因归纳为“以自杀结束质问,因感自己罪孽深重,难以逃脱法律的追究;以自杀保护家庭“幸福”,以死亡作为博弈抗衡的手段;以自杀履行腐败“契约”,以丢卒保车的办法掐断线索以保护更多的既得利益者。”[1]但是单一原因的臆断从来不是社会学或者是任何一个学科能够立身之本,在此原因之外的更多原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受挫与否、家庭情况、为官环境、社会反腐环境等都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可能因素。要确定两类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仅有二者之间的共变关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控制和监控的众多变量使得大量的实验假设、推论等成为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程。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自杀论》中对自杀定义、类型、原因等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尽管现在看来仍然有统计资料失真、结论不可证伪、推论和控制比较失误、完全排斥非实证主义[2]的缺陷,但是涂尔干由此开创的社会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成为瑞泽尔所归纳的四大社会学研究范式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曾说过“《自杀论》是迄今為止社会学研究中最伟大的杰作。”[3]涂尔干将自杀定义为“人们把任何由死亡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4]同时依据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的强弱将自杀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还是宿命型自杀。涂尔干在这本被奉为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付诸实践去分析他所提出的社会事实,从而将社会学从社会哲学的一般化阶段导引到专门化阶段的《自杀论》中,将自杀率确定为每个时代都无法规避的社会事实常态,而自杀类型的划定则是对特定时代道德状况的病理学诊断,特定时代的道德构造对应于特定的自杀类型。涂尔干穷其一生对道德予以关注,力图通过实证主义的方法来处理道德生活中的事实,对其进行描述、分类,从而建构起道德社会学的学科特性。结合媒体视角中的官员自杀现象,自杀真正原因在公众视野的缺席,促使这类事件在民众心理认知上以一种“神秘化表演”的形式存在。想像是丰富的,而民众更愿意相信,自杀是“问题”官员逃避罪责、杜绝审问的唯一可行方式,而选择的原因就是腐败。和大陆民众的看法不同,2003年,香港特区警务处助理处长张之琛跳楼自杀,当时的众多媒体选择从临床心理学方面解释原因,并通过公布遗书、医疗诊断证明的方式向民众解释这一事件,[5]没有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这种纯人本化的分析较之大陆对官员腐败的多方猜测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也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毕竟自杀的定义已经限定了其所具有的这一个体性特征,但大陆的现实却相反。民众对于官员的道德形象怀有美好的期望,但是现实的境况却使得这种期望得不到满足,只能做出事后基于主观基础上的道德审判。“自杀是真正的德性的近亲,只是过分了。”[6]道德与自杀的这种对应关系,恰恰就体现出作为评价主体的民众对其道德形象的失望和作为评价客体的自杀官员本身对自己的道德规训与惩罚。
  二、官员自杀:权力的让渡or群体的改易
  如果说自杀事件后评价主体对于官员的道德审判是该群体污名化的一个重要来源,那反观评价客体自身(官员)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让渡了原有的权力,将自己划归到“声名狼藉者”的阵营中的?将福柯的权力观与官员自杀勾连起来,大致可以从下面的阐述中论证,当今西方最流行、解释率最高的模型是精神病理论,在欧美和其他发达国家90%以上的自杀身亡者生前都患有精神疾病。在中国,近来的研究数据表明精神疾病占中国自杀身亡者的50%左右。方亮,肖水源的《2009—2013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官员自杀事件调查》中对114例自杀事件报道的统计学量化结果中显示,因有“精神问题”或者“压力”占到自杀官员的48.2%。精神问题成为自杀者的行为方式的主要诱因。精神问题或者对精神病的界定是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是作为与大多数人的理性相对应或者说是相悖的一类污名化的群体,是正常人的理性将这类群体放逐在主流社会之外,而正常人或者理性人的权力和知识成为维持这一区隔的重要因素,不难想像,社会大众由权力衍生的知识控制了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同时反过来又巩固了权力的权威,被归为精神病人或者声名狼藉者的群体成为禁锢在这一监牢下的禁脔,而这类人唯一能够如昙花一现般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机会,可能就是这次通过成为精神病人或者声名狼藉者的机会。在福柯所叙述的时代,这些出名的机会往往付出的是生命或者终身监禁的代价。但大众似乎都乐此不疲,甚至以此为荣。尽管存在理论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差异,但是仍不妨用福柯的独特视角来看待中国官员的自杀现象,抛开前者研究的自杀原因,自杀类型等的分析,自杀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光彩的的事情,因为放弃自己的生命是一种对于自己和家庭不负责任的方式,尤其在中国这样讲究孝道伦理的国家,自杀更是逃避家庭责任的不能容忍的方式。在中国,官员地位很高,在社会上享有很大的声望,一个人为官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而且官员在任职岗位上拥有的权力成为衡量其地位的重要标准,这样一种掌握权力的个体,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不可能没有想到自己死后会成为“声名狼藉者”,这种群体显然不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坦然赴死。但让人不解的是,原有的权力持有者(本来是出于福柯所说的理性阵营)是主流社会的掌权者,却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将自己变得声名狼藉,甚至为此要付出家人被置喙的代价。人类本能中的趋利避害在此失去了解释的空间,自杀者采用这种决绝的行为方式来让渡或者放弃自己权力的做法来完成自己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转变(是一种在大多数看来由好到坏的转变)。
  三、结论与讨论
  总之官员自杀始终承受着这种污名,归因分析的单一化,使得“贪腐——自杀”成为民众主观上解释并理解这一现象的“唯一”因果链条。而大众也并没有探究其真正原因的热情,因为真相并不重要,甚至他们也不会相信,这种病态的集体欢腾值得每个人警醒,从围绕我们、主导我们的宏观话语到微观异质言说。
  注释:
  [1]谢棋君,莫佩珊.反腐败视角下官员自杀现象研究[J].黑河学刊,2014,(5):46-47.
  [2]唐斌.试析涂尔干《自杀论》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5):62.
  [3]Taylor S.Durkheim and the Study of Suicide[M].London:Macmillon,1988.
  [4]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
  [5]朱国栋,黄泓.官员自杀传言的社会背景[J].领导文萃,49.
  [6]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371.
  参考文献:
  [1]谢棋君,莫佩珊.反腐败视角下官员自杀现象研究[J].黑河学刊,2014,(5):46-47.
  [2]唐斌.试析涂尔干《自杀论》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5):62.
  [3]Taylor S.Durkheim and the Study of Suicide [M].London:Macmillon,1988.
  [4]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
  [5]朱国栋,黄泓.官员自杀传言的社会背景[J].领导文萃,49.
  [6]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37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图书进入网上营销也成为了必然趋势,图书网上营销具有很多优点:多元化信息交互、友好的查询界面、快捷通畅的信息交流、主动性服务模式等等,这些优势给图书馆编目及读者服务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在服务理念和技术方法上也给图书馆带来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网上图书营销;图书馆工作  近年来,电子商务悄然兴起,带来了书业经营的巨大变革。目前,世界上运营的网上书店有1000余
期刊
【摘要】:从“非典”事件开始,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越来越重视,新闻发布制度不断完善,新闻发布工作改进显著日渐成熟。现在政府与民众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上的互动越来越多,本文探讨新形式下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传播效果,希望对提高政府新闻发布效果带来帮助。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传播效果  前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爆发越来越多,被社会大众所
期刊
【摘要】:5G移动通信将是未来移动行业的趋势和目标,这是因为5G移动通信将会拥有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大大提升移动通信的性能,达到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的目的。作为移动通信的风向标,5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系统的吞吐率等方面,而保障其顺利发展的关键技术在于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D2D、超密集网络技术,以及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等。  【关键词】:5G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关键技术 
期刊
【摘要】: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主动脉夹层复杂、多变,死亡率高,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诊断及鉴别  1 病例报告  患者1,男,28岁。因突发胸痛13小时就诊,胸痛剧烈,持续不缓解,且进行性加重,伴有肩部、颈咽部放散痛。有发热、咳嗽、咳痰,无呼吸困难,无呕吐、腹泻。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 2 年,血压最高 180/130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形式更多趋于以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传统音乐课堂中存在效率低下、直观性差、互动性弱等不足,信息技术的优势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音乐教育。本文概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其优势,对其与音乐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所暴露的不足、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传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媒体行业也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凭借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节目内容形式和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思想源泉,实现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力。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媒体谋求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分
期刊
【摘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已经引起了很多施工单位,甚至国家的重视,它关乎到整个工程能否顺利完工,也关系到结构的使用寿命。本文主要对目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研究现状、影响混凝土质量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措施等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耐力和强度;现状  1、引言  混凝土是目前建筑行业使用最多的材料,它具有抗压强度高、稳定性好、易于施工
期刊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发展及其迅猛的时代,世界产业领域中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变革。凭借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技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局面,报纸业在这次变革创新中,面临着许多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报纸业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报业转型是一场必须进行的改革。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报业在内容、形式、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系统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需要进行创新。  【关键词】:媒体融合;报纸;发展;危机  前言  自
期刊
【摘要】:优秀的传统杂技是现代杂技的根基,二者不是纯粹历史的“接力”关系。现代杂技是传统杂技的升华,杂技自秦汉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杂技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和固有的属性,征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杂技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把一些可能成为杂技艺术的素材,经过筛选、提炼,科学地组构成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  【关键词】:传统杂技;现代杂技;转换  目前,我国处在一个经济转型高速工业化时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的纸质媒体逐渐失去自身的传统优势,进一步被边缘化。而新媒体则凭借其时效性和广泛性在网络时代大放异彩。另一方面,媒介融合也成了另一种发展趋势。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借此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本文从纸质媒体和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其各自的优劣势。并结合具体的事件,探讨新媒体对于纸质媒体的冲击。并就纸质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出路提出了几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