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白山生态经济的发展,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经合会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首先是大家的共识加深,对长白山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二是各地的工作更加务实,一批项目正在谋划、启动;三是长白山区域经济的发展日益受到外界的关注,对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已为长白山区域经济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从去年7月第三届长白山经合会以来,各成员单位围绕会议精神的落实,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1、编制完成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十一五”规划》、《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十一五”规划》和《吉林省长白山生态食品“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为长白山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条件。
2、各地推荐了一批重点支持的生态经济企业,全省共推荐了112户。省生态办会同省环保局、质监局、食品办等部门对256个申报的生态产品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评审筛选,对28户企业和产品给予了重点支持,全年扶持金额达695万元。2005年还重点支持了21个长白山绿色产品基地建设项目。
3、围绕长白山矿泉水和人参产业的发展,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两个专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省长任组长,主管秘书长和相关部门领导任副组长。
4、组建了吉林省食品协会长白山生态食品专业分会,旨在加强资源整合,行业联手自律,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5、各地围绕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的谋划和推进工作,如白山市围绕矿泉水产业的发展;通化市围绕中药、保健食品的发展;延边州围绕人参、蜂业和山野菜加工的发展;吉林市围绕林蛙的深加工和菌类木耳的人工栽培园区化;辽源市围绕榨蚕和鹿产品的深加工等,都取得很大的进展和成绩。
6、开展子长白山生态经济的宣传,去年以来《吉林日报》、《经济视角》等主流媒体都重点做了长白山生态经济及生态食品方面的报道和宣传,扩大了对外的影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今年的工作及本后会议的主要任务
200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起始之年,也是吉林省生态省建设从启动期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发展期的开局之年,同样经合会的工作也将进入一个务实推进的重要时期。
1、搞好谋划了作。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好《吉林省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十一五”规划》和《吉林省长白山生态食品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综合及专项规划。认真谋划好本地、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要兼顾发展与环境,近期与长远,有所为有所不为。
2、抓好重点产业。长白山生态经济是由多个产业构成的,要结合本地的实际,突出抓好重点产业,不能泛泛去抓。省里围绕长白山的经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长白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和机场;在具体产业上,重点抓好长白山矿泉水产业、人参产业以及北药基地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各地也要抓住自己的发展重点。
3、扶持骨干企业;根据各方面的推荐和考核,省里今年仍将重点支持吉林森工泉阳泉矿泉水有限公司等10户骨干企业,做人做强,各地也要关注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4、推进项目建设。省里今年仍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各地也要抓住机遇,围绕长白山生态经济,选择一批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加快推进。同时支持各地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加工园区,形成中小企业集群,以专见长,特色发展。
5、着力打造品牌。为了更好的打好长白山牌,提高长白山品牌产品的含金量,各地要整合打造区域品牌,以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形成品牌优势。省里今年将重点打造长白山矿泉水和人参品牌。
6、联手打造市场。为克服无序竞争,各地要联手打造市场,尤其是省外、国外市场。这方面省里将继续组织一些域外展销和交流活动,今年省里还将举办“农博会”和“东博会”这都是很好的机会,希望各地组织好、利用好。
7、继续抓好宣传。围绕生态建设,长白山和生态经济发展,将继续利用《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东西南北生态天地》、《经济视角》等省内主流媒体,开辟专栏、专刊,同时也将通过与国家级媒体合作,编辑、出版相关书刊,建设大型公益广告牌等形式,加大宣传。
8、坚持和谐发展。在长白山生态经济发展和建设中,我们要利用经合会这一平台和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同时在建设中要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严禁破坏性开发。今年省里仍将重点开展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和松花江流域防污染等工程项目建设。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长白山生态经济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有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未得以解决,如长白山生态经济发展中的松散性、粗放性、掠夺性、无序性仍然存在;就食品企业而言有数量无规模,有加工无深度,有产品无品牌,有资源无优势的问题仍很突出。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才能很好解决。
1、对重点生态产业的思考。在长白山生态经济的构成中,主要包括林业及木材加工业,中药材及加工业,生态食品加工业,长白山旅游业和能源矿产开采冶炼及水利发电等产业。
(1)关于林业及木材加工业。要坚持少取多予,多保留一些原生态林,多做林木深加工文章,多做林下资源开发与加工的文章,尤其要多做退耕还林的文章,很多地方山坡仍然被农田所侵占,应进行综合治理,
(2)关于中药材及加工业。要着力打造吉林省标志性产品,建设规范化基地,形成加工优势。如人参、鹿产品、山五味子等。就象贝母、红花那样,人们一提就知道川贝、藏红花最好。
(3)关于生态食品产业。围绕果、菜、珍、水,一要支持龙头企业;二要打造标志性产品。“十一五”期间,省里将重点打造长白山矿泉水品牌,构建长白山矿泉水优势,同时具有区域特色的长白山山葡萄酒、林蛙制品、蜂产品、山野菜加工制品和野生菌产品仍是我们的优势,应提高加工水平和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
长白山矿泉水的资源优势无以替代,越来越被省外企业所关注,并纷纷来吉林省建厂开发。开放招商,无可非议,但对像矿泉水这种资源性产业,建议提高准入门槛,不能简单的出卖资源,应借势打造长白山区域品牌和优势,不能占有我们的优质资源而生产与我们的资源不符的产品。这样就降低了资源的价值和影响。
(4)关于长白山旅游业。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长白山旅游业很有发展潜力。但从全省目前的状况看,缺乏整体运作,资源分割,没有形成优势。应整合资源,一体 化动作,打造多种精品线路供客人选择。同时围绕旅游业支持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以上四大产业,具有资源优势,要合理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关于水利资源的利用,我们利用的比较充分,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丰满、云峰电站等。
值得探讨的是,关于长白山区域地下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现有些地方都做了开发规划,私开乱采的也有。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在不影响长白山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开发,如果影响了就不宜开发。所以对长白山地下矿产资源开发要划定区域,设立禁区,不能随意开采。否则长白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不可恢复。
2、探索构建“长白山生态经济区”。即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情况下,构造一个小区域经济架构。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一体规划,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做为一个特色经济区,享受相应开发区政策。
3、探索构建长白山生态经济发展基金。一是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即从现有的生态省建设资金中拿出一块,各地注入一块,企业投入一块,社会融资一块。以基金做为导向资金,采取企业化运作,有偿使用,以利于扶持重点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二是可以考虑以生态经济区为载体,上市融资。有了资金支持,生态经济才可以快速健康地做大做强。
4、关于合力打造长白山品牌形象问题。我们已经有了一大批区域特色产品,但长白山的形象、区域文化体现不够。好资源、好产品、没有好品牌、好形象。甚至同一类产品,包装、标准各不统一,一些标识用的也不好。如长白山生态食品标识是吉林省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唯一的一个区域性证明标识,既有原产地的寓意,也与有机和绿色食品相区别,应该说含金量很高。在省政府下发的《吉林省促进长白山生态食品发展办法》中,对长白山生态食品的认定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现在看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我们现在普遍注重的是绿色和有机认证,但这是普遍能够做到的认证,而长白山生态食品认证则是区域性的,是吉林省特有的,离开长白山区域就得不到这种认证。有很多企业将长白山生态食品认证成普通的绿色食品,造成产品的特色和价值都降低了。当然认证的产品,也要好好宣传,要突出长白山特色,突出你的认证形象。建议各地企业重视这项工作,一个区域产品形象的确立,有利于资源、产品和企业的整合和竞争力的提高,同时要注意长白山生态经济与长白山历史文化的结合。
5、要加强日常工作的协调与磋商,对经合会商议确定的事情,要建立日常磋商机制,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或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加以研究和磋商,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肖秋兰)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从去年7月第三届长白山经合会以来,各成员单位围绕会议精神的落实,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1、编制完成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十一五”规划》、《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十一五”规划》和《吉林省长白山生态食品“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为长白山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条件。
2、各地推荐了一批重点支持的生态经济企业,全省共推荐了112户。省生态办会同省环保局、质监局、食品办等部门对256个申报的生态产品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评审筛选,对28户企业和产品给予了重点支持,全年扶持金额达695万元。2005年还重点支持了21个长白山绿色产品基地建设项目。
3、围绕长白山矿泉水和人参产业的发展,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两个专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省长任组长,主管秘书长和相关部门领导任副组长。
4、组建了吉林省食品协会长白山生态食品专业分会,旨在加强资源整合,行业联手自律,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5、各地围绕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的谋划和推进工作,如白山市围绕矿泉水产业的发展;通化市围绕中药、保健食品的发展;延边州围绕人参、蜂业和山野菜加工的发展;吉林市围绕林蛙的深加工和菌类木耳的人工栽培园区化;辽源市围绕榨蚕和鹿产品的深加工等,都取得很大的进展和成绩。
6、开展子长白山生态经济的宣传,去年以来《吉林日报》、《经济视角》等主流媒体都重点做了长白山生态经济及生态食品方面的报道和宣传,扩大了对外的影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今年的工作及本后会议的主要任务
200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起始之年,也是吉林省生态省建设从启动期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发展期的开局之年,同样经合会的工作也将进入一个务实推进的重要时期。
1、搞好谋划了作。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好《吉林省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十一五”规划》和《吉林省长白山生态食品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综合及专项规划。认真谋划好本地、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要兼顾发展与环境,近期与长远,有所为有所不为。
2、抓好重点产业。长白山生态经济是由多个产业构成的,要结合本地的实际,突出抓好重点产业,不能泛泛去抓。省里围绕长白山的经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长白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和机场;在具体产业上,重点抓好长白山矿泉水产业、人参产业以及北药基地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各地也要抓住自己的发展重点。
3、扶持骨干企业;根据各方面的推荐和考核,省里今年仍将重点支持吉林森工泉阳泉矿泉水有限公司等10户骨干企业,做人做强,各地也要关注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4、推进项目建设。省里今年仍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各地也要抓住机遇,围绕长白山生态经济,选择一批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加快推进。同时支持各地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加工园区,形成中小企业集群,以专见长,特色发展。
5、着力打造品牌。为了更好的打好长白山牌,提高长白山品牌产品的含金量,各地要整合打造区域品牌,以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形成品牌优势。省里今年将重点打造长白山矿泉水和人参品牌。
6、联手打造市场。为克服无序竞争,各地要联手打造市场,尤其是省外、国外市场。这方面省里将继续组织一些域外展销和交流活动,今年省里还将举办“农博会”和“东博会”这都是很好的机会,希望各地组织好、利用好。
7、继续抓好宣传。围绕生态建设,长白山和生态经济发展,将继续利用《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东西南北生态天地》、《经济视角》等省内主流媒体,开辟专栏、专刊,同时也将通过与国家级媒体合作,编辑、出版相关书刊,建设大型公益广告牌等形式,加大宣传。
8、坚持和谐发展。在长白山生态经济发展和建设中,我们要利用经合会这一平台和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同时在建设中要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严禁破坏性开发。今年省里仍将重点开展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和松花江流域防污染等工程项目建设。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长白山生态经济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有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未得以解决,如长白山生态经济发展中的松散性、粗放性、掠夺性、无序性仍然存在;就食品企业而言有数量无规模,有加工无深度,有产品无品牌,有资源无优势的问题仍很突出。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才能很好解决。
1、对重点生态产业的思考。在长白山生态经济的构成中,主要包括林业及木材加工业,中药材及加工业,生态食品加工业,长白山旅游业和能源矿产开采冶炼及水利发电等产业。
(1)关于林业及木材加工业。要坚持少取多予,多保留一些原生态林,多做林木深加工文章,多做林下资源开发与加工的文章,尤其要多做退耕还林的文章,很多地方山坡仍然被农田所侵占,应进行综合治理,
(2)关于中药材及加工业。要着力打造吉林省标志性产品,建设规范化基地,形成加工优势。如人参、鹿产品、山五味子等。就象贝母、红花那样,人们一提就知道川贝、藏红花最好。
(3)关于生态食品产业。围绕果、菜、珍、水,一要支持龙头企业;二要打造标志性产品。“十一五”期间,省里将重点打造长白山矿泉水品牌,构建长白山矿泉水优势,同时具有区域特色的长白山山葡萄酒、林蛙制品、蜂产品、山野菜加工制品和野生菌产品仍是我们的优势,应提高加工水平和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
长白山矿泉水的资源优势无以替代,越来越被省外企业所关注,并纷纷来吉林省建厂开发。开放招商,无可非议,但对像矿泉水这种资源性产业,建议提高准入门槛,不能简单的出卖资源,应借势打造长白山区域品牌和优势,不能占有我们的优质资源而生产与我们的资源不符的产品。这样就降低了资源的价值和影响。
(4)关于长白山旅游业。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长白山旅游业很有发展潜力。但从全省目前的状况看,缺乏整体运作,资源分割,没有形成优势。应整合资源,一体 化动作,打造多种精品线路供客人选择。同时围绕旅游业支持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以上四大产业,具有资源优势,要合理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关于水利资源的利用,我们利用的比较充分,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丰满、云峰电站等。
值得探讨的是,关于长白山区域地下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现有些地方都做了开发规划,私开乱采的也有。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在不影响长白山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开发,如果影响了就不宜开发。所以对长白山地下矿产资源开发要划定区域,设立禁区,不能随意开采。否则长白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不可恢复。
2、探索构建“长白山生态经济区”。即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情况下,构造一个小区域经济架构。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一体规划,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做为一个特色经济区,享受相应开发区政策。
3、探索构建长白山生态经济发展基金。一是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即从现有的生态省建设资金中拿出一块,各地注入一块,企业投入一块,社会融资一块。以基金做为导向资金,采取企业化运作,有偿使用,以利于扶持重点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二是可以考虑以生态经济区为载体,上市融资。有了资金支持,生态经济才可以快速健康地做大做强。
4、关于合力打造长白山品牌形象问题。我们已经有了一大批区域特色产品,但长白山的形象、区域文化体现不够。好资源、好产品、没有好品牌、好形象。甚至同一类产品,包装、标准各不统一,一些标识用的也不好。如长白山生态食品标识是吉林省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唯一的一个区域性证明标识,既有原产地的寓意,也与有机和绿色食品相区别,应该说含金量很高。在省政府下发的《吉林省促进长白山生态食品发展办法》中,对长白山生态食品的认定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现在看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我们现在普遍注重的是绿色和有机认证,但这是普遍能够做到的认证,而长白山生态食品认证则是区域性的,是吉林省特有的,离开长白山区域就得不到这种认证。有很多企业将长白山生态食品认证成普通的绿色食品,造成产品的特色和价值都降低了。当然认证的产品,也要好好宣传,要突出长白山特色,突出你的认证形象。建议各地企业重视这项工作,一个区域产品形象的确立,有利于资源、产品和企业的整合和竞争力的提高,同时要注意长白山生态经济与长白山历史文化的结合。
5、要加强日常工作的协调与磋商,对经合会商议确定的事情,要建立日常磋商机制,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或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加以研究和磋商,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肖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