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把握重在“引导”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986431230xingl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因其教学的特殊性,课堂教学的范围大、活动性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的细节问题上经常让老师照顾不暇,处理不够及时,久而久之,容易被忽视。而细节的处理往往对作为个体的学生来说,有时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此,我深有感触。一节以跳绳为教材的公开课,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的两次课堂教学过程,让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练习情况、个体差异的关注评价及把握处理上做了一次对比、思考,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反思。
  
  ※教学实录※
  第一次试教片段:(本校学生)
  师: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接力比赛。跑到放呼啦圈的地方,拿起里面的跳绳,跳15次后,跑到终点在小黑板上按要求写字,写完后迅速跑回来,与下一位同学击掌,按此要求依次进行,先完成的队为胜。
  (一轮比赛过后)
  生1:老师,我们组有人不会跳绳,拖了后腿,怎么也得不到第一名。
  生2:那我们组不也有跳得很慢的吗?
  生3:老师,让不会跳的退出。
  生4:你跳得那么慢,拖了全组的后腿,要不是因为你,我们组肯定得第一……
  生5:你怎么这么笨!
  生6:老师,让跳得慢的到一边去练,我们会跳的进行比赛。
  师:不行,就按现在的分组进行比赛。
  生:老师,那太不公平。
  师:每组都有这种情况,总不能让他们都不参加吧,就这样吧,比赛继续进行。
  生:没劲,反正怎么比我们这组都是输定了。
  新的一轮比赛开始,刚才输的那个小组学生情绪明显低落不少。
  第二次教学片段:(外校借班)
  一轮比赛后,在这个班里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师: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好不好,每个小组有什么意见,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讨论,3分钟以后派出代表发言。
  学生很快按小组聚集在一起讨论起来。3分钟后。
  生1:老师,我们小组建议让几个不会跳的同学到旁边去练。
  生2:老师,我们小组也这样,跳得慢的人不让他们参加,尽拖后腿。
  生3:老师,建议重新分组,我们组跳得慢的比他们组多,不公平。
  生4:老师,我们换个游戏,这么比我们组老是输,没劲。
  师:你们告诉老师什么样的人算跳得快的?你们有标准吗?
  生:没有,不清楚。
  师:会跳的都是跳的一样快吗?是不是也有区别?
  生:当然有区别,也是有快有慢的。
  师:那把不会跳的和刚才你们认为跳得慢的人去掉,剩下的人中间不是又出现跳得慢的人了吗?你们想想是不是?那些跳得快的人又嫌弃你们怎么办?
  生:也是啊,那怎么办?
  师:你们想想该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再给你们两分钟时间讨论。
  生1:老师,我们一致认为可以每组进行重新调整,不会跳的同学平均分在每个组,这样实力均等,既公平又有竞争性。
  生2:老师,我保证课后一定多加练习,争取早日练会,不给我们组丢脸。
  生3:老师,我也是。我一定坚持每天跳绳,超过他们。
  生4:我负责教他们,并督促他们练习。
  师:好,那我给你们一个重新组合的机会,然后我们进行新一轮比赛。
  两次同样的教学内容,出现了相似的情况,但因为在处理方式、教学策略上的不同,两则教学案例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也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感受和收获也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后者关键在于重视了引导。仅仅一个分组细节,看似简单,但从活动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受到了一次良好的教育。
  
  一、“引导”让学生学会了合作
  在日常的教学中,特别是游戏比赛中,为了取得胜利,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比如相互埋怨、指责,甚至是打骂的现象,影响上课进程,影响同学间的团结及感情,造成部分学生情绪低落,从而厌学。所谓课堂中的合作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吗?从表面看,学生分组练习,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实际上呢?小组内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呢?作为教师真正地仔细观察分析过了吗?真正用心去引导和处理了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讲形式,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交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可以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被信赖,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从案例一我们看到教师当时只是对出现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处理,缺乏耐心和细心,不能以理服人,学生容易产生急躁情绪。
  案例二则要生动得多,对待所出现的情况,老师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从课堂效果看,问题的解决从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发言中很快得到答案,如此步步引导,让课堂教学在无形中丰满起来,充实起来,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扎实有效的。
  
  二、“引导”让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非预设事件发生,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把握,需要教师的机智和智慧,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恰当。就这两则案例来说,案例一对待组里的“差生”“优生”的表现,教师仅仅是简单地进行了处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结果势必容易造成“优生”对“差生”的蔑视,责备甚至辱骂,“差生”势必会委屈、愤怒,进而破罐子破摔,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案例二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地提出来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并付诸行动,为了小组(或集体)达到目标应如何充分发挥本组优势。作为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抓住了教学的契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觅、求索。
  
  三、“引导”让课堂教学走向深刻
  从这两节课的表面来看,两个片段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都实现了教学目标,但从实际的效果和受益来看,案例二在对学生的引导上、细节的处理上更胜一筹。案例一对事件的处理,是老师一言堂,学生也许慑于老师的威严,不敢反抗,老师也没有做进一步的关注和引导;案例二则不然,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改变了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到教师教学行为前后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只注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突发事件,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从注重一节课的实践操作,到理性地思考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渴望与需求,这一过程的体现和变化,也许往往就在于老师的“举手之劳”,而这“举手之劳”在日常的教学中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被不经意地错过。作为一名教师要能有“等待学生的认识”和“容忍学生的错误”的教学态度,在合理的限度上为学生留下“主体性思考的空间”,也许简单的改变会让学生感到幸福和宽慰,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有可能从此改变他的人生态度。
其他文献
一、回归儿童世界,理解天性价值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体育教师出于各种安全缘由等托词对儿童天性的无情压制现象:把活泼好动视为违反课堂常规,把追逐嬉戏视为教学安全隐患,殊不知这些都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体育兴趣的前提。可以说,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压抑儿童天性的现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学生从“喜欢体育课到不喜欢、逃避甚至厌烦体育课”,很重要的原
队列队形的内容、分类细致而又简明。其中在队列练习中,常用的原地转法:“向左一转!”、“向右一转!”,“向后一转!”等口令在每天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中频繁出现。  通过多年的教学不难发现“向左一转!”“向右一转!”简单,好操作,而“向后一转!”时常发生“转偏”、“转倒”、“碰撞”等现象。甚至不乏一些教师为此而“气火过盛”。其实错不在学生。“向后一转!”为什么要从右边转?从左边转不可以吗?一些教师教官认为
菏泽市纪委第三巡查组进驻市城管局之后,为保护举报人隐私而出高招:把意见箱摆在了这家单位的厕所里。原因是厕所“能避开单位监控摄像头或太过明显的地方,以保护举报人的隐私”。
陕西居于黄河中游,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八百里秦川”是当时对富饶的关中平原最好的描述。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首,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很长时期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战略的转移、政策倾斜转变等原因,近几十年来和社会前进的步伐有所脱节。随着西部
一、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举办了全区体育优质课评比观摩展示活动。  比赛于2011年9月21日开始,10月13日结束。分高中、初中、小学组进行。参赛教师的比赛顺序、上课内容在比赛前一天抽签确定。评委在各地市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研员组成。来自教育厅直属学校、全区五个地市的33名体育教师参加比赛,200余名
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于12月5日在浙江师范大学落下帷幕!回首备战的日子,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累并快乐着”!  11月4日,重庆市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筹备会在市教科院的小会议室召开,18人(教练组6人,集训队员12人,)齐聚一堂,由此拉开了备战的序幕。经过前前后后近一个月的培训,我们重庆军团来到了浙江师范大学,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我们以团体总分第一名
当前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既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多次发现我们有许多一线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没
案例描述  “三跳”(即跳绳 、跳橡皮筋和踢毽子的统称)是在我国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我校将“三跳”内容开发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并在全校进行了推行。我在小学低年级教授短绳“间隔编花跳”这一教学内容时,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一种相同的错误,我将这种错误为“伪编花”,即:学生在手持绳学习“臂交叉摇跳”这一动作时,不敢让两臂在体前大幅度交叉摇绳,而往往是两臂将要在体
所谓“人人有得分”的新型运动会团体总分计分法就是每一个比赛项目的参赛人(队)都可以得分。具体是单项比赛的最后一名计1分,从后向前按名次依次为2、3、4、5……分递增,以此计入班级团体总分,也可以说是末位开始得分法(如果是集体项目,那就是“项项有得分”)。例如初一男子组100米有25人参加比赛,按比赛最终成绩排名计分,第一名得25分,第二名得24分……,第25名得1分。    一、比赛方法    1
一、我们的做法  1.转变观念是前提  为转变老师们的观念和意识,我区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培训方式,先后组织全区高一体育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的培训活动,聘请了全国高中课改先进区部分专家、优秀教研员、优秀教师到现场作指导。为了让老师们近距离接触课改,我区又组织全体高中教研员、部分优秀教师到全国高中课改先进区跟岗学习,所有这些都对老师们意识和行为的转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我区扎实推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