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了魏书生老师的《乐在民主育人中》一书,我感同身受。魏老师一系列民主育人的举措让人拍手称好。是啊,只有推行民主育人,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推行民主育人,才能激发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只有推行民主育人,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只有推行民主育人,才能把班级的事情做得更好。
基于这种考虑,我在班里也推行起民主管理来。周末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题目,叫《老师,我想跟您说》,我要孩子们如实反映班级情况,畅所欲言,都来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
很快建议收上来了,我打开一看,孩子们的想法还真多,有反映班级情况的,有提工作建议的。我看了禁不住颔首赞许,因为我知道这些建议虽然不成熟,但都体现了同学们对班级的拳拳爱心。其中有几份建议很特别,看得我直皱眉头,那几份建议是这样写的:
“老师,G上课常常不守纪律,干扰我们学习,可您对他要求一点都不严,您对他批评的话也是软绵绵的,您这是在包庇他!”
听这孩子的口气,对我和G都很有意见哩!
“老师,您上课提问G的次数太多了。我们都在举手,可您把很多的机会都留给了G。他回答问题吞吞吐吐的,可您也有耐心听下去。您说您不是在偏爱他,又是什么呢?”
掩卷一想,这个质疑一点都没错。
“老师,课下您找G谈了很多话,还经常鼓励他,可对我们却关注得不够,您考虑过我们内心的感受吗?这叫什么?这叫偏爱!”
此话一点不假,实情就是这样,看来孩子们的观察力还是很敏锐的。
“老师,您处事不公,课下辅导时您经常站在G的身边,他连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您还是不厌其烦地给他解答,让我们觉得很好笑。”
这又有什么好笑,关心帮助孩子学习是老师的天职。
“老师,G性格越来越开朗了,以前整天愁眉苦脸的,现在脸上有了笑容,如果不是您做他的后台,他会这样吗?”
我承认做了G的后台,说句心里话,我愿做全班每一个孩子的后台。看来孩子们是敏感的,连细微的地方也觉察到了。
……
看着一份份建议,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心潮起伏,难以平静。给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更多的帮助,这本来是老师的分内之事,却被孩子们误认为是老师在偏爱G,招来他们这么多意见和埋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喝了一口茶,静静地想了一会儿,觉得有必要把事情跟孩子们说清楚,于是便把几个有意见的孩子找了来。我让他们坐下,平静地对他们说:“今天老师向你们透露一个秘密。”
孩子们好奇地看着我,急于想知道我要说什么,都认真地听着。
“有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患病去世了,从此跟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身体不好,全家靠种几亩地来维持生计,家里的日子很不好过,他每天放学后要做很多家务。孩子的妈妈文化水平不高,也做不了这个孩子的思想工作,更谈不上辅导功课了。渐渐地,这个孩子学习成绩落下去了,从此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老师,他好可怜,我们该帮帮他呀!”几个孩子几乎异口同声了。
我点点头,示意他们不要打断我的话。我接着说:“最近这个孩子的母亲在建筑工地上出事了,她在打工时不小心被楼上掉下来的一个水泥块重重地砸在腿上,可怜这个母亲的一条腿永远失去了知觉,以后不得不拄着拐棍走路了。这个贫困的家庭从此雪上加霜,日子越来越难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个孩子茫然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做,这也不是这个幼小的心灵能承受得了的,从此孩子有了辍学的念头,想不再读书了……”
“不读书怎么行呢?老师,我们大家一起帮帮他吧!”孩子们纷纷说。
“是啊”,我接着说,“老师在帮他,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终于把他留在了学校,并且给了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上课经常提问他,课下经常辅导他,还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正确面对困难,迎接挑战,老师这样做无非就是想留住他,让他跟大家一道快乐地、健康地成长。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学习、生活,这本身就是缘分。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你们每一个孩子,把爱的阳光洒到你们心田。但就这个孩子来说,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单亲贫困的家庭,孩子面对的困难很多,老师觉得有责任帮助他,给予他更多的关爱,让他挺起胸膛做人,帮他走出人生的困境,这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应该做的。”
“老师,您说的这个同学我猜出来了,他就是咱班的G。”一个孩子抢着说,其他的孩子听了面露愧色。
“那你们准备怎么做呢?”我话锋一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这几个孩子。
“想办法帮助他!”他们一起回答,声音很洪亮,似乎是从心底发出来的。
此后我欣喜地看到,下课后找G玩的伙伴多了,帮他学习的同学也多了。节假日里,同村的同学会主动找上门来帮他做家务……G越来越阳光,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学习成绩也一天天好起来。
这些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多好的孩子们啊!把问题讲清楚,把实情告诉孩子们,误会就会消失,孩子们毕竟还是通情达理的,孩子们会理解老师、支持老师。孩子们的心灵就像水晶一样纯净而美好。老师点燃了爱的火炬,孩子们由此加入到爱心接力的行列,这比空喊团结友爱的口号要强一千倍一万倍。给“偏爱”一个正当的理由,大家就会帮助一个孩子走出人生的低谷。我相信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的种子,就能编织出一个个充满爱意的故事。
责任编辑:白文军
基于这种考虑,我在班里也推行起民主管理来。周末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题目,叫《老师,我想跟您说》,我要孩子们如实反映班级情况,畅所欲言,都来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
很快建议收上来了,我打开一看,孩子们的想法还真多,有反映班级情况的,有提工作建议的。我看了禁不住颔首赞许,因为我知道这些建议虽然不成熟,但都体现了同学们对班级的拳拳爱心。其中有几份建议很特别,看得我直皱眉头,那几份建议是这样写的:
“老师,G上课常常不守纪律,干扰我们学习,可您对他要求一点都不严,您对他批评的话也是软绵绵的,您这是在包庇他!”
听这孩子的口气,对我和G都很有意见哩!
“老师,您上课提问G的次数太多了。我们都在举手,可您把很多的机会都留给了G。他回答问题吞吞吐吐的,可您也有耐心听下去。您说您不是在偏爱他,又是什么呢?”
掩卷一想,这个质疑一点都没错。
“老师,课下您找G谈了很多话,还经常鼓励他,可对我们却关注得不够,您考虑过我们内心的感受吗?这叫什么?这叫偏爱!”
此话一点不假,实情就是这样,看来孩子们的观察力还是很敏锐的。
“老师,您处事不公,课下辅导时您经常站在G的身边,他连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您还是不厌其烦地给他解答,让我们觉得很好笑。”
这又有什么好笑,关心帮助孩子学习是老师的天职。
“老师,G性格越来越开朗了,以前整天愁眉苦脸的,现在脸上有了笑容,如果不是您做他的后台,他会这样吗?”
我承认做了G的后台,说句心里话,我愿做全班每一个孩子的后台。看来孩子们是敏感的,连细微的地方也觉察到了。
……
看着一份份建议,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心潮起伏,难以平静。给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更多的帮助,这本来是老师的分内之事,却被孩子们误认为是老师在偏爱G,招来他们这么多意见和埋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喝了一口茶,静静地想了一会儿,觉得有必要把事情跟孩子们说清楚,于是便把几个有意见的孩子找了来。我让他们坐下,平静地对他们说:“今天老师向你们透露一个秘密。”
孩子们好奇地看着我,急于想知道我要说什么,都认真地听着。
“有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患病去世了,从此跟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身体不好,全家靠种几亩地来维持生计,家里的日子很不好过,他每天放学后要做很多家务。孩子的妈妈文化水平不高,也做不了这个孩子的思想工作,更谈不上辅导功课了。渐渐地,这个孩子学习成绩落下去了,从此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老师,他好可怜,我们该帮帮他呀!”几个孩子几乎异口同声了。
我点点头,示意他们不要打断我的话。我接着说:“最近这个孩子的母亲在建筑工地上出事了,她在打工时不小心被楼上掉下来的一个水泥块重重地砸在腿上,可怜这个母亲的一条腿永远失去了知觉,以后不得不拄着拐棍走路了。这个贫困的家庭从此雪上加霜,日子越来越难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个孩子茫然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做,这也不是这个幼小的心灵能承受得了的,从此孩子有了辍学的念头,想不再读书了……”
“不读书怎么行呢?老师,我们大家一起帮帮他吧!”孩子们纷纷说。
“是啊”,我接着说,“老师在帮他,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终于把他留在了学校,并且给了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上课经常提问他,课下经常辅导他,还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正确面对困难,迎接挑战,老师这样做无非就是想留住他,让他跟大家一道快乐地、健康地成长。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学习、生活,这本身就是缘分。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你们每一个孩子,把爱的阳光洒到你们心田。但就这个孩子来说,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单亲贫困的家庭,孩子面对的困难很多,老师觉得有责任帮助他,给予他更多的关爱,让他挺起胸膛做人,帮他走出人生的困境,这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应该做的。”
“老师,您说的这个同学我猜出来了,他就是咱班的G。”一个孩子抢着说,其他的孩子听了面露愧色。
“那你们准备怎么做呢?”我话锋一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这几个孩子。
“想办法帮助他!”他们一起回答,声音很洪亮,似乎是从心底发出来的。
此后我欣喜地看到,下课后找G玩的伙伴多了,帮他学习的同学也多了。节假日里,同村的同学会主动找上门来帮他做家务……G越来越阳光,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学习成绩也一天天好起来。
这些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多好的孩子们啊!把问题讲清楚,把实情告诉孩子们,误会就会消失,孩子们毕竟还是通情达理的,孩子们会理解老师、支持老师。孩子们的心灵就像水晶一样纯净而美好。老师点燃了爱的火炬,孩子们由此加入到爱心接力的行列,这比空喊团结友爱的口号要强一千倍一万倍。给“偏爱”一个正当的理由,大家就会帮助一个孩子走出人生的低谷。我相信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的种子,就能编织出一个个充满爱意的故事。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