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偏爱”一个正当的理由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v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了魏书生老师的《乐在民主育人中》一书,我感同身受。魏老师一系列民主育人的举措让人拍手称好。是啊,只有推行民主育人,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推行民主育人,才能激发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只有推行民主育人,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只有推行民主育人,才能把班级的事情做得更好。
  基于这种考虑,我在班里也推行起民主管理来。周末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题目,叫《老师,我想跟您说》,我要孩子们如实反映班级情况,畅所欲言,都来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
  很快建议收上来了,我打开一看,孩子们的想法还真多,有反映班级情况的,有提工作建议的。我看了禁不住颔首赞许,因为我知道这些建议虽然不成熟,但都体现了同学们对班级的拳拳爱心。其中有几份建议很特别,看得我直皱眉头,那几份建议是这样写的:
  “老师,G上课常常不守纪律,干扰我们学习,可您对他要求一点都不严,您对他批评的话也是软绵绵的,您这是在包庇他!”
  听这孩子的口气,对我和G都很有意见哩!
  “老师,您上课提问G的次数太多了。我们都在举手,可您把很多的机会都留给了G。他回答问题吞吞吐吐的,可您也有耐心听下去。您说您不是在偏爱他,又是什么呢?”
  掩卷一想,这个质疑一点都没错。
  “老师,课下您找G谈了很多话,还经常鼓励他,可对我们却关注得不够,您考虑过我们内心的感受吗?这叫什么?这叫偏爱!”
  此话一点不假,实情就是这样,看来孩子们的观察力还是很敏锐的。
  “老师,您处事不公,课下辅导时您经常站在G的身边,他连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您还是不厌其烦地给他解答,让我们觉得很好笑。”
  这又有什么好笑,关心帮助孩子学习是老师的天职。
  “老师,G性格越来越开朗了,以前整天愁眉苦脸的,现在脸上有了笑容,如果不是您做他的后台,他会这样吗?”
  我承认做了G的后台,说句心里话,我愿做全班每一个孩子的后台。看来孩子们是敏感的,连细微的地方也觉察到了。
  ……
  看着一份份建议,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心潮起伏,难以平静。给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更多的帮助,这本来是老师的分内之事,却被孩子们误认为是老师在偏爱G,招来他们这么多意见和埋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喝了一口茶,静静地想了一会儿,觉得有必要把事情跟孩子们说清楚,于是便把几个有意见的孩子找了来。我让他们坐下,平静地对他们说:“今天老师向你们透露一个秘密。”
  孩子们好奇地看着我,急于想知道我要说什么,都认真地听着。
  “有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患病去世了,从此跟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身体不好,全家靠种几亩地来维持生计,家里的日子很不好过,他每天放学后要做很多家务。孩子的妈妈文化水平不高,也做不了这个孩子的思想工作,更谈不上辅导功课了。渐渐地,这个孩子学习成绩落下去了,从此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老师,他好可怜,我们该帮帮他呀!”几个孩子几乎异口同声了。
  我点点头,示意他们不要打断我的话。我接着说:“最近这个孩子的母亲在建筑工地上出事了,她在打工时不小心被楼上掉下来的一个水泥块重重地砸在腿上,可怜这个母亲的一条腿永远失去了知觉,以后不得不拄着拐棍走路了。这个贫困的家庭从此雪上加霜,日子越来越难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个孩子茫然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做,这也不是这个幼小的心灵能承受得了的,从此孩子有了辍学的念头,想不再读书了……”
  “不读书怎么行呢?老师,我们大家一起帮帮他吧!”孩子们纷纷说。
  “是啊”,我接着说,“老师在帮他,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终于把他留在了学校,并且给了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上课经常提问他,课下经常辅导他,还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正确面对困难,迎接挑战,老师这样做无非就是想留住他,让他跟大家一道快乐地、健康地成长。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学习、生活,这本身就是缘分。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你们每一个孩子,把爱的阳光洒到你们心田。但就这个孩子来说,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单亲贫困的家庭,孩子面对的困难很多,老师觉得有责任帮助他,给予他更多的关爱,让他挺起胸膛做人,帮他走出人生的困境,这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应该做的。”
  “老师,您说的这个同学我猜出来了,他就是咱班的G。”一个孩子抢着说,其他的孩子听了面露愧色。
  “那你们准备怎么做呢?”我话锋一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这几个孩子。
  “想办法帮助他!”他们一起回答,声音很洪亮,似乎是从心底发出来的。
  此后我欣喜地看到,下课后找G玩的伙伴多了,帮他学习的同学也多了。节假日里,同村的同学会主动找上门来帮他做家务……G越来越阳光,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学习成绩也一天天好起来。
  这些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多好的孩子们啊!把问题讲清楚,把实情告诉孩子们,误会就会消失,孩子们毕竟还是通情达理的,孩子们会理解老师、支持老师。孩子们的心灵就像水晶一样纯净而美好。老师点燃了爱的火炬,孩子们由此加入到爱心接力的行列,这比空喊团结友爱的口号要强一千倍一万倍。给“偏爱”一个正当的理由,大家就会帮助一个孩子走出人生的低谷。我相信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的种子,就能编织出一个个充满爱意的故事。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检测及分析,探讨OSAHS与载脂蛋白E基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些年来深受教育专家、教育部门及一线教师的关注。然而,笔者在各类数学公开课中仍不免发现一些“非有效教学”——即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现象的存在。事实上,这些“非有效教学”现象无疑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也是一本重要的“教材”,对其进行解读,有利于教师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为了“非有效教学”的价值回归——走向“有效”,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中的非有效教学行为进行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终止PSVT方法较多,包括药物复律、食管心房调搏术、直流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
患儿,女,12岁。主因不自主瞪眼、耸肩、干咳3个月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瞪眼,渐出现耸肩,时有干咳。曾以“眼结膜炎、咽炎”给予治疗,症状无好转,近半个月来症状加重,不
有个年轻的同事因为教学出色,最近被提拔做了主任,有机会向他祝贺时,他却向笔者大倒苦水,说管理严了老师背地里议论他,不严格吧,校长又动辄批评工作没到位。好多工作自己确实不熟悉,又没人教他,纯粹靠自己摸索。笔者说,“你可以找校长啊,多向他请教。”“校长哪会教你呀,你问他,他说‘遇到事情我都帮你想了,还要你干嘛呢’,这么一说,谁还好意思再问他呀。”完了,他委屈地说,“这哪做的是干部呀,分明是一苦力,还得
短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学校的管理中,校长的短信可成为教师的特殊礼物。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经常收到校长的短信,心里会倍感温暖和激动。  一、 遇到困难时,校长的问候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教师的也有烦恼。当教师遇到困难无法解决闷闷不乐时,校长的关心和问候会让教师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振作精神,重新工作。如周老师刚刚与爱人离婚,自己带着孩子,心情一直很低落。临
译林版《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本文中所举案例均为此套教材)自使用以来,已经接近两个年头。对于新教材,我们一直处于边摸索、边实践、边思考的状态中。由于其各版块命名的不同
教研员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的导师,其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个区域内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志。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员除了组织参与测评、赛课、研训等活动,更多地要在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研策略上给予教师引领、指导、帮助。这就需要教研员转变角色和工作行为。笔者以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员应做到“五要”。  一、 腿要勤  所谓腿要勤,指的是教研员要经常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观摩一线教师的课,诊断教师的教学
时下,随着校园标准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展室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原本略显孤单和寒酸的校史和德育展室,也有了科技、劳动、法制等各种主题展室的加入,和这些“新鲜面孔”聚在一起,让展室终于成为校园里一道别样的“景致”。  众所周知,这些“景致”只有走近全校师生,成为校园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才能体现其生成与存在的初衷。可时下许多学校里,这些“高价景致”在师生的心目中却只剩下了一种“距离美”。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