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总结了林业地下害虫的为害特点,分析了其生活习性,并提出了“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农林牧联合防治,分区防治、分类治理”的科学防治策略。
关键词林业地下害虫;为害特点;生活习性;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03-01
地下害虫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为害植物地下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一类昆虫总称。其种类很多,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椿、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根象甲和白蚁等10多类,共约200余种,分属8目36科,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1地下害虫为害特点与生活习性
在林业上,地下害虫在苗圃、草坪、花卉上危害较重,主要有蝼蛄、金龟子、金针虫、地老虎等,根据其为害方式,可分为3类,即:长期生活在土内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昼伏夜出在近土面处为害,地上地下均可为害[1,2]。地下害蟲的体形多为长形和纺锤形,身体色素退化,某些器官发达或退化,如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适宜在土中掘土前进。有的种类鞘翅或眼退化。在土中垂直活动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于地下害虫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敏感反应。冬、夏表土层温湿度条件不适就向深层移动,春、秋则由深层向表土层上移,危害植株[3,4]。
2科学防治对策
2.1防治策略
一是农、林、牧联合防治。以地下害虫发生自然区域为防治作业整体,实行农业、林业、牧业、园林等行业联合防治,提高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二是预防为主,促进健康。进行种植制度改革,调整作物结构,实行轮作、轮牧;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实施全程综合治理;充分运用营林措施,改善林分健康状况,提高系统抗虫能力。三是分区防治。对常发区和重灾区以及呈上升趋势的偶发区,以化学防治为主,以迅速降低虫口,减轻危害,同时结合营林措施,提高林分健康水平;对于偶发区,以营林措施为主,辅以生物防治措施,防治虫口上升成灾。四是分类治理。根据森林、农田、草原、草坪、苗圃等不同发生地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五是幼虫、成虫防治相结合。幼虫、成虫防治相结合,有效降低虫口。
2.2营林防治措施
进行水、旱轮作,合理安排茬口,进行禾本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轮作;适当垦复,破坏幼虫栖息环境,有利于作物生长;适时灌水,恶化幼虫生存环境,控制地下危害;对果实、幼苗套袋(网)保护,防止成虫危害;清除林间杂草,减少害虫产卵和隐蔽场所;禁止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防止害虫因趋腐性在其中产卵。
2.3生物防治
一是保护和释放天敌。通过直接保护措施,保护步行甲、隐翅甲、土蜂、鸟类等天敌;保护或间种蜜源植物,为土蜂等寄生性天敌提供补充营养食物,招引天敌;释放大斑土蜂、春黑小土蜂等寄生蜂。二是利用生物制剂。幼虫期使用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日本金龟芽孢杆菌等,配制成水溶液浇灌,或拌以干细土沟施或拌种。或使用斯氏线虫、格氏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等进行防治[5,6]。
2.4诱杀
一是灯光诱杀。对有趋光性的地下害虫成虫,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杀。二是糖醋液诱杀。按照糖∶醋∶酒∶水=6∶3∶1∶10配制成诱捕液,按照0.3%~0.5%的比例添加敌百虫晶体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将配置好的诱捕液倒入容量为500mL左右、高度为40~50cm的深色大口瓶子(或毛竹筒),诱捕液在瓶内的高度不超过瓶子高度的1/2。将诱捕器挂在1.5~2.0m范围内无遮挡的树枝或立柱上,根据空气流通状况,诱捕器设置密度为80~200个/hm2,对于林木,可以每隔1株挂置1个。每天15~16时收集诱捕器,倒出诱捕液和诱捕的成虫,清洗诱捕器,再添加诱捕液,挂回原处。三是信息素诱杀。利用性信息素或聚集信息素诱杀成虫。
2.5化学防治
在虫口较高时,选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或500倍液灌根,或3%辛硫磷颗粒剂90~120kg/hm2撒施,防治幼虫;也可用35%辛硫磷微胶囊剂3kg/hm2拌种。或用40.7%毒死蜱乳油750~1 125mL/hm2对水600~750kg喷雾,防治成虫;或10%毒死蜱颗粒剂450 kg/hm2撒施,防治幼虫。或3%米乐尔颗粒剂30~90kg/hm2与750kg干细土拌匀撒施,防治幼虫。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
3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EB/OL].(2008-04-3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11.
[2] ZHANG GUOQING.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EB/OL].(2009-08-05).ScienceNet.cn,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630.
[3] ZHANG GUOQING.The Life-Earth Theory[EB/OL].(2009-07-06),Science Net.cn,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 088.
[4]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5]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EB/OL].(2008-04-15).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738.
[6]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EB/OL].(2009-03-11).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9715.
关键词林业地下害虫;为害特点;生活习性;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03-01
地下害虫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为害植物地下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一类昆虫总称。其种类很多,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椿、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根象甲和白蚁等10多类,共约200余种,分属8目36科,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1地下害虫为害特点与生活习性
在林业上,地下害虫在苗圃、草坪、花卉上危害较重,主要有蝼蛄、金龟子、金针虫、地老虎等,根据其为害方式,可分为3类,即:长期生活在土内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昼伏夜出在近土面处为害,地上地下均可为害[1,2]。地下害蟲的体形多为长形和纺锤形,身体色素退化,某些器官发达或退化,如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适宜在土中掘土前进。有的种类鞘翅或眼退化。在土中垂直活动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于地下害虫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敏感反应。冬、夏表土层温湿度条件不适就向深层移动,春、秋则由深层向表土层上移,危害植株[3,4]。
2科学防治对策
2.1防治策略
一是农、林、牧联合防治。以地下害虫发生自然区域为防治作业整体,实行农业、林业、牧业、园林等行业联合防治,提高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二是预防为主,促进健康。进行种植制度改革,调整作物结构,实行轮作、轮牧;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实施全程综合治理;充分运用营林措施,改善林分健康状况,提高系统抗虫能力。三是分区防治。对常发区和重灾区以及呈上升趋势的偶发区,以化学防治为主,以迅速降低虫口,减轻危害,同时结合营林措施,提高林分健康水平;对于偶发区,以营林措施为主,辅以生物防治措施,防治虫口上升成灾。四是分类治理。根据森林、农田、草原、草坪、苗圃等不同发生地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五是幼虫、成虫防治相结合。幼虫、成虫防治相结合,有效降低虫口。
2.2营林防治措施
进行水、旱轮作,合理安排茬口,进行禾本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轮作;适当垦复,破坏幼虫栖息环境,有利于作物生长;适时灌水,恶化幼虫生存环境,控制地下危害;对果实、幼苗套袋(网)保护,防止成虫危害;清除林间杂草,减少害虫产卵和隐蔽场所;禁止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防止害虫因趋腐性在其中产卵。
2.3生物防治
一是保护和释放天敌。通过直接保护措施,保护步行甲、隐翅甲、土蜂、鸟类等天敌;保护或间种蜜源植物,为土蜂等寄生性天敌提供补充营养食物,招引天敌;释放大斑土蜂、春黑小土蜂等寄生蜂。二是利用生物制剂。幼虫期使用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日本金龟芽孢杆菌等,配制成水溶液浇灌,或拌以干细土沟施或拌种。或使用斯氏线虫、格氏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等进行防治[5,6]。
2.4诱杀
一是灯光诱杀。对有趋光性的地下害虫成虫,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杀。二是糖醋液诱杀。按照糖∶醋∶酒∶水=6∶3∶1∶10配制成诱捕液,按照0.3%~0.5%的比例添加敌百虫晶体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将配置好的诱捕液倒入容量为500mL左右、高度为40~50cm的深色大口瓶子(或毛竹筒),诱捕液在瓶内的高度不超过瓶子高度的1/2。将诱捕器挂在1.5~2.0m范围内无遮挡的树枝或立柱上,根据空气流通状况,诱捕器设置密度为80~200个/hm2,对于林木,可以每隔1株挂置1个。每天15~16时收集诱捕器,倒出诱捕液和诱捕的成虫,清洗诱捕器,再添加诱捕液,挂回原处。三是信息素诱杀。利用性信息素或聚集信息素诱杀成虫。
2.5化学防治
在虫口较高时,选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或500倍液灌根,或3%辛硫磷颗粒剂90~120kg/hm2撒施,防治幼虫;也可用35%辛硫磷微胶囊剂3kg/hm2拌种。或用40.7%毒死蜱乳油750~1 125mL/hm2对水600~750kg喷雾,防治成虫;或10%毒死蜱颗粒剂450 kg/hm2撒施,防治幼虫。或3%米乐尔颗粒剂30~90kg/hm2与750kg干细土拌匀撒施,防治幼虫。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
3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EB/OL].(2008-04-3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11.
[2] ZHANG GUOQING.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EB/OL].(2009-08-05).ScienceNet.cn,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630.
[3] ZHANG GUOQING.The Life-Earth Theory[EB/OL].(2009-07-06),Science Net.cn,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 088.
[4]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5]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EB/OL].(2008-04-15).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738.
[6]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EB/OL].(2009-03-11).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