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师生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观念深入人心。作为智慧的化身和学术的权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神圣的主导地位;作为学生的人生向导和道德楷模,老师赢得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名。
事实上,近一个世纪前的五四运动把科学、民主等现代观念带到中国,中国的师生关系已悄然发生变化,但是传统观念依然牢不可破。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裹挟之下,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传统的师生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学生殴打老师屡见不鲜,弑师案件惊现校园,老师欺侮学生屡禁不止,体罚辱骂司空见惯……
中国的师生关系怎么了?当老师走下神殿,教育将何去何从?师生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传统还是应该与时俱进?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建立?家长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沉重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
谁伤害了师道尊严
今年37岁的彭老师是豫皖交界处一所县城中学的语文老师,有15年的教龄。该校升学率之高远近闻名,尤以管理严格著称。彭老师告诉记者,今年3月,作为教师师德考评的一部分,学校在全校学生中搞了一次调查,结果令人震惊:33.7%的学生被罚过站,45.9%的学生被罚过写作业,23.8%的学生曾被老师辱骂;全校36位班主任,居然一半以上“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对他们的评价是“死板”、“严厉”、“无情”、“疯癫”、“庸俗”……
“这样的结果令老师们很难接受。”彭老师伤心地说,“老师们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尤其是班主任,付出更多,压力更大,没想到学生们不买账。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很严格,但为了学生们的前途,这也是必要的。”据彭老师介绍,该校实行绩效工资制,任课老师的工资跟所带班相关科目的考试成绩挂钩,所以老师的压力很大,对学生的学习抓得很紧,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任课老师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副科”课时的现象普遍存在,晚自习经常用来讲课,甚至取消了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老师的压力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于是学生借师德考评报复老师。”彭老师分析道。
彭老师透露,有同学借调查的机会揭发个别老师收受家长的礼物和红包,使这些老师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说实话,这些老师挺冤枉的。比如,中秋节,家长给老师送盒月饼,或送一张领月饼的代金券,算是慰劳老师也好,感谢老师也好,都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嘛,怎么被当成受贿来处理呢?”不过彭老师也承认,收受家长礼物确实不妥,尤其是给心地单纯的学生造成了不小的误解,进而影响了师生关系。
该校教务处宋主任告诉记者:“我校老师的待遇较低,有的教学骨干就利用业余时间去校外补习班代课。对此,上级和学校虽然明令禁止,但仍不能杜绝。于是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学生放学后到校外补习班上同一位老师的课。家长对此很反感,认为是变相收费。更重要的是,老师用这种方式赚外快,很让学生瞧不起。”
记者在郑州、洛阳、濮阳、南阳等地中小学校采访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现象普遍存在,有的还酿成了人身伤害和名誉侵害。在百度上键入“学生打老师”,可以搜索到94.7万个相关网页;再键入“老师打学生”,可以搜索到329万个相关网页。如此恐怖的数字发人深省:现在的师生关系究竟怎么了?
某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林国华认为,师生关系紧张跟教育体制改革有关,现在的教育和市场联系得太紧密了。传统上,师生更多是一种伦理关系,讲究“师生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师生关系也发生了转型,变成跟经济挂钩了。有些学生认为,我们是交了学费来上课的,对老师不再抱尊敬感激之情;一些老师也认为,当老师无非就拿一份工资,不再有以前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了。
某县教育局副局长何先生坦言:“以前,老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似乎怎么做都不为过。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而有些老师却在电脑操作、畅销书阅读等方面呈落后之势。信息时代,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特别喜欢对人和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思想和行为也容易被感情所左右,对有些与他们很少沟通甚至业已落伍的老师就不会那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了。此时,如果老师仍旧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甚至还把体罚、侮辱学生人格当做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样的师道尊严当然会受到学生的唾弃。”
有网友指出,师生关系紧张,折射出当前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忽视。“整个教育系统把学校定位于传授知识、准备考试的机器,德育被普遍边缘化、形式化,学生的心理卫生、价值追求、行为操守领域出现一大片的空白、盲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大量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对于学校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来说,这种状况是极大的隐患。”
心理咨询师柳晴女士则认为,师生关系如何,家长起很大作用。她说:“如果说社会不正之风影响了师生关系,那么家长要负一些责任。一方面,为了让自家孩子得到老师的重视和特殊照顾,家长习惯用请客送礼来开路,与老师拉近关系;另一方面,家长私下里对老师的评价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误导之嫌。”
本刊认为,现代的师生关系,想回到“师生如父子”的传统伦理关系是不可能了,重塑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型师生关系乃当务之急,因为师生关系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爱老师所以爱学习
这是一个家长误导孩子的典型案例。初二学生郭小刚上小学时是个贪玩儿的孩子。小升初时,父母觉得附近的中学校风不好,于是拿了高价学费,把他送进一所教学质量更好的民办中学。小刚的父母为了激发儿子的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在交费时让小刚亲手数钞票。这件事使小刚受到了强烈刺激。“6000元啊!厚厚的一沓,数得我手直哆嗦。我想,6000元可以买12000个冰棒,几年都吃不完啊!”小刚对一年前的场景记忆犹新。可是,父母的怪招儿没有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起了反作用。刚开始,小刚发奋学习,成绩很快有了起色,但跟老师的关系很疏远,好像老师真的夺走了他的冰棒。到了初一下半学年,小刚的学习出现了大幅度滑坡。老师反映,小刚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有不懂的地方也不问老师,老师主动帮助他,他也不领情,好像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有时候,家长与老师的冲突也会给孩子带来麻烦。小学五年级学生吴晓敏从小跟父亲学英语,进步神速,可是英语老师却说她发音古怪,经常在课堂上取笑她。晓敏的父亲很生气,到学校找老师论理,质问老师“为什么纯正的牛津腔反倒成了纽约郊区方言”,老师则说自己教的是纯正的“美语”,晓敏必须纠正发音。眼见父亲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晓敏非常害怕。从那以后,她上英语课不再发言,作业也错误百出,期末考试英语只得了68分。晓敏的父亲无奈,只好给女儿转学,但晓敏明确表示自己不再喜欢英语。
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有很大关系,有时老师的一句表扬和鼓励能给学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段暄今年参加中考,想报考一所省示范性高中,但他心里没底,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平平,经常拉总成绩的后腿。他征求各科老师的意见,老师们都说“危险”、“也许有戏”、“试试看吧”,只有数学老师说:“当然可以,你准行!”段暄感动得差点哭了,他没想到,他平时最不喜欢数学,反倒是数学老师对他最有信心。他对妈妈说:“我一下子喜欢上了数学!只要中考这一关过了,我一定把数学成绩提上去,绝不辜负老师的信任!”
专家指出,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教、学活动基础之上的师生互动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不仅仅限于讲授和学习知识,也包括育人和成长。在现代社会,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关系。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十分复杂,应该综合体现设计者、指导者、信息源、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伙伴、帮助者、反思者与研究者等不同的角色。
从师生关系发展的潮流来看,民主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师生关系应该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老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可以说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是互为主客体。民主型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基于社会责任和学生身心发展可能性的、以平等对话与心心相印为基本特征的丰富的人际互动。民主型老师重视并珍惜自己的权威性,把它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并不固执己见,相反,他鼓励学生理智地怀疑权威,甚至反对权威,并且认为这是打破陈规,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32岁的周杰是一位童心未泯的语文老师,在一所中学教初二。学生们都说,周杰不像老师,更像大姐。接新班时,她在班上自我介绍:“我叫周杰,周杰伦的周杰。”她还当场把周杰伦口齿不清的唱风模仿得惟妙惟肖。同学们喜欢她,说没道理,也有道理。有一段,学校流行读封面花哨、内容低俗的所谓“青春小说”,校方屡禁不止。周杰用两节作文课的时间,在班上与学生座谈,从主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美感、字词差错率等诸方面评论“青春小说”,最后得出结论:这类图书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商业读物,读它们弊大利小。从那以后,“青春小说”在这个班绝迹了。学生们说:“光禁止有什么用?讲道理嘛,我们又不是不讲理的人!周老师用事实说话,我们服,以后再也不读那类玩意儿了。”这所学校同样实行绩效工资制,周杰月月拔得头筹。每到考试,同学们私下流传这样的话:“一定考好语文,给咱周老师争口气!”
构建和谐家长有责
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重视与老师的关系,甚至超过与父母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老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老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老师的真诚相处与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这种愉快、安定、轻松的环境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如善良、乐观、积极、自尊、自信、合作、耐挫折等等,随之使学生在学校与老师的关系中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老师起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孩子接受能力有限,加上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家长的协调作用尤为重要。本刊汇总教育专家和观察家的意见,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多一些理智,少一些迁就。要让孩子明白,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无论时代如何变幻,都应该自觉继承并终生践行。如果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家长更要理智,不护短,不压制,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它的状况如何不仅取决于老师,也与学生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一个被动者的角色,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只有双方进行广泛、善意的交流,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增进了解,增进感情,及时发现并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师生关系紧张,很多是误会造成的。作为重要的第三方,家长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角色,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不仅能从亲情出发,倾听孩子心声,还能以成年人的智慧,体谅老师的苦衷,最终目的是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气氛,促进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引导,家长要有意识地教会孩子用宽容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仅要看老师的态度、行为方式怎样,更要关注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有些老师虽然严厉,但其出发点是要让学生有好的发展。等到孩子毕业、走入社会以后,就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当孩子平心静气地想问题,就能逐渐消除与老师的对立情绪,就能理解老师一些看似难以接受的行为。
第三,自觉净化教育环境。家长与老师的交往具有特殊性,会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感受,所以家长要谨言慎行,尤其不能与老师做钱权交易。有些家长习惯送老师小礼品、红包、代金券,为孩子谋取利益,比如换个好座位,当上班干部,评上“三好生”等。家长的这种行为,不仅让老师为难,一旦传出去,必然让孩子在同学中无地自容,进而失去对老师的信赖,破坏师生关系。
【编辑:陈彤】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师生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观念深入人心。作为智慧的化身和学术的权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神圣的主导地位;作为学生的人生向导和道德楷模,老师赢得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名。
事实上,近一个世纪前的五四运动把科学、民主等现代观念带到中国,中国的师生关系已悄然发生变化,但是传统观念依然牢不可破。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裹挟之下,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传统的师生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学生殴打老师屡见不鲜,弑师案件惊现校园,老师欺侮学生屡禁不止,体罚辱骂司空见惯……
中国的师生关系怎么了?当老师走下神殿,教育将何去何从?师生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传统还是应该与时俱进?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建立?家长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沉重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
谁伤害了师道尊严
今年37岁的彭老师是豫皖交界处一所县城中学的语文老师,有15年的教龄。该校升学率之高远近闻名,尤以管理严格著称。彭老师告诉记者,今年3月,作为教师师德考评的一部分,学校在全校学生中搞了一次调查,结果令人震惊:33.7%的学生被罚过站,45.9%的学生被罚过写作业,23.8%的学生曾被老师辱骂;全校36位班主任,居然一半以上“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对他们的评价是“死板”、“严厉”、“无情”、“疯癫”、“庸俗”……
“这样的结果令老师们很难接受。”彭老师伤心地说,“老师们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尤其是班主任,付出更多,压力更大,没想到学生们不买账。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很严格,但为了学生们的前途,这也是必要的。”据彭老师介绍,该校实行绩效工资制,任课老师的工资跟所带班相关科目的考试成绩挂钩,所以老师的压力很大,对学生的学习抓得很紧,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任课老师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副科”课时的现象普遍存在,晚自习经常用来讲课,甚至取消了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老师的压力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于是学生借师德考评报复老师。”彭老师分析道。
彭老师透露,有同学借调查的机会揭发个别老师收受家长的礼物和红包,使这些老师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说实话,这些老师挺冤枉的。比如,中秋节,家长给老师送盒月饼,或送一张领月饼的代金券,算是慰劳老师也好,感谢老师也好,都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嘛,怎么被当成受贿来处理呢?”不过彭老师也承认,收受家长礼物确实不妥,尤其是给心地单纯的学生造成了不小的误解,进而影响了师生关系。
该校教务处宋主任告诉记者:“我校老师的待遇较低,有的教学骨干就利用业余时间去校外补习班代课。对此,上级和学校虽然明令禁止,但仍不能杜绝。于是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学生放学后到校外补习班上同一位老师的课。家长对此很反感,认为是变相收费。更重要的是,老师用这种方式赚外快,很让学生瞧不起。”
记者在郑州、洛阳、濮阳、南阳等地中小学校采访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现象普遍存在,有的还酿成了人身伤害和名誉侵害。在百度上键入“学生打老师”,可以搜索到94.7万个相关网页;再键入“老师打学生”,可以搜索到329万个相关网页。如此恐怖的数字发人深省:现在的师生关系究竟怎么了?
某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林国华认为,师生关系紧张跟教育体制改革有关,现在的教育和市场联系得太紧密了。传统上,师生更多是一种伦理关系,讲究“师生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师生关系也发生了转型,变成跟经济挂钩了。有些学生认为,我们是交了学费来上课的,对老师不再抱尊敬感激之情;一些老师也认为,当老师无非就拿一份工资,不再有以前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了。
某县教育局副局长何先生坦言:“以前,老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似乎怎么做都不为过。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而有些老师却在电脑操作、畅销书阅读等方面呈落后之势。信息时代,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特别喜欢对人和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思想和行为也容易被感情所左右,对有些与他们很少沟通甚至业已落伍的老师就不会那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了。此时,如果老师仍旧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甚至还把体罚、侮辱学生人格当做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样的师道尊严当然会受到学生的唾弃。”
有网友指出,师生关系紧张,折射出当前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忽视。“整个教育系统把学校定位于传授知识、准备考试的机器,德育被普遍边缘化、形式化,学生的心理卫生、价值追求、行为操守领域出现一大片的空白、盲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大量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对于学校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来说,这种状况是极大的隐患。”
心理咨询师柳晴女士则认为,师生关系如何,家长起很大作用。她说:“如果说社会不正之风影响了师生关系,那么家长要负一些责任。一方面,为了让自家孩子得到老师的重视和特殊照顾,家长习惯用请客送礼来开路,与老师拉近关系;另一方面,家长私下里对老师的评价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误导之嫌。”
本刊认为,现代的师生关系,想回到“师生如父子”的传统伦理关系是不可能了,重塑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型师生关系乃当务之急,因为师生关系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爱老师所以爱学习
这是一个家长误导孩子的典型案例。初二学生郭小刚上小学时是个贪玩儿的孩子。小升初时,父母觉得附近的中学校风不好,于是拿了高价学费,把他送进一所教学质量更好的民办中学。小刚的父母为了激发儿子的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在交费时让小刚亲手数钞票。这件事使小刚受到了强烈刺激。“6000元啊!厚厚的一沓,数得我手直哆嗦。我想,6000元可以买12000个冰棒,几年都吃不完啊!”小刚对一年前的场景记忆犹新。可是,父母的怪招儿没有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起了反作用。刚开始,小刚发奋学习,成绩很快有了起色,但跟老师的关系很疏远,好像老师真的夺走了他的冰棒。到了初一下半学年,小刚的学习出现了大幅度滑坡。老师反映,小刚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有不懂的地方也不问老师,老师主动帮助他,他也不领情,好像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有时候,家长与老师的冲突也会给孩子带来麻烦。小学五年级学生吴晓敏从小跟父亲学英语,进步神速,可是英语老师却说她发音古怪,经常在课堂上取笑她。晓敏的父亲很生气,到学校找老师论理,质问老师“为什么纯正的牛津腔反倒成了纽约郊区方言”,老师则说自己教的是纯正的“美语”,晓敏必须纠正发音。眼见父亲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晓敏非常害怕。从那以后,她上英语课不再发言,作业也错误百出,期末考试英语只得了68分。晓敏的父亲无奈,只好给女儿转学,但晓敏明确表示自己不再喜欢英语。
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有很大关系,有时老师的一句表扬和鼓励能给学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段暄今年参加中考,想报考一所省示范性高中,但他心里没底,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平平,经常拉总成绩的后腿。他征求各科老师的意见,老师们都说“危险”、“也许有戏”、“试试看吧”,只有数学老师说:“当然可以,你准行!”段暄感动得差点哭了,他没想到,他平时最不喜欢数学,反倒是数学老师对他最有信心。他对妈妈说:“我一下子喜欢上了数学!只要中考这一关过了,我一定把数学成绩提上去,绝不辜负老师的信任!”
专家指出,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教、学活动基础之上的师生互动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不仅仅限于讲授和学习知识,也包括育人和成长。在现代社会,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关系。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十分复杂,应该综合体现设计者、指导者、信息源、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伙伴、帮助者、反思者与研究者等不同的角色。
从师生关系发展的潮流来看,民主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师生关系应该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老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可以说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是互为主客体。民主型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基于社会责任和学生身心发展可能性的、以平等对话与心心相印为基本特征的丰富的人际互动。民主型老师重视并珍惜自己的权威性,把它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并不固执己见,相反,他鼓励学生理智地怀疑权威,甚至反对权威,并且认为这是打破陈规,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32岁的周杰是一位童心未泯的语文老师,在一所中学教初二。学生们都说,周杰不像老师,更像大姐。接新班时,她在班上自我介绍:“我叫周杰,周杰伦的周杰。”她还当场把周杰伦口齿不清的唱风模仿得惟妙惟肖。同学们喜欢她,说没道理,也有道理。有一段,学校流行读封面花哨、内容低俗的所谓“青春小说”,校方屡禁不止。周杰用两节作文课的时间,在班上与学生座谈,从主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美感、字词差错率等诸方面评论“青春小说”,最后得出结论:这类图书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商业读物,读它们弊大利小。从那以后,“青春小说”在这个班绝迹了。学生们说:“光禁止有什么用?讲道理嘛,我们又不是不讲理的人!周老师用事实说话,我们服,以后再也不读那类玩意儿了。”这所学校同样实行绩效工资制,周杰月月拔得头筹。每到考试,同学们私下流传这样的话:“一定考好语文,给咱周老师争口气!”
构建和谐家长有责
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重视与老师的关系,甚至超过与父母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老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老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老师的真诚相处与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这种愉快、安定、轻松的环境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如善良、乐观、积极、自尊、自信、合作、耐挫折等等,随之使学生在学校与老师的关系中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老师起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孩子接受能力有限,加上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家长的协调作用尤为重要。本刊汇总教育专家和观察家的意见,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多一些理智,少一些迁就。要让孩子明白,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无论时代如何变幻,都应该自觉继承并终生践行。如果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家长更要理智,不护短,不压制,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它的状况如何不仅取决于老师,也与学生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一个被动者的角色,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只有双方进行广泛、善意的交流,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增进了解,增进感情,及时发现并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师生关系紧张,很多是误会造成的。作为重要的第三方,家长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角色,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不仅能从亲情出发,倾听孩子心声,还能以成年人的智慧,体谅老师的苦衷,最终目的是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气氛,促进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引导,家长要有意识地教会孩子用宽容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仅要看老师的态度、行为方式怎样,更要关注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有些老师虽然严厉,但其出发点是要让学生有好的发展。等到孩子毕业、走入社会以后,就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当孩子平心静气地想问题,就能逐渐消除与老师的对立情绪,就能理解老师一些看似难以接受的行为。
第三,自觉净化教育环境。家长与老师的交往具有特殊性,会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感受,所以家长要谨言慎行,尤其不能与老师做钱权交易。有些家长习惯送老师小礼品、红包、代金券,为孩子谋取利益,比如换个好座位,当上班干部,评上“三好生”等。家长的这种行为,不仅让老师为难,一旦传出去,必然让孩子在同学中无地自容,进而失去对老师的信赖,破坏师生关系。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