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遇难前后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sun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7月15日上午,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下午的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与大儿子闻立鹤一同回家,当走到西南联大职员宿舍时,身后一声枪响,闻一多应声倒地。立鹤立刻扑在父亲身上大喊:“爸爸!”四个身穿蓝色中山装的大汉从前后扑来,向立鹤连开三枪后将其从父亲身上拉起摔在一旁。立鹤还想挣扎着起来,再中两枪后倒在血泊中。四个大汉集中火力射击闻一多头部,闻一多当场气厥身亡。

蓄谋已久


  事发地距闻家很近,闻夫人高孝贞和孩子们听到枪声便往外跑,抱起躺在血泊中的父子俩连呼:“救命!”同院的邻居送来一张帆布床,又叫了洋车,闻一多父子被立刻送到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刘崇智确定闻一多已经死亡,闻立鹤伤势很重,后被送入34号病房,由他的两个妹妹守护。闻夫人因心脏病复发昏厥三次,也住进该院16号病房。
  五日内接连两名爱国人士被刺杀,一时震惊全国,舆论哗然。延安《解放日报》直指国民党政府是“杀人犯的政府”,而《中央日报》却极力转移视线。为了解惨案经过,各报记者纷纷到医院采访闻家人。
  情绪稍有稳定的闻夫人回忆:
  闻先生遇刺前,曾有一名40岁左右的女人到闻家来了三次。第一次她一进门,就问姓闻的在不在。因为费孝通先生前几日就告诉我们有这样一个怪女人,我就说姓闻的不在这里。她不肯走,坐下来拿出一本《圣经》跟老大(指闻立鹤)说,上面有“易多”两字,多是两个夕字,夕是太阳快落山了。过了几天,她又来,老大说闻先生已经走了。她说,真可惜,给了老大一封信就走了。信上说,如果听她的话,世界三天就和平。过了三天,她第三次又来了。孩子们害怕,把门关起来,她在门外吵闹。此后,她又到潘光旦先生家里去了三次。14号那天,这女人在路上碰见老大,又给了他一封信,说知道你们明天接待记者,如不听话,你父亲就会在那时结束性命!
闻一多先生遗像和手迹

  此外,李公朴先生被刺后,曾有一个人在联大宿舍附近问学校的一个小工:“闻先生住在哪里,他穿什么衣服,什么样子?”那小工说不知道。
  闻一多15岁的女儿也回忆了父亲、大哥遇刺前的情形:
  大哥接到这些信后,心里总不踏实,总觉得有什么事。15日招待记者时,大哥曾三次去看爸爸,都没有什么事。只是最后一次去时见有三个戴礼帽的大汉在《民主周刊》社门前走来走去。大哥瞪了他们一眼,他们就走开了。后来,大哥见楚图南先生出来了,紧跟着爸爸也出来了。大哥陪着爸爸回家,路上还买了两张晚报看着。快到家门口时,枪声响了。
  闻一多二儿子闻立雕曾回忆了他与父亲的生活细节:
  生活担子使你的脾气躁了,你曾因为大哥做了一篇不好的文章痛骂他,他三天没出屋子,没吃飯,一家人都不快活。我为大哥抱不平和你争辩,最后你对我们认错说:“这是我父亲从前所受的教育,而我也施之于你们身上,到今天我才发现这种教育法错了。我很了解你们,而且希望你们将来待你们的孩子们不要再用我这法子。”一家人都笑了。此时一家人正在吃饭,我的泪落在了碗里。我有胃病,你担心我,强迫我在学校吃药。有一次,我没吃,你就骂我,当着很多同学的面骂我。我哭了,我知道你是因为爱我。我在家里穿不着新袜子时,还是埋怨你,甚至背地里骂你不中用,不会挣钱。近来,不知是我懂事了,还是你给我新袜子穿了,总是觉得你很好,很苦,很值得佩服、尊敬。
  你不愿别人说你老,是的,你的确是年青,一股青年人的热火在你身体里燃烧着,有时青年人和你站在一起,就很惭愧地自觉自己比你老了。你永远是年青,演讲也年青,走路也年青,思想也年青,精神更是永远的年青!看,你演讲像一团烧得正狂的火、一阵狂风,引起听众的海啸……游行时,你总走在最前头,口号你总是第一喊!
  面对国民党特务的威胁,你说过:“为了人民,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们都很担心,每次你出门时,都要嘱咐你当心。你就扬一扬手中的拐杖说:“谁要来碰我,我就用这个给他一下!”说罢笑着走了。但我们都知道,一旦有事,一根还不到半斤重的藤拐杖怎能抵挡得住啊!
闻立雕发表在《人物杂志》上的《我是闻一多的孩子》一文

刺杀原因


  当时的《联合画报》《民主周刊》《读书与出版》《自由文丛》等报刊,从闻一多近三年的行动轨迹,解读其被刺原因。
  西南联大校舍在滇缅公路旁边,1943年后,到缅甸去的军队都要从校门口过。一天,闻一多和一名学生回昆华中学宿舍时路过昆明西站,遇到一队士兵向前方开拔,一个瘦弱的士兵走不动了,长官便用鞭子抽他,但他跟了几步还是倒下了。于是,长官便叫人把他的衣服剥了,将他踢在路旁。闻一多见此情景,呆了几分钟说不出话来,最后像疯子一样咆哮起来:“我从来没想到世界上有这种事,怎么就没人管、没人喊?我一定要喊!”
  1944年5月3日,西南联大五三晚会上,闻一多和吴晗、张奚若、周炳琳等向腐败残酷的统治者开了第一炮,像一声春雷,唤醒了被压抑许久的西南联大人,他们被唤醒的民主运动的激情像瀑布般倾泻奔流。闻一多说:“我们不怕幼稚,不怕过火,别人说,不要矫枉过正,我说非过正不足以矫枉,要矫枉就一定先过正!”
  5月8日,联大草坪上8000多人静静地坐着,闻一多再次发出吼声:“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要打倒封建文化,我们现在还要里应外合,打倒封建文化!”   7月7日,在云南大学的至公堂,云南大学的熊庆来校长翻来覆去地说,(大学)应该站在学术的岗位,不要过问政治等等。闻一多立刻站起来说:“刚才熊校长说得很对,这几天,我们联大不也有人在说,学生们近来太浮动了。不错,浮动了!可是,为什么?刚才主席说,今天是学术性晚会,难道今天是谈学术的时候吗?研究,难道我不喜欢研究?我若能好好地看几天书,都是莫大的幸福!可是饭都吃不饱,研究什么?别人不叫我们闹,我们就是要闹,我们不怕幼稚。国家到了这步田地,我们不管,还有谁管?五四是我们学生闹起来的,一二·九也是我们学生闹起来,现在我们还是要闹!”
  8月初,在昆明北部北较场第五军军部,军长、参谋长、师长、政治部主任接连发言后,闻一多站起来了:“以前我们看到各方面没办法,还以为军事上有办法,刚才听了各位长官的话,方才知道军事上也毫无办法!现在只有一條路——革命!”从此以后,大家都称他“闻疯子”!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发表《一二·一运动始末记》一文,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烈士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
  1946年7月11日,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在《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上写道:“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7月15日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痛斥国民党特务:“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闻一多呐喊出的正是人民积压已久的心声,他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人民的火山口,至于是否会烧毁自己,他从不计较,正如他自己说的“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甚至伸着脖子说:“我早预备好了,要砍你就来吧!”

社会追悼


  闻一多遇难后,清华大学马上成立了“闻教授丧葬抚恤委员会”,由黄子坚、雷海宗、李良钊、贺麟等教授组成,殓葬由昆明佛教会负责。入殓时,大家想给他换一身干净衣服,翻遍了衣箱,竟找不出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只好由学校买了白布裤褂、蓝布大褂和布袜布鞋,闻一多穿上了他八年来的第一身新衣服。遗体原定7月18日正午12时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前空场火化,因昆明佛教会要求提前至上午10时举行,丧葬委员会又没有及时发布消息,致使大批学生、市民赶到时遗体已经火化完毕了,众人深感遗憾。
  7月28日,在重庆青年馆内举行了李公朴、闻一多追悼会。会场内外堆满了花圈,挂满了挽联,地上铺着挂不下的素绢,一万余人挤满馆内馆外。行政院长张群任主祭,民盟中央常务委员史良报告李公朴、闻一多的生平。张群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两位学者遭暴徒狙击,万分痛心”,并担心社会风气会由此日趋败坏。重庆市参议会议长胡子昂则声泪俱下地疾呼:“今天我们第一个要求是和平,第二个要求仍是和平,第三个要求还是和平!”话音未落,先是雷鸣般的掌声,继而呼声四起,这是人们在悲痛后的爆发。中共代表吴玉章说:“书生论政,也遭杀害,不能默默无言。和平、民主、独立的要求,不会因二人之死而终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946年第183-184期《联合画报》 报道了重庆各界追悼李公朴、闻一多的情况

  民盟代表邓初民激昂地控诉:“我们今天不是追悼一位诗人,因为汪精卫、周作人也会做诗;不是追悼教育家,教育家也会在敌伪政府里大谈其树人大计;更不是追悼逝者的社会地位,因为那些只是欺世盗名的头衔。今天,我们痛悼的是一位人民的朋友、人民的同志的死去!”说到这里,他哽咽着讲不下去了。重庆市长张笃伦用手帕拭着眼睛,在场的人也都抑制不住呜咽着哭出声来,张群在一片哭声中默默地低着头。邓初民顿足捶胸地呼吁:“从前的‘民牧’政治,是把人民当着牛马看,当作私产看,但他们要给牛以水喝,给马以草吃。假如今天有一位先生能够做到‘民牧’,我就愿跪在他的面前,不要希望什么民主了。”最后,他正告当权者:“杀鸡取卵的皇帝是做不久的,专制时尚且不能忽视人民的力量。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戕害了人民,谁也就杀了自己。人民是多数之多数,人民是最大的多数!”
  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鹏哭诉着致谢词,这位年仅14岁的孩子的语言掷地有声:“爸爸给杀死了,他们却一定说是共产党杀的,一定又说是云南地方人杀的。我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说是我哥哥拿手枪打死我爸爸的呢?今年一二·一昆明惨案的追悼会上,也有今天这么多的花圈和挽联,记得当时爸爸对我说,好惨呀!孩子们要永远记住!想不到今天也在这里同样地追悼我的爸爸……”他最后喊道:“取消特务机关!”
  闻夫人一向身体不好,惨案发生后,精神受刺激数次昏厥,联大学生去慰问她的时候,她说:“先生死了也没有办法了,但愿他的死和一二·一四烈士一样,能有同样的感召和影响。”她坚持要为闻先生立一个衣冠冢。虽然学校最初并不愿意,但最后还是答应了她的请求,在昆明大学新校舍四烈士墓前增加了一个墓穴。闻一多的骨灰一半洒入滇池,一半由其家人带回北平,同年10月24日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1948年3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闻夫人偕子女奔赴冀鲁豫解放区。
  (责任编辑 杨琳)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凝聚心力。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及各省大力培育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
【摘要】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藏区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并对藏族的教育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人格教化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三毒,贪嗔痴的理解及从消除它的因素入手,略述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寺院教育;贪嗔痴;戒定慧;人格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特别关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藏区发
【摘要】研究分析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多数是从企业出发的,寻找很多企业团队的案例,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团队,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课堂“头脑风暴”游戏等为参考,运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怎样在企业中开发人力资源让企业团队达到最大的竞争力,大到企业,小到课堂开发详细分析了一系列开发人力资源的措施。得出只有个人的优点优势达到极大的发挥,才能形成企业综合竞争的优势与实力。  【关键词】
【摘 要】南通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为未成年人及家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专项服务。总结10年的工作经验,完善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坚持骨干示范引领、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区域经验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
李达  李达(1890—1966),号鹤鸣,湖南今永州零陵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李达直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他的名字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是连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代理书记  1919年7月,时在日本留学的李达在国内发表的文章中就萌发了建党思想。1920年2月中旬,李大钊在送陈独秀离京去天津的途中两人相约建党。4月初,俄共(布)派维经斯基以共产国际远东局使者
·主持人语·  正面管教又称积极养育(Positive Discipline),是一种既不惩罚又不娇惯,用平等尊重的方式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教养方式。正面管教在美国学校的应用已有30余年,成为美国师范院校的一門必修课。2010年,正面管教被引入中国,通过开设家长课程、学生社会情感技能课程以及开展家长和学校讲师培训,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经过多年本土化的探索和实践,正面管教被无数的家庭和学校验证是行之有
【摘 要】自2005年起,南京市沿江小学在“适心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全面的心育工作机制,建设全员育心队伍,开发心育校本课程,一切从心出发,为全校学生打造七彩美好童年。  【关键词】适心教育;童年;教育实践;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6-0023-03  【作者简介】赵双滨,南京市沿江小学(南京,21
2020年在不寻常中开启,生活、工作以可见与不可见的方式发生着改变,这些都源于一场肆虐蔓延的疫情。疫情期间,有幸拜读《面对疫情,教育何为?》一书,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当下教育者所关注的、困惑的以及想学习的内容,包含了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多种议题,如生命教育、心理援助、学习辅导、家校合作等。读完此书后,我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生活,便是一本教科书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提道
【摘要】就我国表现现代生活的舞台剧创作而言,今天的作品不管是质量还是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甚至远远没有达到,更没有超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因此,很有必要找准突破口,创造新奇迹。  【关键词】现代生活舞台剧;创作前景思考;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京剧《红灯记》、《
【摘要】灾难文学以其独特的灾难意识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信念与反思的天窗,研究灾难文学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本文以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文化分离理论为基础,依次分析文化分离理论与其内涵、灾难意识及其内在人文指向,以及灾难文学的意义与现存的缺陷,试图探求灾难文学在文化分离这一境遇下有怎样的特殊意義。  【关键词】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灾难文学;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