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面条递嬗意大利面条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teng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朝面条“由中传意”递嬗意大利面条,是游历过中国并将其系统介绍给欧洲人的马可·波罗使然。这作为中意两国的丝路情缘,令人赞赏。可是,《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也引起学界种种质疑,其中核心问题就是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有外国学者断定:中国史书中没有他来过中国的记载,他可能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有的认为他在中国十七年的历史是荒谬的捏造,是为游说而编排的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这都失于偏颇。
  从马可·波罗是商人和行商的视角看,他来过中国是符合事理的。元朝以通商起国,商贸为前驱,重在互市之利,兵戎则为后盾,史迹中盖斑斑可考。元朝与欧士结络,肇中欧通商之先。忽必烈延揽外国人才的举措,导致欧风东渐,使元朝成为中欧商贸乃至文化、科技交流的少有发展时期。民国时期的王孝通在《中国商业史》中,“元代商人之种类”一节就记载:“当时欧人来中国者,多为经商而来,其中著名人物,如马可·波罗(Marco Plol)、鄂多利克(Friar Odoric)、裴哥罗梯(F.B.Pegolotti)等,均系意大利人,或做官,或经商,或传教。彼等回国以后,俱著有游记,记载当时中国实业、风俗颇详。欧洲人士始知中国为东亚大国。”这是史学名著所载,可信。
  再说元朝面条“由中传意”。新华社前社长穆青说过:“同意大利朋友在一起吃面条,他们总爱说意大利面条来自中国,是当年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到意大利的。”(《意大利散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连意大利朋友们也如是说,这就不是我们的“孤证”,而是中意两国人民的相互印证。
  有学者认为,《游记》中记载了元朝的“线面”,即干制的掛面。挂面易于保存,可携带远行,又便于及时充饥,这应该是马可·波罗将中国面条带到意大利的可行性行为。可是,查阅新近出版的《游记》(梁生智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未见有“线面”,但有“面条”之记。这样译当然没错,可是,从探赜的角度讲,干制的挂面和湿制的面条是有区别的,马可·波罗不可能将湿制的面条带回遥远的意大利。
  分析原因,差池是《游记》后来被转译成各种版本,说来既奇异又复杂。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一度在元朝做官,但非“仕元十七年”。他长期在旅行中寻找商机,进行“滚动式贸易”,主要是做宝石生意。他和父亲、叔父回国时,穿的蒙古绸面皮袍的里子夹缝中塞满了稀世宝石,故而人们后来称其住宅为“百万宅”。不久,马可·波罗为维护商港、商运权益,投入到威尼斯人与热那亚人在亚德利亚海上的战争,后因战败而被俘。为了熬过狱中岁月,便凭回忆向结识的狱友鲁思悌口述了他在中国和东亚的见闻。这位写过小说的比萨战俘用当时流行的法意混合语将其记录在羊皮纸上,初名《东方见闻录》,出版后成为欧洲的畅销书,并被转译为几十种语言百余种版本,然而却没有两种版本是完全相同的。在马可·波罗晚年和他离世后的诸多版本中,有的被节略删除,有的删除多章,有的“为将一切障碍的注释和足以限制这种传记前进的资料,都予以删除”,武断地删除了三分之一(梁生智译:《马可·波罗游记·版本说明》)。删除的不会是有关忽必烈、皇宫、元大都城、各地风情之类的大事,而是诸如面条之类不被人们关注、留意的“具小之事”。然而,当面条后来在意大利时兴,并影响和传播到整个欧洲时,研究者们才想起去考索是哪位“首开先河”。这样,他们就走进打开了神秘东方之门的各种版本的《游记》中,在未曾被删除的内容里寻到线索找出答案,所以元朝面条“由中传意”,先是来自意大利的反馈和那里人们的认同。
  马可·波罗是为经商而不辞劳苦和勇于探索、勤于求知的旅行家。他能将元朝面条技术带回意大利是因为他有过这方面经验,也是出于经商的考虑。2005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小米面条》,文中提到中国考古学家在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一陶碗中有暗黄色的面条,经检测确认是4000年前用小米粉制成的,这可称为世界面条的“根”。秦汉时,扬雄《方言》里记小麦粉面条为“”(同“托”),“”指用手托搓面团,再成饼片状煮之,故又称“汤饼”。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见载“索饼”,“索”即是绳索的形状。刀切面条兴于唐代,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二:“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矣。”何为“不托”?有释:“古之汤饼皆手抟而擘置汤中,后世改用刀儿,乃名不托,言不以掌托也。”(程大昌:《演繁露》)“不托”是中国面条显豁繁衍的标识,制法先进又冷热皆宜,因条长而被寓喻“长寿”,唐朝兴起“为生日而汤饼”的新俗。《唐六典》载:“太官令夏供槐汁冷陶(注:用槐叶捣汁和以麦粉制作的过水凉面),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民间趋附之,寿日或生子第三日,习尚“汤饼宴”酬客,汤饼是主馔,众馐是副品。宋代国富商隆,带动餐饮业空前发达,仅《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中两宋京都食肆上经营的面条就有五六十种。
  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面条已成国食,并已传入日本、朝鲜乃至亚洲大部。欧洲则刚与元朝通商,面条尚未被欧人所识。马可·波罗吃过元朝十七年的饭,毋庸置疑也会啖尝、见闻过元大都城和北府南州的各式面条,感受到面条的食俗魅力和惠及普罗大众的情形。这时期,刀机生产又经干燥处理的挂面已经问世,元宫的膳官忽思慧(一作御医)编写的《饮膳正要》卷三就有挂面的制法。由此想到,意大利自古盛产硬小麦,其国人习嗜面食的历史垂诸久远,故而元朝面条便有了“入意开俗”的投缘性,就使得挂面在中欧通商的丝路上被马可·波罗顺情合理地传到意大利。
  到了宋代,意大利面条用硬小麦粉制作,质地细白而韧,煮出来不粘不坨,飨饩时滑润筋爽。因是机械工艺生产,形态锦邈多姿,有标准规格的就达400余种,如蝴蝶形貌、菠萝形貌、海星形貌等。其产量、消费量之大,在欧洲首屈一指。而元朝面条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又有了抻面、拉面、刀削面、伊府面等诸多名品。尤其是近40年发展更快,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面条消费国。中国面条品种上百盈千,又有传统风俗、文化意蕴的徽识,与意大利面条在东、西方各领风骚。这是丝绸之路上中意商贸互动互惠的结果。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从师资队伍、教育与管理手段、学生需求、效果评估等维度对遵义市属地3所高职院校非传统生源学生思政工作现状进行调查,并从人才引进与教师培养并
本文以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0级新生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了大一新生口语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教师要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创设全英文环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
二三月间,春寒恻恻,人多菜色。早饭刚过,村头有三弦或二胡声响,大人说:“唱春的来了。”孩子们蜂拥而出,无论南蛮还是北侉,无论本地小戏还是外地皮鼓,也無论懂与不懂,只要热闹就行,孩子喜欢热闹。母亲祖母们会备好馒头或是粗粮,静候唱春者上门。  “饥者歌其食”  唱春者唱的,叫作“唱春调”,省称“春调”。《中国音乐词典》这样解释“唱春调”:“唱春调是指流传于江苏省,春节期间或立春前后,农村举行迎春、送春
期刊
骊山温泉与《驾幸温泉赋》rn出长安,东北望,一条山脉蜿蜒而来,是为骊山.骊山山体不高,但地近长安,深为长安城中的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喜爱.《临潼县志》载:“骊山崇峻不
期刊
文章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然后以经济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五个方面论述了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浙江与渐江rn安徽省的省名由安庆与徽州两府各取首字而成,所以人们说徽州占了“安徽”一半.省名与徽州相关的不仅于此,“浙江”一词也是全部源自徽州.最初有这个想法,源自宋
期刊
现代汉语中,馒头通常是没有馅的,包子则是有馅的,但在古代最初馒头亦为有馅的。关于馒头与包子最初究竟有无区别,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二者开始即无区别,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如许威汉认为:“大约到了宋代,在词汇系统中又出现了‘包子’一词……这样,同事物就有了两个不同的名称,‘馒头’和‘包子’成了等义词。”曾维华也认为“馒头至少在北宋真宗时又有‘包子’之名”。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包子与馒头最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