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主体地位的历史演变——基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分析

来源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时,农民在政治、经济、婚姻等诸多环节上实现了平等,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不过,伴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开展,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完全实现。集体化时期,在国家与农民共存的同时,农民与公社的对抗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导致了集体公社的解体。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连续5年的一号文件给"三农"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机遇并未转化为发展的成果,农民的主体地位仍未充分得到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虽然社会各界都对"三农"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或者说具体的行动存在着与农村实际相偏离的一面。因而,目前仍需要强化对农民主体地位提升。
其他文献
基于货币稀释理论建立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流动性过剩、储蓄、消费、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等因素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影响,证明了十个重要命题.通过这些命题的组
党群关系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但我们的重视程度、付出的建设成本与现实中党群关系的预期效果却不成比例。本文意在理性定位党群关系的改善目标,诠释现实中党群关系面临的
随着光纤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的广泛应用,利用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成为现实.介绍了光纤纵联保护的信号传输方式,结合沙坪至芙蓉220 kV线路探讨光纤保护通道的配置方案.
分析了汽轮机阀门试验过程中1,2号轴承金属温度、振动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给出了试验时防止轴承金属温度及振动过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