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州十三夸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gm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起人
  1
  形容吴起人,只要一个字:硬。
  硬有坚、强、固、能力好的意思。陕北人说好往往爱用一个“硬”字,比“足劲”还“足劲”。譬如说一个人动作潇洒、行动麻利,就会说:式子很硬。
  吴起人的式子,的确很硬。
  2
  吴起人的硬,首先表现在一手好字上。无论男人女人,无论大人娃娃,凡是从吴起出来的人,没有一个字写得不好的。一个个字迹朴秀方刚、形巧势密、遒劲圆润、飞龙走凤,看后不得不感叹——硬。
  字是门楼书是屋。一个人字好,就显得有内涵,就让人佩服。写字,常常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精神境界高。故而有云:字如其人。字硬了,人必然也硬。起码说明这个人是爱美的。看看人家的一手好字,再看看自己写的像蜘蛛爬过的一般,你就不得不感叹自不如人了。
  3
  吴起人的第二硬,是肝硬。
  从吴起地图看,它的西南边是甘肃的华池,北边是榆林的靖边和定边,穿过二边,不远就能望见宁夏的盐池。虽然历史上曾经记载这里水草丰茂,但进入近现代以来,它就成了干旱的代名词了。天上不下雨,石旮旯里流出的山泉就含有很浓的盐碱性。喝这种水长大的人,肝功能比一般人都厉害。
  吴起人的肝硬,主要表现在酒量上。一斤不醉,二斤不倒,三斤才会摇三摇。前些年吴起经济好的时候,县领导招待人都用一种叫马铃的杯子,铜制的,有三两的容量,铮明光亮,手感好,像旧时候马脖子上挂的铃铛,故称马铃。但凡来了客人,总得要招待吧,招待的用具就是这种马铃。待宾客坐齐后,大领导就发话了:今天,咱来了尊贵的客人。为了表达我对您的尊敬,我先干一杯,然后给您敬一杯。于是将马铃斟满,一仰脖子,进去了。主人喝了客人不得不喝啊,于是就得喝。等这一巡过后,坐在次主位子上的二领导又站起来,说为了感谢客人的光临,我也得敬您一杯。于是又自干一马铃,再给客人斟上。客人的肝不行,解酒能力不强,于是就说不能喝了,说自己不行了。二领导就说,男人哪里能说不行呢?对女人我们不能说随意,对男人咱不能说不行。来,咱喝,你喝了大领导的酒不喝我的,分明就是对我歧视么。客人一看话都到这份上了,就只能再喝。這一巡过后,三领导又站起来了,也是给自己先斟上一马铃喝了,再给客人敬。这一马铃进去,客人就基本毬势了,有的直接溜到了桌子底下去。
  4
  关系硬,主要是吴起人过去人口少,凡是本地土著,基本都能拉上亲戚。我的三个朋友,其中的两个把一个叫外爷。这个外爷不是年龄大,而是辈大。吴起人重家族观念,每个人的名字都有讲究,尤其是第二个字,严格按家谱来的。从一个人的名字,能看出他的辈份来。我这两个孙子辈的朋友,一见他们外爷,就开始开玩笑,一个说你外爷把人亏了;另一个说,你外爷才把人亏了。那个当外爷的,也不见怪,只呵呵地笑。陕北这个地方,爷爷孙子是能开玩笑的。
  关系硬,主要体现在血缘关系上,大家都是亲戚,谁还不给谁个面子?
  家族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期的人类,必须依靠群体生活才能生存。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血缘关系认定的家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大家长期在一起亲密生活、劳动,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相互之间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相对其他无血缘关系的家族,就会隔膜和疏远。这样经过若干年,数代人,“家”的观念便根深蒂固了。
  重亲情,顾人伦,是吴起人的集体人格之一。
  5
  吴起人的第四大硬,是腰杆子硬。腰杆子硬,得益于天上掉下的两个大元宝。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地上突然冒出些黑糊糊来,人们叫它石油。石油这两个字是谁发明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其实,给这黑糊糊起名字的人,是写《汉书》的班固,后来我们从北宋老玩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读到了它,以为是他起的。其实,命名权属于班固,印证权才属于沈括。
  到了九十年代,中央为了回馈老区,允许地方开采石油,这一下子从地下冒出许多大老板来。打出这黑糊糊,就是大富翁。经勘测,吴起属于高富油区,一钻子下去,黑糊糊就往外喷。有钱人于是就一下子多了起来,有了钱,腰杆子自然就硬了很多。
  什么都可以没,就是不能没钱。有钱自然腰杆子就会挺直,行事作风也就硬。吴起人出手阔绰,人大气,凡是想要办成事,就会直接上硬货,那叫一个硬。
  第二个大元宝,是退耕还林。九十年代后期,一个叫郝飙的人去吴起当了县委书记,他看到吴起地界的人种地很多,收成却少,感觉到这是自然生态出了问题,于是就提出退耕还林的口号。恰恰在这个时节,朱镕基总理视察陕北,他一听这个想法,感觉很好,所以就和时任陕西省长的贾治邦一商量,当即拍板,说地你们不要种了,羊也不要放了,把地退出来,国家给钱给粮。这一下,吴起人坐在家里就可以吃粮花钱了。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吴起要比国家早一年。
  两个大元宝捣脑,想想这日子是多么滋润。从此吴起人过起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腰杆子硬得很了。
  6
  吴起县城的西边,是著名的胜利山。山上有许多树,一直就像是小树苗一样,从来不长,当地人叫它老汉树。老汉树的后面,有两棵天下闻名的杜梨树,据说是一公一母。当地人说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在这里打了长征的最后一仗,称为割尾巴。1935年10月19日,这个被作家高建群称为经典时代的经典时刻,毛伟人就是在这两棵杜梨树下指挥打仗的。今天,这两棵树成了文物,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
  杜梨树木质很硬,树根部分被用来做了木雕,成了艺术品;树干部分被人做了案板;梢子都拿去刻了公章。
  这样,树就成了人生社会的写征。
  因为地方苦焦,早些时候的吴起人基本都不愿意在本乡待,于是就往外面跑。跑到外地,心系家乡,于是就成立了一个“振兴吴起协会”。有人出点子,有人拿主意,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去。   这些跑到外面的吴起人,官也当的硬。他们都是些智慧之人,圆融、通达,情商高,有魄力,加上能写一手好字,能喝酒,提拔的人就多,口碑也很响。近些年,从吴起跑到外地的,人都追求高,名声好,自律性强,官也都当的大,家人在家乡父老面前也就有面子。大家一见,就会竖起大拇指,只一个字:硬!
  7
  说到这里,就还得说一硬,即吴起的历史。
  吴起因战国时期的大将吴起而得名。他是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在担任魏国大将的时候,他一直是秦国的噩梦,连败秦军。离吴起不远的地方,在安塞境内,至今有个地方叫西河口,这里应该就是防御秦军的地方。有人说是1935年之后,为了纪念中央红军到陕北,把吴起改名为吴旗县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按史书载,元太祖(1206年)时,地方兵制设立百户,吴起至今有“田百户”的地名。百户下设旗,改起为旗。清庆阳县志、靖边县志、保安县志均有吴旗营记载。想来,古代这里战事吃紧,旗这样一个和军事有关的字,用在此处,和古代的囤兵有关。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靖边县设吴起镇,有商号当铺五十余家。咸丰五年(1855年),城镇被洪水冲毁殆尽,实体虽亡,镇名犹存。1942年成立吴旗县,似不单是因革命而取名,但吴旗在延安时期命名,似与革命也不无关系。
  吴起县境内,目前有长城遗址两道,一道为白于山以北的明长城,一道是县城南的战国时期秦长城。战国时的秦长城,据史念海先生《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文分析:“为了防御匈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开始修筑了一条长城,这条长城西起今甘肃省岷县(秦时临洮县),经临洮、渭源、陇西、通渭诸县,越过六盘山再往宁夏固原、甘肃镇原、环县、陕西吴起、绥德诸县而止于无定河西岸。”吴起县境内的这段古长城遗址,从吴起西边入境,蜿蜒于山岭,时而东行,时而东北行,绵延230公里。
  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地,东至辽宁省的鸭绿江边,全长6300多公里。长城沿山修筑,高6米,底部宽3米,上部宽2米,全长20公里左右。每隔2.5公里有一烽火台,高30米,周长27米,用大方砖砌成。蜿蜒起伏于浩瀚的高原,虽多残破,依旧一派壮阔、雄伟的气势。吴起境内的明长城,经两乡镇4个行政村,全长约17公里。此段明長城修筑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修筑长城时,“因形势,下厚者铲削,稍衍者累筑,绵延相接为边墙”(《延绥镇志·卷4·余子俊传》)。这段长城由城墙隘口、敌台、城堡、墩台(烽火台)、崖寨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现在,吴起县内还有长城镇。
  8
  吴起还有一个名镇,叫铁边城镇。
  宋朝初年,铁边城为西夏洪州之要地,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二年(1058年)筑城迄工。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宋军攻克,元符二年(1099年)改为定边城,设定边军于此。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于定边军置倚郭一县。金熙宗皇统六年(1146年),以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遂撤军、县,降为定边寨。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在今定边县城置定边守御所,这时吴起头道川内的定边寨失去安定边疆之意,便以田百户附近的铁边山命名为铁边城,沿用至今。
  边关重地,塞口疆喉,那是需要铁腕来统治的。
  走进吴起县城,会看到一座巨大的铜雕,吴起在马上威武凌风,那姿势,就是一个硬。
  9
  上面说到吴起人重门头,从婚礼习俗上看则更加分明。
  订婚之前,男女双方都要打探对方的家门情况,重视结亲对象的门头。打问若无问题,还要上门去看。若双方父母和儿女都同意结亲,男女双方要互送定亲信物,当地称之为“接把柄”,把柄接在手,才可以正式订亲。择吉日、谈彩礼,准备过事。过事之前,还有一项重要规程是“行礼议话”,即男青年由媒人及家长陪同,带一只宰杀的羯羊、烟酒等物到女方家。女方请外家、户族及主要亲戚相聚,叙说议程。双方男女及家长,当着众亲友商定婚事并交付彩礼,讲定女方所要的衣饰、家什和女方主要陪嫁物,并正式商定办理结婚手续时间和娶亲的日子。男方将事先选定的过门日子通知女方,一起商定娶送人的有关事宜,如参加娶送人数,动用什么牲口或多少车辆等。这一次就要将结婚贺喜的所有事情都确定好,以便双方做好准备。
  结婚是人生大事,为中国古代三礼之一。
  往远里推,是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庭的联姻。只有强强联姻,家族才会更强大,出来的人才会更硬。
  10
  吴起的硬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关系,只能说个大概。
  最后一笔,得说说吴起的剁荞面和鸡肉摊馍馍。
  将荞面擀成两厘米厚的面片,能行婆姨手握一把双柄剁刀,在案板上将面片切成一厘米左右的细丝。这些细丝,一根和一根都一样粗细,十分匀称。在吴起,谁家婆姨手巧与否,能干与否,都在这刀功上。
  与其相邻的志丹人,剁荞面也很能行。
  摊馍馍则基本就是煎饼样,只是个大皮厚,显示着财富的殷实,作风的强硬。
  每到秋天,漫山遍野都开着粉红的荞麦花。三片瓦,盖个庙,里边住个白老道,就是比喻荞麦的。吴起的荞面都是白色的,不像其他地方的,呈红褐色。用它剁出来的荞面,摊出来的馍馍,那叫一个白森森,再将羊肉汤一浇,鸡肉汁一蘸,没的说,硬!
  嗯,用荞面酿出的香醋,也是很硬的。
  宜川人
  1
  顺着黄河往南,就到了宜川县。
  我对宜川人的印象,是从一个人开始的。他叫张汉臣,我初中的数学老师。
  我初中是在桥沟中学上的,起先是戴帽中学,在桥沟小学上课,一年后搬到鲁艺教堂的川道下面,一边建校一边上课。我们半天劳动半天上课,又是小工又是学生。这时来了张老师,代数学,兼生理卫生课。老先生个头不高,超胖,肥胖的身躯上撑着一个大圆脑袋,脸显得黧黑发亮,上面挂一副琇琅眼镜。我们这些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底子都差,所以他讲得就非常慢,一节课也就两道例题,还都是教材上的。一点一点嚼烂,喂给我们。因为学生学习都差,老先生就很不满意,老在课堂上发脾气,骂人,有时候一节课用半节骂人。   张老师是宜川人,听说文革时曾是造反派头头,是828一派的总司令,当年武斗的时候,他挎着两把盒子枪,骑在挎斗摩托车上,其威风是何等飒爽。我想象不出他的飒爽来,怎么看这老头都没有这等做派。
  初中毕业后,就再也没见过他。后来听说他过世了,但他敲打我的一句话,却是时时在念。他曾有一次在课堂上,叫着我的名字说:“你一辈子都要吃你的慌张亏。”每当我冒失行事之后,每当我压不稳而吃亏了后,先生的话就又一次响在了耳边。
  2
  我对宜川的整体感知,是从壶口瀑布得来的。
  陕北的著名景点,壶口我去得最多。主要是陪外地来的朋友去看。看得多了,就有了想法,就想写点什么。后来就有了一篇文章《壶口瀑布大写意》。前一阵我朋友想把它搬到w网络上去,却因不合规范被禁了。我实在不明白,写一条河,会有什么敏感内容呢?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如果我们把黄河当成母亲,那么每一段的黄河应该是她不一样的情况呈现。如宁夏的黄河与河南的黄河,总归是不一样的吧。看看壶口这段,巨大的河漕怎么一下子就深陷了下去呢?我想她是在妊娠在临产,在生育。羊水流出,儿女诞生,子民由此繁衍。就这么一篇文章,被网络给拒绝了。
  唉!生殖,应该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呀。
  有关壶口瀑布的描写,前人已经有过太多,电视里也放过太多,这里就不想再拾人牙慧了。只引一首诗,以飨读者:
  涌来万岛排空势,
  卷作千雷震地声。
  源出昆仑衍大流,
  玉关九转一壶收。
  壶是母腹的象征,系生殖崇拜。
  3
  顺壶口往下五公里,是有名的黄河孟门。
  著名旅行家兼地理学家郦道元,写过一篇《孟门山》: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文言功底深厚的读者,一讀就清楚了,不用我多费笔墨。
  孟门有两个说法,一说在吴堡,一说在宜川。宜川的对面,是山西吉县。黄河的中间,有一块大石挡住了河流,形成河中岛,水从两边倾泻。从这一描写看,就是这里无疑。
  4
  从孟门西折十几公里,就是秋林。
  秋林,一个好听的名字,让人想象着果实挂满的枝头。
  1938年,日本侵略军围攻吉县,抗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率部同山西省主席赵戴文等,于3月20日坐着几条小船向西渡过黄河,驻扎在秋林镇,其主要行政机关单位在此一待就达数年之久。该旧址共有窑洞36孔,是陕西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AAA级景区。与此一起搬来的,还有山西大学和一所中学、小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李振岐,就曾在此上学。
  现在的陕西省宜川县中学,创建于1941年,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以后的发展中,它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日臻成熟,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遍布全国乃至世界。至今,其他县区的孩子,还都跑到这里来上学。
  蒙雄厚的教育,受晋文化与关中文化的影响,这里民风古朴淳厚,重礼仪,守教化,为人处世,恪守本分。
  5
  因为这里是抗日前线的桥头堡,因故就有许多大人物在此作过短暂停留。如作曲家瞿维,歌剧《白毛女》的管弦乐总谱作者。如《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光未然。如石鲁,曾在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前锋剧团工作,任戏剧和宣传股长。
  要说在宜川停留过的最大的人物,我以为非张载莫属,史载他做过云岩令。这个写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曾找过范仲淹,要求带兵打仗。范氏一看他文弱书生,却有龙虎气,就对他说,你回去好好读书吧,打仗还是由我们来干。于是他辞官到了关中,兴办书院,开讲儒学,后人称之为关学。
  比张载名气稍逊的,是胡瑗。1036年,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与知杭州的音乐家阮逸同赴开封接受正急于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其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赞赏,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康定元年(1040年)8月,随镇守延州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今宜川县)军事推官。此间,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
  还有个大人物,叫罗汝才,也是宜川人,史料上却只说他是延安人,并不知道是哪个县人。明末的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为三大巨头。罗有文化,且能包容,是义军的粘合剂,后为李自成所杀。
  6
  宜川古名丹州,魏时定汾州,唐迁宜川。史料上说这个地方的人“胡头汉舌”,意思是长着胡人的脑袋,说的是汉话。以后多年的历史变迁,这里的人口已变得很杂。有朋友说,现在的宜川人,三分之一是当地人,三分之一是河南人,三分之一是山西人。这样一个多民族混杂的地区,就让人种呈现出它的多样性。
  丹州盛产牡丹,丹州的女人就如同这牡丹花,开得格外娇艳。肤白、条长、脸俊,如初春才下过雨的小葱,白格森森、绿格铮铮、水格灵灵,加上说话带着三分妖媚,让男人们一见就走不动了。我就职学校的宜川女孩儿,一进校老早就被男生们抢占一空。
  宜川男人从长相上看,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梢溜、细高,吃死不胖;一种上半身稍长,下半身稍短;一种个子低矮,短小精悍。三种人不同长相也就呈现出不同性格,一种端庄稳重,一种书卷气浓,一种精明机溜。
  无论男女,宜川人都自带着一种文气,稳重、端庄,脸上带着笑容,说话从不大声高语,一看就像识文断字的人。北六县的男人,天然的阳刚;南六县的男人,自带文秀。北六县的女人,泼辣蛮憨;南六县的女人,温慧贤淑。大自然不仅让每一地域的山水风物不同,连人的性格也给予了不同锻造。   7
  宜川方言,也是杂糅难分。有晋方言的影响,有关中方言的渗透,还有几分河南腔。他们称土坯为胡基,这是关中话。短褂叫衫儿,兜肚叫裹肚子,又像是河南话。玉米面馍叫窝窝,花卷馍叫卷卷,则显然是山西话。
  因为地域古老,宜川话中许多话都带着古音。如把匠人称为把式,乞丐称烂杆手(she),看不惯的人称搡眼(nian)鬼。
  宜川人说话的语调,一律上扬,婉转动听,很是柔媚。宜川人每说一句,后面总带个哩哦,声音拖得很长,像是叮咛,又像是表扬。
  “你看喔毛主席滴诗,写滴可好哩哦。”
  “你看捏喔集(qi)义的梨,可好吃哩哦。”
  8
  宜川的民間艺术,因与山西隔河相望,自然也带着晋味。
  民间曲艺主要是蒲剧,自然是山西的剧种。
  说书,用琵琶而不用三弦,也是中原人的伴奏工具。
  作为延安五鼓之一的胸鼓,则是将小鼓拴在脖子上,挂于胸前进行表演。表演时男女鼓手各半,旁设打击乐队,人数可多可少,舞者各穿不同短服,头扎英雄巾,佩带武士缨,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丝绸,手腕袖口紧扎,下腿裹绷带,脚着登云鞋,鹤形螂势,英俊威武。但与安塞腰鼓相比,少的是壮烈,多的是妩媚。若以宋词形容,一者是豪放派,一者是婉约派。
  近日壶口时兴斗鼓,将一面大鼓挂于肚间,只用鼓、锣、镲三件乐器,打击技巧却变化多端,有正击、轻击、边击、帮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技巧不下几十种。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挥,锣主奏,群镲齐鸣,众鼓争威。一群人围在一起,上百面鼓,成百副镲,共鸣齐奏,如天地轰鸣,十分威风。但斗鼓与洛川的蹩鼓相比,还是气势不够。
  9
  宜川因地处黄河岸边,日照强烈,其苹果、花椒、核桃、辣子,都是有名的土特产。
  七八年前,我与市民盟几个朋友,在宜川籍盟友马雨平君带领下,一起登上蟒头山。蟒头山是黄河边上的一座高山,东西窄而南北长,看似一条伏在地上的巨蟒,因而名之。过去,这里曾是道教圣地,香火非常旺盛,后因文革破坏。从蟒头山俯视黄河,如一条泥带,盘曲在山的脚下,则更像是一条巨蟒了。这山,是河蟒之头,蟒头山,大约因此得名的吧。
  蟒头山上植物丰富,最有名的是白皮松,一块块掉落,如一个得了白癫风人的脸,斑驳陆离。绿的树皮,呈现出掉落的白斑点,又似一件迷彩服,甚是好看。听人说,夜色下看它,则更奇幻。只可惜我们要当天返回,故无福消受这美妙的景色了。
  此时正值秋季,漫山遍野的楸树椿树,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霜红,显得格外鲜艳。那些树叶才落的柿子,灯笼一般地,挂满了枝头,让我想起一句诗:满树挂满了糖包子。又让我想起贾平凹先生对吃柿子的描写,用舌头尖舔破一点皮,将柿汁一口吸进肚里,那种甜,直接从脑后面升起。
  还有那辣子的辣,怕是吃过一回,令你终生难忘的。有一年,与几个同事去宜川出差,晚上去街上吃饭。宜川小吃没有什么著名的,也就想胡乱填饱肚子,于是相约吃羊肉泡。煮馍期间,老板问我们辣子放多少。我说多,于是第一碗上来就我先吃。不吃不知道,一吃真奇妙。我们五个人,每人端着一只碗,大口呵气,直辣得让人喘不上气来。
  10
  一山一水,构成了宜川的山川地貌,也成就了这里的乡风民俗。山水人文,烛照千古,我给它单命一个“文”字。
  文者,纹也,从玄从爻。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没有这美的形式,又何能映现出内在之质。
  责任编辑:张天煜
其他文献
罗尔豪,河南淅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长江文艺》《莽原》等,出版中篇小说集《野猪林》。  1  清早,老头打开门,一片黄色的波浪迎面扑过来,几乎把他推了个趔趄。那黄色的波浪夹杂着淡淡的清香,半隐在薄薄的晨雾里,在清早湿润的空气中荡漾。他揉揉眼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大片油菜花的金黄,可咋说开就开了呢?他清楚地记得,昨天,这些油菜的枝头只是顶着一个个黄黄的棒球帽,性子急的也不过是
期刊
张静,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湖南文学》《草原》等,已出版散文集《散落的光阴》《以另一种方式抵达》。  祖母生于任家堡童氏人家。童氏上数三辈都一贫如洗。祖母长到5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后过继上唐村唐姓人家,得以安身。16岁那年,祖母下嫁至我爷所在的西坡村。故而,祖母殁后,其墓碑上刻着“童唐张氏”……  1  祖母算是下嫁到我们老张家的。父亲说,她前后生育有八个孩子,五男三女。家里
期刊
骨转移是肾癌的常见转移部位,约30%的转移性肾癌合并骨转移,超过70%的肾癌骨转移患者会出现骨相关事件(SREs),SRE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预防SREs的发生是肾癌骨转移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除基础抗肿瘤治疗之外,骨改良药物也是肾癌骨转移的基础治疗。肾癌骨转移的治疗需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制定个体化的综合诊疗方案。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专
目的基于动态心肌灌注CT成像(CTP),探究冠状动脉无狭窄者心肌灌注定量参数[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的数值范围。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因偶有胸闷或冠心病家族史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并经其证实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且自愿行动态CTP检查的34例受试者,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3~65(50±7)岁。入组受试者先后行静息
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系统盆腔淋巴结切除,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目前,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国外已经应用于子宫颈癌的临床实践,但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应用和推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邀请中国妇科肿瘤领域专家,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对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应用价值、患者评估、技术方法、操作要点、病理检测等诸多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达成子宫颈癌前
日子如流水一去不复了,转眼间陈忠实先生已经去世三年了。三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念着他。三年来,每遇见文朋诗友和热爱及关注陕西文学的读者,我就与他们谈《白鹿原》和先生的作品与人格。三年来,先生教导我的话从不敢忘怀。三年来,我一直试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但至今为止仍没有找到。  三年来,我时刻铭记先生当年教导我的话,要弄文学首先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但如今我并没有如先生所愿,依然漂泊在河西走廊这个小城市里
期刊
一  秦岭之南的金丝峡和秦岭之北的华山,你在山的这面,我在山的那面,一阴一阳,隔岭相望。南面的金丝峡像个妩媚的女子,其柔美含蓄如晓风明月当属婉约派;北面的华山则像个雄壮的汉子,其险峻威武似关西大风堪比豪放派。  这样的比喻也许有些不恰当,但境由心造,文人的想象总是有点天马行空,就算是不着边际也无伤大雅,毕竟做文不同做史,不必过多考量信史的价值。同样一座山峦,一湾溪水,一千个人走过,就有一千种印象。
期刊
洒家出生于1958年十月初五,阴历。阳历究竟哪天?没有查过。也没法查,也不需要查。农村人都用阴历。阴历又叫夏历、农历,因标明了二十四节气的准确临界点,极大作用于农事,而为广大农村普遍使用。  端公家饭碗的用阳历。  直到若干年后办出身份证来,才发现公安机关替我查出了我的阳历出生日:1958年11月15日。这个原本也无所谓,只因生日误差导致我退休手续颇受折腾,拖延9个月才办妥。有必要记叙一文,以资读
期刊
1  “快,快!”  李玲急切呼喊医生。心率监视仪上,心电图的线疯狂跳跃,红灯闪烁,警报声声。王胜利的手在空中挥舞,身体扭曲成一团,两条腿仿佛两条蛇搏斗,企图使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对方紧紧勒住、绞杀。翻滚中,氧气管拔脱,手脚上的传感器全部脱落。随着凄厉的喊叫,王胜利的脸也扭曲成一团,鼻子不是鼻子,嘴巴不是嘴巴。汗水糊住了苍白如纸的脸,下巴粗黑的胡子,像一把乱针,要随时戳入哪块碰到的皮肉。  像一只蚯
期刊
香港回归第二年,我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在家游手好闲了三个月。我父亲看不惯,每每找茬训,对我吹胡子瞪眼。我正处在逆反期,脾气也很火爆,不吃他那一套。我父亲骂我逆子、孽障,往往在抬手朝我挥过来之前,手掌变成紧握的拳头,狠狠砸在板凳上。我长得虽然瘦弱,但个子已比他高出半个头,他对我似有畏惧,也只能虚张声势,在那里咋唬两声。我们谁也看不惯谁,就像两个爆仗,一点就炸响,这样下去,早晚会打一架。母亲只好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