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和核磁共振诊断的对比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比较分析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6年收集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行CT及核磁共振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CT与核磁共振的检查效果。结果:核磁共振阳性检出率为95.5%,明显比CT的77.8%高,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相较于CT,核磁共振的阳性检出率与确诊率较高,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CT 核磁共振 诊断
  股骨头坏死,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股骨头坏死塌陷,导致残疾。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髋关节炎合并周围组织疼痛、关节功能出现障碍等[1]。因此,对于股骨头坏死,需要及时诊断,及时给予治疗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在对该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临床上有CT、核磁共振、X线片等多种检查方法,各种检查方法效果不一。为了进一步分析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应用CT及核磁共振检查的效果,本次研究以2014年至2016年本人在工作中收集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都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平均(36±6.2),病程为5个月至4年,平均(1.6±1.4)年。患者有以下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髋关节进行性疼痛,有轻微的跛行,髋关节深部会出现酸痛、刺痛或者隐痛,疼痛会放散至腹股沟,行走时疼痛明显。所选患者均经股骨头坏死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均应用实施CT和核磁共振检查。
  1.2 方法
  (1)CT检查方法:应用双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为仰卧位,上举双臂,从连续扫描患者髋臼上缘至股骨颈处,并把扫描层厚与间隔设置为5mm,对于病灶局部,加强扫描。
  (2)核磁共振检查方法:调整患者姿势为仰卧位,应用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体线圈,使回波T2加权像保持常规矢状位,自旋运转,迅速自旋回波,获得T2肪抑制成像。
  1.3 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
  0期:CT与核磁共振检查均没有明显异常。I期:患者髋关节出现进行性疼痛,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MRI示可见低信号。Ⅱ期:患者出现针刺样疼痛,放射至大腿内侧、腹股沟,活动时较为明显,休息后缓解,CT显示股骨头内部出现局限性的硬化或者囊变,MRI扫描出现大块低信号区,髋臼未见明显改变。Ⅲ期:患者髋关节出现强烈、持续性疼痛,行走时明显,CT显示股骨头形状改变,MRI可见新月征(软骨区半月形透亮区)。Ⅳ期:髋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行走困难,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扁平塌陷,髋臼缘增生变形,CT表现股骨头硬化和囊变相交融,骨结构碎裂等。MRI低信号区比Ⅱ Ⅲ期更明显。
  1.4 统计分析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计量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分析影像学表现
  应用MRI进行检查时,42例患者影像学结果出现了条状或者斑点状的T1WI、T2TI信号,7例可见局限性斑片状、不规则低信号区,1例可见关节囊积液,但数量较少。应用CT进行检查时,40例有骨硬化与囊状透亮区出现,10例未见明显异常。
  2.2 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
  核磁共振的阳性检出率为95.5%,CT的阳性检出率为77.8%,核磁共振阳性检出率明显比CT高,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详见表一。
  3 讨论
  致使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为缺血,病理改变有以下两个阶段:早期阶段,骨死亡,具体表现为细胞缺血,骨细胞及骨髓细胞死亡;其次后期修复阶段,具体表现为血管、骨再生,骨小梁吸收。因此该疾病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当发现疼痛入院检查时,大多已经处于中晚期,在很大程度上延误了治疗的时机,降低了治愈率。另外,大量临床研究资料都表明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直接关系到坏死范围、股骨头是否出现塌陷等,直接影响到患者预后,由此可见,对股骨头坏死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当前,在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过程中,临床上一般会应用CT与核磁共振进行检查,二种方法各有优势,CT检查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显示出股骨头坏死早期病变情况,在检查中可以看见簇状、条状的高密度阴影。第二,能够清晰显示骨组织中骨皮质等高密度成份的病变。第三,CT扫描的结果为横断层的图片,分辨率较高,可以明显看到病变位置、坏死范围、病灶等,但相较于核磁共振,CT 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准确率不够理想。MRI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检查中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MRI能够应用多种技术对患者股骨头病变情况进行检查,相较CT检查能够在更早期显示股骨头病变,为临床医师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第二,能够把患者的关节积液情况显示出,扫描没有范围限制,可实现360°扫描,检查结果具有最综合性。第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检查中应用的电磁波属于一种特殊射频脉冲,对人体的辐射比较小,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危害。因此,在股骨头患者的诊断中,虽然CT与核磁共振各有优势,与传统的X线片比起来,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已经较为理想,但从整体上看来,核磁共振的优势明显优于CT。
  本次研究中,对50例患者实施了CT与MRI检查,结果显示,核磁共振阳性检出率为95.5%,明显比CT的77.8%高,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相较于CT,核磁共振更具优势,不但能够更早更准确提示股骨头病变情况,保证诊断准确率,而且对患者的伤害比较小,临床上应该不断扩大核磁共振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张丽.用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准确性的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7):45-46.
  [2]郭鹏举.比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4,5(32):162-163.
  [3]范辉,孙传顺,赵庆龄.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0):86-87.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对成人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3月到2016年3月在本院进行诊疗的肺结核患者1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临床症状和体征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不典型、体征不典型、胸部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及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等因素都增加了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难度,过分依赖像学征象的诊断价值是导致不典型肺结核误诊的主要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中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筛选58例于2014年03月-2016年04月因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症状进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接受诊断的患者,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并观察诊断情况与结果。结果: 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后,58例患者中,发现颅内动脉组织出现病变的有24例(41.38%),颅外动脉组织出现病变的有19例(32.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的乙型病毒肝炎患者血清HBsAg的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015年1月-12月本院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这些患者血清中的Pre-S1,探讨血清HBsAg值高低与Pre-S1阳性率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HBsAg≥0.5ng/ml标本824例,血清HBsAg≥1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运用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方式对微生物的临床检测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份——2016年4月份期间收集的820份血液的标准标本以及尿分泌物标本进行医学探究,处理完毕后对标本实施微生物检验,检验完毕后再进行细菌耐药性检验。结果:通过对820份标本进行检测,共分理出病原菌180株,检测阳性率是22.04%,而革兰阴性菌所占的比例为45%。,革兰阳性菌所占的比例为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X线检查技术应用至早期胃癌患者中的有效性进行观察。方法:筛选53例于2014年7月-2015年12月因出现胃癌疑似症状进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检查的患者,后期均已确诊,施以X线检查技术,并对所选对象检查结果、X线征象深入分析。结果: 经X线检查后,45例患者被检出,检出率86.54%(45/52)(P>0.05)。入选对象X线特征表明:患者胃壁呈现出局限性的伸展不良症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