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024-01
一、新疆昭苏蒙古族概况
昭苏县位于祖国西部边陲,处于北纬42°38′—43°15′,东经80°10′—81°30′。南与拜城、温宿县相连,北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接壤,东与特克斯县毗邻,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
16世纪20年代,号称瓦刺的一支蒙古人开始进入新疆,后来蒙古准噶尔部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此时,昭苏其名由“招尔干”(汉意六)的“昭”字和“苏门”的“苏”字合璧而成。
今昭苏县境内的蒙古族是四卫拉提之一额鲁特部。清朝平定准噶尔后,为了填补蒙古准噶尔部削弱而出现的连续力量空缺和抵御沙皇俄国的扩张和大兵压境的形势,清廷于18世纪60年代从张家口,热河一带驻守连续。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热河迁回达什达瓦旧部500户组成为厄鲁特营左上三旗,驻防特克斯河流域。一旗两苏门、三旗共六苏门(木)兵,今昭苏蒙古族就是这“六苏木”兵的后裔。
二、昭苏蒙古族传统乐器
蒙古族是勤劳勇敢联盟智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昭苏县的蒙古族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蒙古族民间艺术中的民间乐器和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
昭苏县的蒙古族属于四卫拉特之一额鲁特部落,关于额鲁特蒙古的民间乐器除在英雄史诗《江格尔》里常提到外,还在古代历史书籍中有记载。如成书于18世纪来的“西域图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准噶尔部(额鲁特部)乐器有:
雅托噶,即笋也;伊奇尔呼尔,即胡琴也;圆布舒尔,即二弦也;披帕呼尔,即提琴也;铁木尔呼尔,即口琴也;绰尔,形如内地之箫;铿格尔格,即鼓也;仓,即饶也;登舍,形同内地之小钹;轰和,即铃也;比什库尔,即小铜角也;冬布勒,即铜角也。
雅托噶也下六器,为其欢会宴饮所用,以为主而竹附之。铿格尔格以下七器,则喇嘛诵经应和所用。
以上记载的民间乐器一部分虽没有流传下来,但部分乐器通过民间艺人和寺庙喇嘛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如:铿格尔格,仓、登舍、轰和比什库尔、伊克布勒、各布勒等乐器,在昭苏县“圣佑庙”仍然保存着。但民间艺人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乐器还是“托布舒尔”。
“托布舒尔”蒙古族古老的民间乐器之一。“托布舒尔”又称“圆布舒尔”即二弦胡,音色美演奏方便,表现力强,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在“西域图志”中关于“托布舒尔”的详细记录:
圆布舒尔,即二弦也,以木为槽形方,底有孔。面长六寸八分二厘六毫,阔五寸三分九厘三毫。边长七寸八分八厘五毫,阔六寸四分八厘。以木为柄,白山口至槽边内际,长一尺七寸二分八厘,上阔九分一厘,下阔一寸零七厘八毫。曲首长于槽面,阔等。后开槽以设弦轴槽长二寸零四厘、阔三分。轴长四寸零四厘,弦白山口至覆手内际,长二尺三寸零四厘,通体用樟木,槽面用桐木。施弦二,以单肠为之。系于左右两小轴,以手冒拨指弹之取声。
今昭苏蒙古族流传的“托布舒尔”,由共鸣箱、琴杆、弦扭、琴马等部分组成,全长约78—85厘米,用二根羊肠弦分别作为内外弦,其定弦为四度音程,琴杆上没音品,用右手五指枝巧性的拨奏与左手灵活的指法配合,便能奏出旋律丰满,节奏多变的托布舒尔曲子。目前已搜集二十七、八种托布舒尔曲子,艺术特色较浓的托布舒尔曲子有以下几种:
沙布尔登;素伦沙布尔登;黑眼睛吐论太;黑走马;巴力金克列;白无尔森;托古仁可勒(鸟声);塔布尔图布尔;夏日托木;江格尔松;洪古尔松;德勒东;古勒登、察勒登;额勒木尔;萨日克贴克。
以上所提到的托布舒尔曲子基本上都流传至今,只有“鸟声”等小部分曲现已失传了。
会弹奏“托布舒尔”曲子的民间艺人叫“托布舒尔奇”,今昭苏蒙古族50岁以上的人大部分都会弹几首曲子,蹈几个舞段,其中较有名的有:木米力达(女,50岁,昭苏县乌宗布拉克乡牧民)、夏格加(男,原昭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现退休)、得木(男,昭苏县天山乡牧民)、博布吉格(女,70岁,昭苏县天山乡牧民)等。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民族乐器更是品种繁多。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特色鲜明,表现力极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衍进,蒙古族的乐器经过世代改革、加工修饰,其演奏方法和外观形体更加多样美丽,音色绚丽多彩;它已成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里最为璀璨夺目的珍珠之一。
一、新疆昭苏蒙古族概况
昭苏县位于祖国西部边陲,处于北纬42°38′—43°15′,东经80°10′—81°30′。南与拜城、温宿县相连,北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接壤,东与特克斯县毗邻,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
16世纪20年代,号称瓦刺的一支蒙古人开始进入新疆,后来蒙古准噶尔部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此时,昭苏其名由“招尔干”(汉意六)的“昭”字和“苏门”的“苏”字合璧而成。
今昭苏县境内的蒙古族是四卫拉提之一额鲁特部。清朝平定准噶尔后,为了填补蒙古准噶尔部削弱而出现的连续力量空缺和抵御沙皇俄国的扩张和大兵压境的形势,清廷于18世纪60年代从张家口,热河一带驻守连续。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热河迁回达什达瓦旧部500户组成为厄鲁特营左上三旗,驻防特克斯河流域。一旗两苏门、三旗共六苏门(木)兵,今昭苏蒙古族就是这“六苏木”兵的后裔。
二、昭苏蒙古族传统乐器
蒙古族是勤劳勇敢联盟智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昭苏县的蒙古族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蒙古族民间艺术中的民间乐器和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
昭苏县的蒙古族属于四卫拉特之一额鲁特部落,关于额鲁特蒙古的民间乐器除在英雄史诗《江格尔》里常提到外,还在古代历史书籍中有记载。如成书于18世纪来的“西域图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准噶尔部(额鲁特部)乐器有:
雅托噶,即笋也;伊奇尔呼尔,即胡琴也;圆布舒尔,即二弦也;披帕呼尔,即提琴也;铁木尔呼尔,即口琴也;绰尔,形如内地之箫;铿格尔格,即鼓也;仓,即饶也;登舍,形同内地之小钹;轰和,即铃也;比什库尔,即小铜角也;冬布勒,即铜角也。
雅托噶也下六器,为其欢会宴饮所用,以为主而竹附之。铿格尔格以下七器,则喇嘛诵经应和所用。
以上记载的民间乐器一部分虽没有流传下来,但部分乐器通过民间艺人和寺庙喇嘛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如:铿格尔格,仓、登舍、轰和比什库尔、伊克布勒、各布勒等乐器,在昭苏县“圣佑庙”仍然保存着。但民间艺人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乐器还是“托布舒尔”。
“托布舒尔”蒙古族古老的民间乐器之一。“托布舒尔”又称“圆布舒尔”即二弦胡,音色美演奏方便,表现力强,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在“西域图志”中关于“托布舒尔”的详细记录:
圆布舒尔,即二弦也,以木为槽形方,底有孔。面长六寸八分二厘六毫,阔五寸三分九厘三毫。边长七寸八分八厘五毫,阔六寸四分八厘。以木为柄,白山口至槽边内际,长一尺七寸二分八厘,上阔九分一厘,下阔一寸零七厘八毫。曲首长于槽面,阔等。后开槽以设弦轴槽长二寸零四厘、阔三分。轴长四寸零四厘,弦白山口至覆手内际,长二尺三寸零四厘,通体用樟木,槽面用桐木。施弦二,以单肠为之。系于左右两小轴,以手冒拨指弹之取声。
今昭苏蒙古族流传的“托布舒尔”,由共鸣箱、琴杆、弦扭、琴马等部分组成,全长约78—85厘米,用二根羊肠弦分别作为内外弦,其定弦为四度音程,琴杆上没音品,用右手五指枝巧性的拨奏与左手灵活的指法配合,便能奏出旋律丰满,节奏多变的托布舒尔曲子。目前已搜集二十七、八种托布舒尔曲子,艺术特色较浓的托布舒尔曲子有以下几种:
沙布尔登;素伦沙布尔登;黑眼睛吐论太;黑走马;巴力金克列;白无尔森;托古仁可勒(鸟声);塔布尔图布尔;夏日托木;江格尔松;洪古尔松;德勒东;古勒登、察勒登;额勒木尔;萨日克贴克。
以上所提到的托布舒尔曲子基本上都流传至今,只有“鸟声”等小部分曲现已失传了。
会弹奏“托布舒尔”曲子的民间艺人叫“托布舒尔奇”,今昭苏蒙古族50岁以上的人大部分都会弹几首曲子,蹈几个舞段,其中较有名的有:木米力达(女,50岁,昭苏县乌宗布拉克乡牧民)、夏格加(男,原昭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现退休)、得木(男,昭苏县天山乡牧民)、博布吉格(女,70岁,昭苏县天山乡牧民)等。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民族乐器更是品种繁多。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特色鲜明,表现力极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衍进,蒙古族的乐器经过世代改革、加工修饰,其演奏方法和外观形体更加多样美丽,音色绚丽多彩;它已成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里最为璀璨夺目的珍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