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视域下的美食短视频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ing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移动网络视频的发展,近两年来出现不少短、平、快的美食短视频作品,颠覆了传统的美食纪录片和美食节目对美食内容的展现。这些作品以精美的画面、清新的音乐迎合了特定都市受众群体的喜爱。透过表象,这些自媒体内容似乎不是真正以美食教学为目的,而受众也只是在一串串符号中流连忘返。
  关键词 美食短视频;消费主义;鲍德里亚;视听语言
  中图分类号 G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6-0062-03
  《汉书·郦食其传》中郦食其云:“民以食为天。”“食”“人”“良”组成,“良”引申为从始至终,饮食自远古以来就是人类贯彻始终的追求。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到来,温饱问题早已解决,果腹已经成为了人类饮食的最低要求。孟子曰:“食色,性也。”《礼记》中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空虚问题最早降临在少数贵族的头上,人们开始思索如何吃,如何精致地吃,如何享受食材。
  在这个丰裕社会,早期贵族的如何填补意义的真空成为当代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人们开始思索如何吃得健康和体面,以满足自我的阶层定位。
  在这种背景之下,一大批展示如何做美食的微博自媒体孕育而生,而这批自媒体真正要表现的似乎不是如何做美食,而受众也并不是真正想学习做美食,只是在一串串精致的符号之中流连忘返。
  与20世纪60年代经济、科技和媒体快速发展的法国相对照,鲍德里亚在当时展开了对“消费社会”的研究,他认为人们对物品的消费不再是对其功能的追求,而是转而对符号价值的追求,在物质消费的同时也满足自我的精神消费。吃,在当代也有了符号意义。
  因此本文选择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短视频博主作为案例。试图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以及影视艺术学理论对于美食类短视频自媒体进行研究,描述分析美食类短视频自媒体是如何建构出“美食景观”,折射出消费主义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
  1 何谓美食短视频
  2006年,微视频这个概念出现,移动短视频则比“微”视频更“微”,即拍即传,即点即播,适应了当今受众消费的“碎片化”习惯,改变了传统的视频传播方式。2013年起,国内的有“秒拍”“微视”“美拍”等一系列短视频应用出现。随着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对于短视频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国内针对移动短视频的研究涉及产品形态、传播特征、总结发展现状和问题。
  美食短视频即以美食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内。2013年末《日食记》的创始人姜轩带领自己的团队制作了美食微视频《圣诞节的姜饼人》,通过精美的镜头、熟练的剪辑、极具情怀的姜饼、悠扬舒缓的音乐让《日食记》的第一期就在优酷土豆和新浪微博上获得强烈反响。在新浪微博话题讨论中,目前日食记的个人话题#一日一食记#的阅读量为73.1亿,微博粉丝数量为868万,优酷粉丝数量为73万,均位于美食类博主首位。
  随着2012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开播,“美食”作为一种正式的话题传播开来,相关的学者也以《舌尖上的中国》为启发展开对美食纪录片的分析。此前也有学者对美食节目从传播和营销角度进行分析。但目前运用消费社会类的批判性理论对美食短视频这一独特的内容和普及的媒介形式进行研究分析的还较少,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价值。
  2 《日食记》如何塑造美食景观
  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说“正如狼孩因为跟狼生活在一起而变成了狼一样,我们自己也慢慢变成官能性的人了。”在读图时代中,视觉文化彰显出其强大的优势,为人们提供感官的刺激,营造出媒介的景观盛世。
  影视视听语言是一种特别的语言,不同于抽象的文字,它是图片和声音俱全的动态影像。得益于视觉残留机制和注意心理机制,影视试听语言可以更容易地引起觀众记忆、想象、直觉和情感的共鸣。
  《日食记》的拍摄团队原本就是给甲方拍摄视频广告的专业团队,对于后期剪辑和配乐都精益求精。以下就从镜头、光线、色彩、声音五个部分来分析《日食记》中的视听语言,来探究美食短视频是如何从视听方面来塑造视觉景观和视觉符号的。
  2.1 《日食记》的镜头语言
  從镜头来看,视频拍摄多采用大光圈,突出前景,虚化背景,大光圈和浅景深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集中观众的视线,排除杂物的影响,让画面更加干净简洁。景别上以特写和近景中景为主。景别的变化可以引起观众的关注。《日食记》中的景别是频繁切换的,作为一个时常在三分半的视频,平均4秒钟就要切换一个景别,这使得原本就短小的视频更能引起读者注意。
  在影视作品中,中景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人物的活动细节,能够逼真地再现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近景由于距离被拍摄对象很近,容易使被观众产生较强的介入感。而特写镜头将环境从画面中完全剔除,从而引导观众注意关键性细节。《日食记》拍摄烹饪的部分多以半身中景为主,使观众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真实感;展现菜肴和动植物的镜头以特写镜头为主,更加细腻地展现食物的色泽和动植物的细节;在涉及到剧情展示的镜头有少量远景,展现整个空间的特点和人物所处的环境。
  2.2 《日食记》中的光和色彩
  光不仅是被表现的对象,也是表现对象的造型手段,它能创造色阶层次和空间效果,还能创造气氛。视频是白天拍摄时多采用的是自然光,以突出光线明暗的层次变化,在食物和家具上斑驳的光线易给人一种安静明亮的感觉。此时有良好的太阳光线,阳光与食物相互配合影响,创造出安逸温馨的氛围。人工光拍摄多为夜间或阴天,以“深夜食堂”做名,色调也更加复古和浓烈。
  就色彩来看,《日食记》视频中的色调主要为两种,高明度和低饱和度的日系柔色调,偏黄偏青色,轻微过曝;低明度和高饱和度、高鲜艳度的欧美系色调,略偏暗,偏红。在视频调色之后,尤其是欧美色调的高饱和度让食物的色泽变得更加浓郁鲜艳,更能从颜色上勾起观众的食欲。对于一些较为清爽的菜式,如冰淇淋、夏日莫吉托这样较为冷淡的菜式,采用日系色调则更能突出清新之感。两者都是为了加强食物的视觉刺激。   2.3 《日食记》中的听觉语言
  在影视作品中,对声音形象的塑造是和影视作品的主题与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离别时声音是悲伤的,相聚时的声音则是欢乐的,声音和我们的感情紧密相连。《日食记》中的配乐多以清新的日文和英文歌曲为主,以轻快的吉他配合慵懒的人声,给人一种冬日午后暖洋洋的感觉,曲调安静清爽、舒缓轻柔。这种基调也使得受众在歌曲之中自动带入主角做饭时候悠然自得之感,沉浸在对美食的享受之中,让忙碌的上班族有轻松一刻的感觉。
  除了音乐之外,视频中还运用了大量音响效果,比如脚步声、猫狗的叫声、菜入油锅噼里啪啦的声音、切菜的声音、搅拌鸡蛋的声音。地铁声往往出现在视频的开头和结尾,营造出一种上班族忙碌快节奏的特点,与屋内安静缓慢的做菜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碗碟碰撞、搅拌咖啡、微波炉叮咚或者是食物下锅沸腾的声音,这既是对生活真实的一种客观再现,提供了生活环境的信息,也为视频增加了些许烟火气息。
  3 美食产品的符号运作
  符号一直是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批判的关键词语。
  现代的食物已经丧失了其填饱肚子的功能性意义,食材、色泽、口味、流行与否都成为了食物的表意向。美食短视频借助视频这媒介形式去推积符号,让受众去获得差异化的自我感受。
  除了食物与厨具之外,《日食记》的画面总是要以植物和动物为开端,微风拂动树叶,小狗在篮子里眯着眼,小猫在门廊前玩毛线球。尤其是一只叫“酥饼”的猫和一只叫“小刀”的狗,是美食视频中的常驻嘉宾。
  画面发生的地点在工作室,有庭院、门廊、室外平台和架空木板,庭院中种满绿植,院中一方桌,一水缸,禅意满满。内部装潢也是日式风格,色调以原木色和芥末绿为主,铺满麻布的榻榻米,营造出半透明感的樟纸,门室透光,便于光线射入,使得房间呈现出清新明亮的感觉,也为后期拍摄提光线的便利。
  室内的厨具也以木质和瓷质为主,材料上注重自然的质感,色彩朴素单一,淡雅节制,原木色系为主,搭配绿色。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家具以及欧美具有科技感的厨卫风格。木制蒸笼、搪瓷双儿炖锅、榉木不沾铲、实木汤碗、玻璃瓶、蒸汽炸锅等物品都凸显了较高的审美品味,不同于日常的家庭厨具。
  通过视频的设计和传播,浓缩为高端大气的符号,让观众信服这种品质生活的方式以及观看视频的自己也是同样具有如此品质生活的人。
  在积累了一定的粉丝之后,《日食记》已经开始围绕美食微视频的内容主题进行后续的产品开发,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盈利模式,其店铺售卖的物品仍旧延续了其视频中美学特点。
  如一组(3盒×12粒)牛奶糖售价为87元,其配料有蓝风车奶油、新西兰牛奶、太古白砂糖、优质水怡和来自意大利的进口地中海海盐。销售文案写到:“牛奶盒里取出一粒糖,此刻我是幸福的。”挂耳咖啡则强调自己的原材包装来自日本大纪商事株式会社,的销售文案则是:“泡一杯咖啡,敬努力前行的自己。”以这种“小确幸”的生活鸡汤来迎合大都市中拼搏奋斗的白领们的心理需求。
  配料中的奶油、牛奶、白糖和盐都已经脱离了原本食材的意义,而变成了蓝风车、新西兰、太古、地中海、日本等品牌和地理位置的概念。借用这些外国的地理位置,购买者可以获得一种虚假的标签,即我所使用的物品在此刻此地是买不到的,我获得的物品是独一无二的。
  4 作为区隔的美食
  鲍德里亚批判通过消费来使自己获得个性的做法,认为消费社会中的个性也是虚伪的个性。
  正如《启蒙辩证法》中所说,“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虚假的个性就是流行。”鲍德里亚也持相同看法,现代人借用一些无名之物的推积去创造出一种综合的个性体,让自己在人群中闪耀发光。事实上,这种“对差异的崇拜正是建立在差别丧失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食物来说,现代的都市人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因此在吃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一些昂贵的食材如龙虾、石斑鱼、鲍鱼等都是属于普通消费者难以消费的,如何从普通食材上凸显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日食记》就从这点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日食记》的菜式都是较为简单和常见的菜式,如“酸辣土豆丝” “葱油拌面”“小炒肉”“豆角燜面”等,但是通过如上所分析的视觉语言,创造了一种在平凡中也能活的不简单,不将就生活的心理体验。
  鲍德里亚认为现代人不存在一种空闲时间,时间是一种“被消费”的时间,“没有人需要休闲,但是大家都被要求證明他们不受生产性劳动的约束。”时间在这里成为证明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时间本身也成为一种商品。作为现代都市人,能够有时间去做这些家常菜本身就是一种昂贵的体验。如在“微波炉板栗”这一期的初衷是让上班繁忙的人也可以去进行快手板栗,虽然视频在短短3分钟结束,可板栗从洗刷到最后出炉,为了达到视频中的效果,实际花费的时间是远远大于3分钟的,消费者完成从制作到拍照到上传的过程必定是花费了大量时间的。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他们不就是丰盛社会的一个奢侈产品吗?”鲍德里亚在描述反主流文化的时候,把反主流文化者们比作茂盛的热带植物,反主流文化由于建立了自身的符号系统,转而变成了主流文化、消费文化。在对美食视频的消费中,美食视频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消费文化,本作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自身也变成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5 结束语
  美食短视频之所以迅速发展并斩获一大批受众,是建立在目前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前提之下。人们得以有空闲时间和金钱得以去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追求自我的生活美学。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们也要警惕消费鸿沟的出现,在一部分人流连于消费社会琳琅满目的美食符号时,社会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3,206.
  [2]道格拉斯·凯尔纳.鲍德里亚的批判性读本[M].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M].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孔明安.物·象征·仿真[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欧阳谦.消费社会与符号拜物教[J].人民大学学报,2015(6):66-74.
  [6]梅琼林,连水兴.论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媒介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5):20-23.
  [7]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0.
  [8]肖婉.媒介生态视域中的新世纪中国电视美食节目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
  [9]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8-9.
  [10]韩笑.美食类微视频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
  [11]王婷婷.浅析消费社会视角下美食真人秀节目[J].新闻世界,2013(10):193-194.
其他文献
摘 要 音乐的载体从过去的磁带、CD光盘逐步向今天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新媒体时代,数字音乐作品的欣赏、下载为公众带来便捷性,但其版权问题由此产生。个体、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对音乐作品的版权进行损害,这就使数字音乐版权侵权行为的界定以及如何处罚的问题彰显出来。文章在探析网络市场中的数字音乐版权侵权问题时以“网易云音乐”侵权案为例进行说明。对目前我国网络市场中数字音乐版权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应如何完
期刊
摘 要 在微信公众号如此普及的今天,各类公众号层出不穷,如何抓住这一时机做好企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呢?文章以绿地越秀海玥为例,展开详细说明。  关键词 绿地越秀海玥;微信公众号;广告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1-0038-02  绿地越秀·海玥是世界500强绿地集团携手大型国企越秀地产共同开发的,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广纸新城,坐享广州市中心醇熟的生活
期刊
摘 要 主要围绕社办少儿期刊所面临的困境、形成原因、突围之路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得出社办少儿期刊唯有加快体制改革,由发掘作者向经营作者转变,全面开展书刊互动,进行多方面的跨界融合,才能在数字化时代砥砺前行,成功实现自我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社办少儿期刊;体制改革;书刊互动;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1-0066-02  2016年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媒体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成为广告的重要投放渠道。视听主导的媒介传播态势下,视频网站发展势头强劲。而视频广告也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主流视频网站中视频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和个案定性研究的方法,探讨了视频广告对于女性身体的构建形象及其构建方式,并印证了此类广告中存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女性身体形象的“刻板印象”,浅析了这种现象背后
期刊
摘 要 恶搞是当下流行的一种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恶搞也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以微信平台中微信用户表情包使用状况来看,恶搞已经由仪式抵抗向快感消费发生转变。作为一种新的符号形式,微信表情包恶搞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而无论如何转变,微信表情包恶搞的实质都是微信用户网络消费生活的重新解构。  关键词 消费主义;符号消费;微信表情包;恶搞  中图分类号 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 国足内部训练赛被网络直播平台偷拍的事件近期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的舆论关注,文章通过分析该事件反映出的网络直播平台存在的主播道德感及媒体人意识缺失、内容品质较差及价值导向错位、“把关人”角色缺位这三个问题,提出了实行对主播职业制管理、确立“内容为王”的价值导向、树立全员把关意识的三点建议。  关键词 网络直播;偷拍;国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
期刊
摘 要 提升城市形象,在扩大城市影响力、促进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异军突起,成为各大城市宣传报道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络宣传影响力较低、手机媒体缺乏后期维护、公共移动媒体覆盖较低、植入式传播使用较少等。文章以许昌市为例,从如何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媒体格局变革异常迅速,2016年进入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异军突起,并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时双向互动等特点迅速发展成为舆论焦点。文章以一直播平台为依托,浅析网络直播在气象宣传科普领域中的初试效果,为网络直播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的应用及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以推动网络直播专业化、业务化发展。  关键词 网络直播;气象;宣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信息交流,甚至是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工具之一。在网络迅速普及的过程中,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用语的使用中。网络语言的个性化、诙谐幽默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也依托于受众需求这一大环境。文章主要以“Freestyle”这一网络语言为例,探讨其背后流行原因。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网络语言;freestyle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 研究以《中国交通报》为例,选择其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抽样选取2016年共79天進行数据搜集,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运用SPSS19.0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中国交通报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内容特征,并分析二者在发布内容上的互动及相应的传播效果。最终认为,在媒介融合中,应同时发挥传统媒介权威性和数字媒介即时性与互动性的优势,才能为受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