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和理解能力;阅读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众所周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如何有效的补充课文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充分利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内容来开展,有机延伸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抓好课前预习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前,鼓励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知识,编写练习,达到知识迁移,更好地复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同时,扩展到课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既可帮助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又丰富了知识,包括文学常识,天文地理等,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自觉学习课文。一般学生编写的练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包括:1.辨析组词(同音、多音、形近字);2.找近、反义词;3.搜集资料(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课文内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例如《冬眠》一文,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也会冬眠,分别有什么异同等)。
二、完善课文内容
在课文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词句、标点,不断地横向联系,纵向加深,想象补白,使学生立体地学习课文。以“想像创作式”为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通过想像,进行创造性活动,为课文填补精彩的一笔。如:在教学《凡卡》一文,当读到“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时,有一位老师提出:凡卡为什么只穿着衬衫就跑出去了?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同学们进行合理地想象,更深地体会到了凡卡内心的急迫与现实的悲惨,与似喜实悲的结尾相照应。
三、做好课尾延伸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语文教育的结束,在课堂教学之余,如何充分的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1.迁移式。在一篇课文教学中运用迁移式结尾,能促进学生把这一篇课文里学到的知识化为能力,并用这种能力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万里长城》一文,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法,抓住总起句式,了解特点,歌颂长城,赞扬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抒发了对祖国民族的热爱。课终时因势利导,横向沟通:“后面一课《伟大的友谊》也是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法,同学们不妨先去学一学。”通过对旧知识的总结,指导新课的学习,从而促进了知识、能力的迁移。
2.延伸式。在课堂教学结尾时,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以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领城。如在教《赤壁之战》一文将结束时,见大多数学生仍意犹未尽,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某些故事,如《庞统进献连环计》、《黄盖巧施苦肉计》等,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扩充学生阅读量的目的。
3.发散式。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我在教《日新月异》的电视机一文,结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说对未来的电视机的设想。学生的发言踊跃,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对学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开展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迁移到课外,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一、古诗教学。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我把新课程标准内规定的必背80首古诗作为主要内容,分学期、分阶段地一首一首地读、背,经过几次过关、竞赛及展示活动,把古诗教学落到实处。
二、名著导读。主要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行有计划的阅读活动,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紧紧地结合起来。把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外名著,和著名作家作品分阶段推荐给学生,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雾都孤儿》等,让学生在文学宝库内提高阅读能力,陶冶情操。
三、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阅读。我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四、发挥故事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我在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期待结局之际,我常常嘎然收声,并且及时提醒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然后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求知欲很强,带着问题、疑问去读书,给孩子们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首先充分利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内容来开展,有机延伸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抓好课前预习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前,鼓励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知识,编写练习,达到知识迁移,更好地复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同时,扩展到课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既可帮助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又丰富了知识,包括文学常识,天文地理等,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自觉学习课文。一般学生编写的练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包括:1.辨析组词(同音、多音、形近字);2.找近、反义词;3.搜集资料(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课文内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例如《冬眠》一文,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也会冬眠,分别有什么异同等)。
二、完善课文内容
在课文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词句、标点,不断地横向联系,纵向加深,想象补白,使学生立体地学习课文。以“想像创作式”为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通过想像,进行创造性活动,为课文填补精彩的一笔。如:在教学《凡卡》一文,当读到“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时,有一位老师提出:凡卡为什么只穿着衬衫就跑出去了?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同学们进行合理地想象,更深地体会到了凡卡内心的急迫与现实的悲惨,与似喜实悲的结尾相照应。
三、做好课尾延伸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语文教育的结束,在课堂教学之余,如何充分的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1.迁移式。在一篇课文教学中运用迁移式结尾,能促进学生把这一篇课文里学到的知识化为能力,并用这种能力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万里长城》一文,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法,抓住总起句式,了解特点,歌颂长城,赞扬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抒发了对祖国民族的热爱。课终时因势利导,横向沟通:“后面一课《伟大的友谊》也是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法,同学们不妨先去学一学。”通过对旧知识的总结,指导新课的学习,从而促进了知识、能力的迁移。
2.延伸式。在课堂教学结尾时,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以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领城。如在教《赤壁之战》一文将结束时,见大多数学生仍意犹未尽,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某些故事,如《庞统进献连环计》、《黄盖巧施苦肉计》等,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扩充学生阅读量的目的。
3.发散式。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我在教《日新月异》的电视机一文,结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说对未来的电视机的设想。学生的发言踊跃,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对学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开展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迁移到课外,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一、古诗教学。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我把新课程标准内规定的必背80首古诗作为主要内容,分学期、分阶段地一首一首地读、背,经过几次过关、竞赛及展示活动,把古诗教学落到实处。
二、名著导读。主要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行有计划的阅读活动,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紧紧地结合起来。把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外名著,和著名作家作品分阶段推荐给学生,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雾都孤儿》等,让学生在文学宝库内提高阅读能力,陶冶情操。
三、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阅读。我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四、发挥故事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我在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期待结局之际,我常常嘎然收声,并且及时提醒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然后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求知欲很强,带着问题、疑问去读书,给孩子们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