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在国家社会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现有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本文在充分肯定原有体育系统三级训练网作用的同时,分析了传统培养体制的缺陷,探索体制创新折基本思想和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对策;措施
【中图号】G8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0-0096-01
1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弊端
1.1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在传统体制下,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由国家统一管理,由政府按计划投资,统一调配使用。这种体制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的优势,保证了我国竞技体育“赶超战略”的实施,但也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利益格局以及国家的“奥运战略”和地方的“全运战略”的抵触。为了在全运会上取得成绩,各地纷纷发展“夺金效益”较高的优势项目重点投入,导致一些基础性项目和集体项目发展缓慢。由于地方体校的投资主要来自地方财政拨款,体校必然把为本地区夺取奖牌放在首要位置,人才的输送反而放在其次。为了追求竞技成绩,部分训练单位在运动训练中违背训练规律,服用兴奋剂“拔苗助长”,在竞赛中采取“虚报年龄”等弄虚作假的办法。
1.2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脱节各级体校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在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明显偏重于运动训练。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青少年的成才之路日益呈现多元化格局,体校原有的政策安排失去了制度优势。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从小从事体育训练,只有不到小学三年级文化,且缺乏一技之长,到社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长春市一浴室当搓澡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3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各级体校的资产所有者是国家,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是国家委托的代理人,权力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这种管理模式很少考虑具体从事人才培养的单位和个人利益。难以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1.4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渠道的单一,导致人才培养的高投入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如果不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共同进行后备人才培养,竞技体育的发展将面临资金短缺、人才枯竭的严峻挑战。
2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要求体育体制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体制创新,将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模式转变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轨道上来。这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2.1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适应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趋势 随着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进展,体育实体机构和社会组织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如人事管理、经费支配、经营创收等,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有助于充分调动这些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保证他们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事业的良性发展。
2.2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未来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可能脱离这一总体发展趋势,要求其逐步加强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提高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为自身发展带来资金支持、物资保障和市场机遇,这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要求的必然选择。
2.3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奥运会冠军有90%来自业余体校。原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支撑作用是非常大的。因而中国体育改革是在现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仍具有一定的效率的背景下进行的,故决定了制度创新决不是突变式的整体变迁,而是有重点、分阶段的渐进式改革。
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方向——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
根据我国国情,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将向着“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就是形成政府导向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培养后备人才的多层次、多模式体制,以及建立投资主体在政府为主的基础上,发展到与社会化并重的多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
3.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政府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点,主要是竞技水平、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采取不同对策,提高体育资源的效率。
3.2树立大人才观,加强“体、教”结合,构建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部门应继续加强素质教育的观念,将体质训练和与体育相关的兴趣爱好教育提到与文化教育相等的重视程度,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要坚定不移地走“体、教结合”的道路。政府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出路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如提供接受学历教育的机会、退役安置等,使得运动员的职业声望较高。
3.3加大对高层次体校的资金投入,建立效益投资体系政府要加大对重点体校的投入,提高办学质量。同时,体校应加强内部管理,进行分配制度改革,使贡献与收入挂钩,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有国家投入的体校,政府必须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分别给以奖惩。
3.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国家从政策上保证培养单位的收益国家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对社会办学进行规范管理,防止没有办学资质的单位扰乱市场秩序,保证培养单位合理的利益回报,形成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
3.5加强教练员制度建设,提高教练员素质在实行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变迁过程中,提高教练员的素质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同时,用人单位应完善教练员聘用制度,建立“竞聘制”,根据教练员的业绩和能力确定是否聘用。双方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用工制度。
4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竞技体育运动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培养体制调整和变革。因此,要对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革,要求体育体制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求,逐步引入市场体制,这样才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任海.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
2肖焕禹,冉强辉.中国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与体育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体育科技出版社,2002 .
3宋继新.论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与高等体育教育的新结合[M].体育科学出版社,1997.
4杨再淮.竞技體育后备人才的培养[M].北京:中国体育报业总社,2006.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对策;措施
【中图号】G8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0-0096-01
1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弊端
1.1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在传统体制下,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由国家统一管理,由政府按计划投资,统一调配使用。这种体制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的优势,保证了我国竞技体育“赶超战略”的实施,但也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利益格局以及国家的“奥运战略”和地方的“全运战略”的抵触。为了在全运会上取得成绩,各地纷纷发展“夺金效益”较高的优势项目重点投入,导致一些基础性项目和集体项目发展缓慢。由于地方体校的投资主要来自地方财政拨款,体校必然把为本地区夺取奖牌放在首要位置,人才的输送反而放在其次。为了追求竞技成绩,部分训练单位在运动训练中违背训练规律,服用兴奋剂“拔苗助长”,在竞赛中采取“虚报年龄”等弄虚作假的办法。
1.2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脱节各级体校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在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明显偏重于运动训练。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青少年的成才之路日益呈现多元化格局,体校原有的政策安排失去了制度优势。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从小从事体育训练,只有不到小学三年级文化,且缺乏一技之长,到社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长春市一浴室当搓澡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3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各级体校的资产所有者是国家,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是国家委托的代理人,权力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这种管理模式很少考虑具体从事人才培养的单位和个人利益。难以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1.4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渠道的单一,导致人才培养的高投入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如果不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共同进行后备人才培养,竞技体育的发展将面临资金短缺、人才枯竭的严峻挑战。
2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要求体育体制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体制创新,将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模式转变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轨道上来。这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2.1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适应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趋势 随着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进展,体育实体机构和社会组织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如人事管理、经费支配、经营创收等,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有助于充分调动这些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保证他们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事业的良性发展。
2.2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未来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可能脱离这一总体发展趋势,要求其逐步加强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提高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为自身发展带来资金支持、物资保障和市场机遇,这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要求的必然选择。
2.3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奥运会冠军有90%来自业余体校。原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支撑作用是非常大的。因而中国体育改革是在现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仍具有一定的效率的背景下进行的,故决定了制度创新决不是突变式的整体变迁,而是有重点、分阶段的渐进式改革。
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方向——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
根据我国国情,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将向着“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就是形成政府导向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培养后备人才的多层次、多模式体制,以及建立投资主体在政府为主的基础上,发展到与社会化并重的多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
3.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政府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点,主要是竞技水平、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采取不同对策,提高体育资源的效率。
3.2树立大人才观,加强“体、教”结合,构建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部门应继续加强素质教育的观念,将体质训练和与体育相关的兴趣爱好教育提到与文化教育相等的重视程度,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要坚定不移地走“体、教结合”的道路。政府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出路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如提供接受学历教育的机会、退役安置等,使得运动员的职业声望较高。
3.3加大对高层次体校的资金投入,建立效益投资体系政府要加大对重点体校的投入,提高办学质量。同时,体校应加强内部管理,进行分配制度改革,使贡献与收入挂钩,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有国家投入的体校,政府必须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分别给以奖惩。
3.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国家从政策上保证培养单位的收益国家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对社会办学进行规范管理,防止没有办学资质的单位扰乱市场秩序,保证培养单位合理的利益回报,形成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
3.5加强教练员制度建设,提高教练员素质在实行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变迁过程中,提高教练员的素质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同时,用人单位应完善教练员聘用制度,建立“竞聘制”,根据教练员的业绩和能力确定是否聘用。双方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用工制度。
4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竞技体育运动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培养体制调整和变革。因此,要对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革,要求体育体制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求,逐步引入市场体制,这样才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任海.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
2肖焕禹,冉强辉.中国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与体育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体育科技出版社,2002 .
3宋继新.论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与高等体育教育的新结合[M].体育科学出版社,1997.
4杨再淮.竞技體育后备人才的培养[M].北京:中国体育报业总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