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儿童无法得到亲生父母足够的照料,在成长中受到伤害,究竟是谁的责任?又该由哪一方伸出援手?
相比之下,荷兰的寄养就是针对那些有父有母、但因种种原因缺乏父母照顾或身处危险环境中的儿童。司法机关、学校、医疗机构、儿童保护机构为此组成了一张细致而周全的保护网,一发现情况不妙,便迅速地介入,将孩子从不安全的家庭环境中解救出来, 暂时给他们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什么原因被送离父母家?
主要是因为孩子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下,比如被虐待、忽视和家庭暴力,家长往往有精神疾病或是瘾君子。
1. 一般情况下是孩子的学校、家庭医生或邻居发现情况不对,然后就会报告儿童保护委员会。
2. 儿童保护委员会会通知未成年人保护局对孩子进行身体检查,并查看孩子在家是否安全。
3. 未成年人保护局如果觉得孩子在家不安全,就会报告象寄养机构。
4. 寄养机构会和孩子和儿童事务法官进行谈话。
5. 最后儿童事务法官判决孩子是否要被带离自己的家。
如何招募寄养父母?
荷兰有一个全国性的寄养机构——荷兰寄养局,它每两年都会做一次大规模的招募活动。地方性的寄养机构也会通过在公共汽车站和社交媒体上张贴广告等形式来招募寄养家庭。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寄养父母呢?必须年满21岁,不能被儿童保护委员会拒绝,换句话说必须行为纪录良好,以确保孩子被送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此外,还必须参加培训,为了寄养父母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做准备。然后,寄养机构会到这些人的家中进行家访并和谈话。最后,寄养机构会撰写报告,集体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成为寄养父母。因此挑选的过程很严格。
寄养父母将得到
那些方面的支持?
寄养父母可以自己决定接受哪个年龄段的孩子,一些人可能比较擅长照料小婴儿,另一些人可能更善于照顾青少年。如果一旦征得各方同意,孩子会被送到寄养家庭,寄养父母就会受到寄养机构的专业指导。寄养机构会经常性地走访寄养家庭,问一问情况,父母们也可以提出遇到的问题。此外,寄养父母还会收到政府发放的津贴,依孩子的年龄而定,500~600欧元/月。
渐进的过程
荷兰的第一家儿童家庭寄养组织1956年在格罗宁根成立,然后是阿姆斯特丹,一开始的儿童家庭寄养组织规模都很小,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些组织就遍布全荷兰了。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举报儿童受伤害的现象,而参与其中的寄养家庭数目也不是很多;随着宣传的加大,以及荷兰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一旦儿童进入一个寄养家庭,理想状态是在儿童成年之前就不再更换家庭了,这时就需要长期的支持和沟通。
“只寄养不收养”的特色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为儿童提供寄养援助,但寄养归寄养,荷兰寄养家庭并不收养这些短期或长期住在家里的儿童。身份认同对荷兰人来说很重要,如果进入收养程序,儿童需要改名并且使用新的出生证明,对他们来说,这样很容易失去身份认同,出现类似“我到底是谁”,“到底是谁的孩子”这样的疑问,同样,进入收养程序后,就再没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监督或为这些家庭提供后续援助;如果这些家庭放弃收养,这些孩子的身份又将再次遗失,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和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不同,荷兰的收养体系主要针对国际上需要新家庭的儿童,荷兰儿童本身基本是排除在收养体系之外的,儿童可以一直以寄养的形式在寄养家庭中生活十几年。面对“只寄养不收养”的体系,有关人员表示这要看儿童之前受伤害的程度:“大多数儿童都能融入到新家庭,却依然和自己原家庭中的亲生兄弟姐妹保持联系。即使他们仅在寄养家庭短期居住,或将来离开了寄养家庭,但已建立起的联系是长期的,他们会一直和寄养家庭保持联系。当然,一些受到巨大创伤的儿童则有很大的融入困难。”
政治和经济变动带来新变数
虽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荷兰政府计划并推动立法缩减对儿童寄养的直接经济援助,并力图实现“去中心化”转型—— 由荷兰各省拨款给当地儿童寄养服务中心,转为儿童寄养服务中心向各地市政厅申请经费,这一转型目前计划在2015年前实现。
除受经济危机影响,儿童寄养的拨款缩减了30%之外,Carry认为儿童寄养政策的转型主要受到荷兰政府的执政方针影响。“荷兰目前有一个右翼政府,执政方针受两大政党自民党(VVD)和工党(PvdA)的共同影响,这个政府希望借鉴英、美模式,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政府,即政府不参与到所有细节中,让人民对自己负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个,Carry表示:“政府将责任交由市政厅,但市政厅还并不具备承担这个责任的能力。我们在联名写信提出我们的诉求,但如果执政方针不变,很难预计荷兰将来的儿童寄养体系会收到多大影响。”(编辑/唐馨)
相比之下,荷兰的寄养就是针对那些有父有母、但因种种原因缺乏父母照顾或身处危险环境中的儿童。司法机关、学校、医疗机构、儿童保护机构为此组成了一张细致而周全的保护网,一发现情况不妙,便迅速地介入,将孩子从不安全的家庭环境中解救出来, 暂时给他们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什么原因被送离父母家?
主要是因为孩子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下,比如被虐待、忽视和家庭暴力,家长往往有精神疾病或是瘾君子。
1. 一般情况下是孩子的学校、家庭医生或邻居发现情况不对,然后就会报告儿童保护委员会。
2. 儿童保护委员会会通知未成年人保护局对孩子进行身体检查,并查看孩子在家是否安全。
3. 未成年人保护局如果觉得孩子在家不安全,就会报告象寄养机构。
4. 寄养机构会和孩子和儿童事务法官进行谈话。
5. 最后儿童事务法官判决孩子是否要被带离自己的家。
如何招募寄养父母?
荷兰有一个全国性的寄养机构——荷兰寄养局,它每两年都会做一次大规模的招募活动。地方性的寄养机构也会通过在公共汽车站和社交媒体上张贴广告等形式来招募寄养家庭。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寄养父母呢?必须年满21岁,不能被儿童保护委员会拒绝,换句话说必须行为纪录良好,以确保孩子被送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此外,还必须参加培训,为了寄养父母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做准备。然后,寄养机构会到这些人的家中进行家访并和谈话。最后,寄养机构会撰写报告,集体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成为寄养父母。因此挑选的过程很严格。
寄养父母将得到
那些方面的支持?
寄养父母可以自己决定接受哪个年龄段的孩子,一些人可能比较擅长照料小婴儿,另一些人可能更善于照顾青少年。如果一旦征得各方同意,孩子会被送到寄养家庭,寄养父母就会受到寄养机构的专业指导。寄养机构会经常性地走访寄养家庭,问一问情况,父母们也可以提出遇到的问题。此外,寄养父母还会收到政府发放的津贴,依孩子的年龄而定,500~600欧元/月。
渐进的过程
荷兰的第一家儿童家庭寄养组织1956年在格罗宁根成立,然后是阿姆斯特丹,一开始的儿童家庭寄养组织规模都很小,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些组织就遍布全荷兰了。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举报儿童受伤害的现象,而参与其中的寄养家庭数目也不是很多;随着宣传的加大,以及荷兰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一旦儿童进入一个寄养家庭,理想状态是在儿童成年之前就不再更换家庭了,这时就需要长期的支持和沟通。
“只寄养不收养”的特色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为儿童提供寄养援助,但寄养归寄养,荷兰寄养家庭并不收养这些短期或长期住在家里的儿童。身份认同对荷兰人来说很重要,如果进入收养程序,儿童需要改名并且使用新的出生证明,对他们来说,这样很容易失去身份认同,出现类似“我到底是谁”,“到底是谁的孩子”这样的疑问,同样,进入收养程序后,就再没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监督或为这些家庭提供后续援助;如果这些家庭放弃收养,这些孩子的身份又将再次遗失,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和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不同,荷兰的收养体系主要针对国际上需要新家庭的儿童,荷兰儿童本身基本是排除在收养体系之外的,儿童可以一直以寄养的形式在寄养家庭中生活十几年。面对“只寄养不收养”的体系,有关人员表示这要看儿童之前受伤害的程度:“大多数儿童都能融入到新家庭,却依然和自己原家庭中的亲生兄弟姐妹保持联系。即使他们仅在寄养家庭短期居住,或将来离开了寄养家庭,但已建立起的联系是长期的,他们会一直和寄养家庭保持联系。当然,一些受到巨大创伤的儿童则有很大的融入困难。”
政治和经济变动带来新变数
虽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荷兰政府计划并推动立法缩减对儿童寄养的直接经济援助,并力图实现“去中心化”转型—— 由荷兰各省拨款给当地儿童寄养服务中心,转为儿童寄养服务中心向各地市政厅申请经费,这一转型目前计划在2015年前实现。
除受经济危机影响,儿童寄养的拨款缩减了30%之外,Carry认为儿童寄养政策的转型主要受到荷兰政府的执政方针影响。“荷兰目前有一个右翼政府,执政方针受两大政党自民党(VVD)和工党(PvdA)的共同影响,这个政府希望借鉴英、美模式,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政府,即政府不参与到所有细节中,让人民对自己负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个,Carry表示:“政府将责任交由市政厅,但市政厅还并不具备承担这个责任的能力。我们在联名写信提出我们的诉求,但如果执政方针不变,很难预计荷兰将来的儿童寄养体系会收到多大影响。”(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