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12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资料得知,产后时间在2h之内达到产后出血标准(500ml~1000ml)的产妇54例,占总体比例的77.14%;2h至24h之内达到产后出血标准的产妇10例,占总体比例的14.28%;产后出血量在1000ml~2000ml标准的产妇6例,占总体比例的8.57%;所有患者在采取对症处理,使用积极护理干预措施后均痊愈出院。
结果产妇产后发生出血的因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结论采用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提升产妇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降低产妇的不良情绪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产后出血产后护理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33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99-02
产后出血已经逐渐成为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且在我国经济、卫生条件均发展落后的山区与农村,产妇分娩的死亡率无疑会更高。产后出血一般发生的十分紧急,会在很短的时间范围内造成大量出血进而对产妇与胎儿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分析临床的具体案例,提高护理工作措施,从而降低产妇产后发生大量出血的情况,是当前临床中的主要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某院2012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资料得知,产妇的年龄为22~37岁(平均年龄26.9岁)。产妇在在入院之时,均无精神病史,无神志不清,无智力障碍以及沟通障碍,在分娩之时的身体状况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1.2方法。所有产妇均采用质量计算法,即在产妇与胎儿完成分娩之前便可以对产妇分娩时所需用使用的辅助工具例如:会阴垫、产包以及纱布等进行质量称重,根据血液的比重1∶1.05完成单位换算,计算公式为:产妇产后失血总量等于容积法所测量的血量加上称重法所测量的血量。常规状况下,产妇与胎儿完成分娩之后的24小时之内,产妇经阴道所流出的血液容量大于或等于500mL。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选用SAS 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1]。
2结果
产妇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产妇为62例,占据产后出血原因的88.57%;因产道裂伤导致产后出血的产妇为5例,占据产后出血原因的7.14%;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产后出血的产妇为3例,占据产后出血原因的4.28%。如表1所示,子宫收缩乏力属于产妇产后发生大量出血的主要因素。
3讨论
初产妇以及高危产妇在进行生产之前,往往会伴有过度紧张,焦虑的临床表现,而正是由于这种不良情绪所导致的儿茶酚胺分泌开始不断的上升,进而产生子宫收缩乏力的表现,最终导致产妇产程的时间,极大的增加了产妇产后出血的状况发生。针对此种症状,护理人员必须时刻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产妇实时的心理特征,帮助产妇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从而瓦解产妇的紧张、焦虑、情绪化等不良的负面情绪。在产妇进行分娩之前,护理人员可以向产妇解释不同产程可能发生的不同临床表现,让产生及时的设下心理基础的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向产妇解释克服这种临床表现的具体方法等,从而帮助产妇分娩之时的紧张情绪。在产妇进入到产程之后,始终陪伴在产妇身边,给予产妇精神的支持与精神寄托[2]。
根据研究结果统计,产妇发生产后大量出血的时间大多为产后的二小时之内,对此,护理人员更应当密切的观察产妇的身体特征,监测范围包括血压、脉搏以及子宫收缩能力等,护理根据产妇的身体特征,提前预估产妇的出血量,对产妇产后出血进行及时的治疗。一旦发生产妇大量出血的临床症状时,护理人员应当提醒产妇采取平卧位的体味,快速的对产妇进行静脉输血,尽早完成血容量的补充工作,防治产妇因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倘若,产妇属于宫缩乏力者,护理人员可以帮助产妇按摩子宫底部,以此来对子宫收缩能力进行刺激,也可以通过使用宫缩剂的作用促进产妇的子宫收缩能力。如果判定产妇为产道损伤,护理人员应迅速对产妇的伤口进行正确的缝合,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于属于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可以按照医嘱的进行常规的输血治疗处理。
综上所述,产妇产后出血和产妇的子宫收缩乏力、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相关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护理人员应当准确的找出产妇出血的原因,并且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治疗,以此来保证产妇与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爱宝.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03(07):124
[2]劉静.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预防[J].中外健康文摘,2012,10(14):163
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12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资料得知,产后时间在2h之内达到产后出血标准(500ml~1000ml)的产妇54例,占总体比例的77.14%;2h至24h之内达到产后出血标准的产妇10例,占总体比例的14.28%;产后出血量在1000ml~2000ml标准的产妇6例,占总体比例的8.57%;所有患者在采取对症处理,使用积极护理干预措施后均痊愈出院。
结果产妇产后发生出血的因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结论采用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提升产妇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降低产妇的不良情绪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产后出血产后护理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33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99-02
产后出血已经逐渐成为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且在我国经济、卫生条件均发展落后的山区与农村,产妇分娩的死亡率无疑会更高。产后出血一般发生的十分紧急,会在很短的时间范围内造成大量出血进而对产妇与胎儿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分析临床的具体案例,提高护理工作措施,从而降低产妇产后发生大量出血的情况,是当前临床中的主要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某院2012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资料得知,产妇的年龄为22~37岁(平均年龄26.9岁)。产妇在在入院之时,均无精神病史,无神志不清,无智力障碍以及沟通障碍,在分娩之时的身体状况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1.2方法。所有产妇均采用质量计算法,即在产妇与胎儿完成分娩之前便可以对产妇分娩时所需用使用的辅助工具例如:会阴垫、产包以及纱布等进行质量称重,根据血液的比重1∶1.05完成单位换算,计算公式为:产妇产后失血总量等于容积法所测量的血量加上称重法所测量的血量。常规状况下,产妇与胎儿完成分娩之后的24小时之内,产妇经阴道所流出的血液容量大于或等于500mL。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选用SAS 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1]。
2结果
产妇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产妇为62例,占据产后出血原因的88.57%;因产道裂伤导致产后出血的产妇为5例,占据产后出血原因的7.14%;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产后出血的产妇为3例,占据产后出血原因的4.28%。如表1所示,子宫收缩乏力属于产妇产后发生大量出血的主要因素。
3讨论
初产妇以及高危产妇在进行生产之前,往往会伴有过度紧张,焦虑的临床表现,而正是由于这种不良情绪所导致的儿茶酚胺分泌开始不断的上升,进而产生子宫收缩乏力的表现,最终导致产妇产程的时间,极大的增加了产妇产后出血的状况发生。针对此种症状,护理人员必须时刻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产妇实时的心理特征,帮助产妇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从而瓦解产妇的紧张、焦虑、情绪化等不良的负面情绪。在产妇进行分娩之前,护理人员可以向产妇解释不同产程可能发生的不同临床表现,让产生及时的设下心理基础的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向产妇解释克服这种临床表现的具体方法等,从而帮助产妇分娩之时的紧张情绪。在产妇进入到产程之后,始终陪伴在产妇身边,给予产妇精神的支持与精神寄托[2]。
根据研究结果统计,产妇发生产后大量出血的时间大多为产后的二小时之内,对此,护理人员更应当密切的观察产妇的身体特征,监测范围包括血压、脉搏以及子宫收缩能力等,护理根据产妇的身体特征,提前预估产妇的出血量,对产妇产后出血进行及时的治疗。一旦发生产妇大量出血的临床症状时,护理人员应当提醒产妇采取平卧位的体味,快速的对产妇进行静脉输血,尽早完成血容量的补充工作,防治产妇因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倘若,产妇属于宫缩乏力者,护理人员可以帮助产妇按摩子宫底部,以此来对子宫收缩能力进行刺激,也可以通过使用宫缩剂的作用促进产妇的子宫收缩能力。如果判定产妇为产道损伤,护理人员应迅速对产妇的伤口进行正确的缝合,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于属于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可以按照医嘱的进行常规的输血治疗处理。
综上所述,产妇产后出血和产妇的子宫收缩乏力、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相关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护理人员应当准确的找出产妇出血的原因,并且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治疗,以此来保证产妇与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爱宝.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03(07):124
[2]劉静.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预防[J].中外健康文摘,2012,10(1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