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生活、学习和人际挫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高校可以从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课余生活中、社会实践中加入磨砺理念,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作用引导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探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磨砺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磨砺;教育
磨砺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磨”乃“挫折”、“折磨”之意,“砺”乃磨刀石,指的是将在磨刀石上反复摩擦,使其尖锐。所谓“磨砺教育”是说将个体的说教德育变成实践意义,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遇挫折,从而激发个体的潜能,以达到个体切实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传统文化中,遭遇挫折,经历磨难是大将之材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高校学生工作中德育教育重点关注的方面。然而,现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压力源时,往往不知所措,或陷入心理误区中无法自拔,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杀倾向令人堪忧和震惊。这说明了以提升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的磨砺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主要的心理挫折类型
大学生群体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处于青年中期,这种生理上的成熟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成人感,但涉世未深、经验不足有使得他们心理显得幼稚,行为容易冲动。羽毛初丰,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不谙世事,又使他们在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坎坷估计不足。需求的多样性与心理的脆弱性,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容易受伤的群体。
第一,生活型挫折。“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良好,而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依赖感很强。尽管都已离家开始独立生活,但真正远离了父母的照顾,面对陌生的校园和同学群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动手去处理,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不适。
第二,学习型挫折。学习方面的挫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高考分数不
够或者名额有限等原因,有的学生没能就读自己渴望的专业或者就读于冷门专业,因而部分学生开始怨天尤人,不务正业,不思进取;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以为考进大学就“高枕无忧”了,学习上被动,思想上更是松懈,然而面对不断增加的课程,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加上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不少学生产生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和对考试的焦虑。
第三,人际型挫折。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交往意识,渴望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但是,他们也普遍认为人际关系是“在校期间感到最苦恼、最难处理的问题”。由于地域差异、性格差异、经济条件差异等现实原因让不少同学在步入大学之后无法融入集体,另外也有因为外貌特征等生理原因会带来深深地自卑感,还有一些同学只埋头读书,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造成的人际不和谐现象普遍。
第四,恋爱型挫折。恋爱现象已成为大学校园普遍的话题,有热恋就有失恋,然后大多数的大学生只能享受热恋带来的快乐,而不能承受失恋带来的痛苦。当恋人因为现实原因、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造成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学习。
第五,就业型挫折。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城乡差别和人为因素等情况,双向选择机制还有待完善,大学生就业还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害怕离开大城市,不愿下基层,热衷于到大企业去工作,而大城市、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这一矛盾不仅使得毕业生夙夜兴叹,也使得许多非毕业生心有余悸,进而影响学业,形成挫折心理。
二、实施大学生心理磨砺教育的途径
长期以来,磨砺教育并不被许多高校和家庭所认同,他们更多选择忽视或者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许多大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应对困难、挫折的技能和智慧。磨砺教育正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现实高校的各项教育工作相联系、相互渗透,是一项涉及教育的众多领域,多个层次的系统工程。
磨砺教育,即“磨难励志”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按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目的地提供或创设一些相对艰苦和困难的条件或环境,以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和能力,促使其心理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获得健康的发展。磨砺教育必须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也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
第一,在教学工作中加入磨砺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教学中,增加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如要求学生上课之前擦好黑板;进教室需上交手机,提高听课率;进教室之后尽量往前排就坐,增加自信心等。除此之外,还应相应增加体育竞技、劳动技能、金工实训等磨砺教育内容,如适当增加一些长跑、跨栏、竞走等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课程设计上,增加更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科研内容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让学生更有耐心和细心,培养了恒定的意志力。
第二,在学生生活中渗透磨砺教育理念。首先是学校的清洁卫生,不管是教室卫生、寝室卫生还是学校公共区域卫生,都要在分院中进行分块负责、实行责任包干。其次是展开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加入感兴趣的社团,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在和别人交往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各种与生活活动相关的比赛,不仅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力,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只有战胜了困难和挫折,才能享受更多成功的喜悦。
第三,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磨砺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从学习当中抽离出来,让他们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了解人世百态,自觉投入到勤工俭学、志愿活动当中去,增强与外界的交流,理性看待自己的能力、制定合适自身发展的目标,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
第四,发挥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实效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受挫意识。高校心理咨询能够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挫折所带的心理问题需要靠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心理咨詢老师采取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面向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不同类型的受挫者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团队合作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应对挑战和竞争时,努力做到不服输、不怕苦的磨砺精神。
第五,安排演习、实训和相关军事训练活动,增加学生抵抗挫折的应激反应能力。如在人群中进行扑灭火灾训练、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模拟求职遭受挫折训练、定期对军官教导队的学生进行较为艰苦的野营、军训、拉练或生存训练等活动。为取得实效,至少具备两个特点:真实性和经常性。
磨砺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否则会适得其反。遵循激励、适度、实践等原则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平台,打磨出适合学生的磨砺教育系统,目前这个系统尚不够系统化、规范化,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我校的磨砺教育刚刚运行了两年,出现了一些成效,但因为没有好的模式可以借鉴,很多途径和方法仍是处于摸索阶段。不管如何,现在“苦心志”、“劳筋骨”,也一定会“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参考文献:
[1]刘时新,蔡路.简析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18-120.
[2]马志成.中小学实施磨砺教育的初步研究[J].教育探索,2004(11):96-97.
[3]赵炜.关于当代大学生磨砺教育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1):81-83.
【关键词】:大学生;磨砺;教育
磨砺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磨”乃“挫折”、“折磨”之意,“砺”乃磨刀石,指的是将在磨刀石上反复摩擦,使其尖锐。所谓“磨砺教育”是说将个体的说教德育变成实践意义,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遇挫折,从而激发个体的潜能,以达到个体切实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传统文化中,遭遇挫折,经历磨难是大将之材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高校学生工作中德育教育重点关注的方面。然而,现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压力源时,往往不知所措,或陷入心理误区中无法自拔,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杀倾向令人堪忧和震惊。这说明了以提升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的磨砺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主要的心理挫折类型
大学生群体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处于青年中期,这种生理上的成熟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成人感,但涉世未深、经验不足有使得他们心理显得幼稚,行为容易冲动。羽毛初丰,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不谙世事,又使他们在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坎坷估计不足。需求的多样性与心理的脆弱性,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容易受伤的群体。
第一,生活型挫折。“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良好,而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依赖感很强。尽管都已离家开始独立生活,但真正远离了父母的照顾,面对陌生的校园和同学群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动手去处理,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不适。
第二,学习型挫折。学习方面的挫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高考分数不
够或者名额有限等原因,有的学生没能就读自己渴望的专业或者就读于冷门专业,因而部分学生开始怨天尤人,不务正业,不思进取;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以为考进大学就“高枕无忧”了,学习上被动,思想上更是松懈,然而面对不断增加的课程,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加上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不少学生产生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和对考试的焦虑。
第三,人际型挫折。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交往意识,渴望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但是,他们也普遍认为人际关系是“在校期间感到最苦恼、最难处理的问题”。由于地域差异、性格差异、经济条件差异等现实原因让不少同学在步入大学之后无法融入集体,另外也有因为外貌特征等生理原因会带来深深地自卑感,还有一些同学只埋头读书,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造成的人际不和谐现象普遍。
第四,恋爱型挫折。恋爱现象已成为大学校园普遍的话题,有热恋就有失恋,然后大多数的大学生只能享受热恋带来的快乐,而不能承受失恋带来的痛苦。当恋人因为现实原因、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造成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学习。
第五,就业型挫折。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城乡差别和人为因素等情况,双向选择机制还有待完善,大学生就业还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害怕离开大城市,不愿下基层,热衷于到大企业去工作,而大城市、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这一矛盾不仅使得毕业生夙夜兴叹,也使得许多非毕业生心有余悸,进而影响学业,形成挫折心理。
二、实施大学生心理磨砺教育的途径
长期以来,磨砺教育并不被许多高校和家庭所认同,他们更多选择忽视或者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许多大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应对困难、挫折的技能和智慧。磨砺教育正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现实高校的各项教育工作相联系、相互渗透,是一项涉及教育的众多领域,多个层次的系统工程。
磨砺教育,即“磨难励志”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按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目的地提供或创设一些相对艰苦和困难的条件或环境,以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和能力,促使其心理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获得健康的发展。磨砺教育必须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也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
第一,在教学工作中加入磨砺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教学中,增加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如要求学生上课之前擦好黑板;进教室需上交手机,提高听课率;进教室之后尽量往前排就坐,增加自信心等。除此之外,还应相应增加体育竞技、劳动技能、金工实训等磨砺教育内容,如适当增加一些长跑、跨栏、竞走等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课程设计上,增加更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科研内容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让学生更有耐心和细心,培养了恒定的意志力。
第二,在学生生活中渗透磨砺教育理念。首先是学校的清洁卫生,不管是教室卫生、寝室卫生还是学校公共区域卫生,都要在分院中进行分块负责、实行责任包干。其次是展开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加入感兴趣的社团,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在和别人交往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各种与生活活动相关的比赛,不仅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力,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只有战胜了困难和挫折,才能享受更多成功的喜悦。
第三,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磨砺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从学习当中抽离出来,让他们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了解人世百态,自觉投入到勤工俭学、志愿活动当中去,增强与外界的交流,理性看待自己的能力、制定合适自身发展的目标,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
第四,发挥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实效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受挫意识。高校心理咨询能够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挫折所带的心理问题需要靠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心理咨詢老师采取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面向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不同类型的受挫者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团队合作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应对挑战和竞争时,努力做到不服输、不怕苦的磨砺精神。
第五,安排演习、实训和相关军事训练活动,增加学生抵抗挫折的应激反应能力。如在人群中进行扑灭火灾训练、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模拟求职遭受挫折训练、定期对军官教导队的学生进行较为艰苦的野营、军训、拉练或生存训练等活动。为取得实效,至少具备两个特点:真实性和经常性。
磨砺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否则会适得其反。遵循激励、适度、实践等原则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平台,打磨出适合学生的磨砺教育系统,目前这个系统尚不够系统化、规范化,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我校的磨砺教育刚刚运行了两年,出现了一些成效,但因为没有好的模式可以借鉴,很多途径和方法仍是处于摸索阶段。不管如何,现在“苦心志”、“劳筋骨”,也一定会“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参考文献:
[1]刘时新,蔡路.简析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18-120.
[2]马志成.中小学实施磨砺教育的初步研究[J].教育探索,2004(11):96-97.
[3]赵炜.关于当代大学生磨砺教育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