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126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其中骨折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4~82岁,平均(67.63±7.28)岁;未骨折组94例,男40例,女54例,年龄55~76岁,平均(66.26±6.79)岁。再将骨折组按部位分为邻近椎体骨折组20例和非邻近椎体骨折组12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度数,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性别、BMD值、骨水泥注入量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及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高度的恢复增加可能预示着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大,而邻近椎体骨折可能跟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