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悄然形成“新中国观”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报道的各种有关中国经济的积极、正面的消息,对深陷危机的日本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光明的要素。
  
  今天,在大多数日本人眼中,中国逐渐变得“阳光”。主要还是因为,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现在的日本主要媒体,假如缺了中国要素,就做不成“一桌筵席”。这让我们觉得好笑——那些曾经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相比之下,今天的日本既有“远虑”,也有“近忧”。“近忧”就是金融危机,而“远虑”则是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速。这两个问题均导致日本内需减少,从而被称为“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对日本决策层来说,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并举,是维持日本经济发展的现实政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上个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2009年版通商白皮书》提出要重视亚洲“新中间层”消费者。
  现在,日本大报上每天关于中国的消息不可胜数。笔者以前还会特意数一下,今天日本经济新闻有几条中国报道,但现在关于中国的新闻已经太多了。而且,此间媒体中的中国经济消息,确实给日本读者以很大鼓舞。例如7月31日《钻石》网络版在一篇署名报道中写道:“中国上半年汽车销售量为609万辆,超过同期美国的480万辆、日本的218万辆。在这个大背景下,东风日产在中国市场大跃进,销售额同比增加41%。”受中国市场刺激,日前日产宣布在广州追加投资700亿日元,而且要在3年之内,将该公司在广州的生产能力从目前的42万辆提高至70万辆。
  今天,日本报纸读者和电视观众会在媒体上发现一个新的中国。这个中国不同于20年前,甚至也不同于一年之前。20年前的日本媒体,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充斥版面和镜头。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18年前,笔者在东京做访问学者,那时,日本报纸甚至连续几天都不出现中国字样,这种现象让笔者十分困惑,所以才自己动手,编了一份日文版的《中国经济新闻》。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之后,中国经济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变。从那以后,日本媒体中的中国报道才逐渐转多。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历经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至90年代末期。初期是倾向使用欧美人权框架来报道中国,负面内容较多。此外,在兩岸关系方面,强调大陆“威压”的内容较多。在两国关系方面,日本媒体强调中国老百姓不知道日本对华O-DA,中国政府、人民不感谢日本对华援助,等等。
  第二阶段始于90年代末,终于2008年。在这一阶段的日本媒体中,中国成为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问题国家”。他们将所谓“人权问题”转换成具体问题,如对日本驻沈阳领馆的“侵入”、有毒食品、“无法”国家等,甚至在媒体的塑造下,中国成为一个令人恐怖的“反日国家”。
  这段历史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段时间中国经济高速跃进,经济增长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同一时期日本经济长期停滞,对于其内政与外交,舆论惶惑不安。而很不巧的是,当时的小泉政府以强硬手法处理外交问题,导致日本媒体突出了中国的负面消息。
  在上述两个时期,尽管日本媒体不断报道有关中国的经济消息,但这些正面消息多在批评中国消息之下被淹没了。但到了今天,中国经济的巨大容量与迅速发展,以及中日彼此关系的日益对等,使得日本舆论界认识到,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可给每个国民带来切身的好处。
  以前,读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仿佛就是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审判。但现在,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在这个新的报道模式下,中国同时具有几种符号:首先是“世界经济大国”;其次,解决全球事务时中国不能缺位;此外,日中合作有助日本发展。
  日本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日本读者与视听者的中国观。媒体报道的各种有关中国经济的积极、正面的消息,对深陷危机的日本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光明的要素。在今年的日本媒体上,中国在某些方面甚至成了日本的榜样。
其他文献
在某种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值而非最大金钱值。  我来问大雪:  我们小两口还没孩子,平时都忙着上班,谁也顾不上家务。一到周末定下神来,就觉着积下一堆家务。可在请不请钟点工的问题上,我们却发生了分歧。我觉得没必要做家务,请钟点工搞掂就行。她觉得两人周末都闲着,不如自己把家务做掉。大雪支持谁的意见呢?  大雪来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很简单地解决,比如谁的嗓门大就听谁的,这是武斗
腐败趋于“温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反腐败不自觉地落入“温和腐败”论的思维陷阱,搞“温和反腐”。    云南省麻栗坡原县委书记赵仕永因受贿受审,在庭审中称自己是“温和腐败”:“那些不给钱就不办事的人是‘暴力腐败’。像我这样,在为人办好事的情况下收点钱,是温和的。所以,我说自己是一个温和腐败的县委书记。”  《南方日报》载滕朝阳文章说,赵仕永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的这个腐败新理论,却可能会比他这个
中国污染受害者通行的维权步骤是:上访——暴力——上访,万不得已才想到法律。黄田港村的居民同样照此办事。在环境污染事件面前,“法律”这种现代社会最文明的武器,被视作最“下策”的选择。这样的局面背后,有着复杂的“中国式”背景。    公益启蒙      提起中华环保联合会起诉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的案子,黄田港村村民的态度有些暧昧,这与之前记者的预想,相距甚远。  “我之前是支持打官司的,但后来想一想,
公益律师陈岳琴说:“相比美、日这些公益诉讼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国的NGO生存状态实在恶劣。我们需要正视公益诉讼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逐步完善NGO组织对环境保护的监控职能。”      “不开口”仿佛是中国环境公益诉讼中一条难以名状的潜规则——污染方不想开口,受害方不敢开口,这中间自然包含了许多莫衷一是的理由。然而,有一点却是不变的,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双方普遍认为,公益诉讼是建立在算计和被算计的博
常常有人与我谈到:中国是富人的天堂。何以见得?回答几乎一致:中国可以大把挣钱,却不要相应纳税。坊间还一直有着“隐形富豪”比福布斯榜上富豪更加富有的传说。对于一些地方官员的收入和财产,老百姓将其比作“歌德巴赫猜想”,因为官员收入花样太多,最近媒体揭露的某地官员公车改革后的交通补贴,此一项就接近工资收入,难怪人们还会进一步想象和推算。  日前,财政部网站发布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以下简称报告)
常常有人与我谈到:中国是富人的天堂。何以见得?回答几乎一致:中国可以大把挣钱,却不要相应纳税。坊间还一直有着“隐形富豪”比福布斯榜上富豪更加富有的传说。对于一些地方官员的收入和财产,老百姓将其比作“歌德巴赫猜想”,因为官员收入花样太多,最近媒体揭露的某地官员公车改革后的交通补贴,此一项就接近工资收入,难怪人们还会进一步想象和推算。  日前,财政部网站发布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铁矿石消费国,但在价格谈判中,中方已连续六年败北,价格六年暴涨,累计涨幅高达400%,中国钢企因此多支出约7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钢企利润总和的2倍多。作为全球的采购大国,失败总要问个为什么。个中原因渐渐显露出来,那就是外方有刺探经济情报的高手,中方有吃里爬外的经济内奸。力拓掌握着中方的谈判底牌,输赢早就敲定了。  如果没有“里应”,“外合”就是一句空话。迄今在整个案件中,只听到
克林顿访问朝鲜或与金正日会晤  8月4日,负责到朝鲜解救被扣押的2名女记者的美國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抵达朝鲜首都平壤,在机场受到了朝鲜官员的欢迎,朝鲜负责核问题的谈判官员、外务省副相金桂冠,以及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副委员长杨亨燮到机场迎接。朝中社报道说:“一个小女孩手捧一束鲜花送到了克林顿手中。”  另据韩联社报道,克林顿此次访朝的背景同1990年第一次核危机时,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访问朝鲜将
哈佛之路(Route H)    近年,日本的英语学习热潮日盛,连一年收费250万日元(约17.8万人民币)的英语课程也不怕招不到学生。在日本开张的英语学校数以百计,有些学校把英语课程称为“H之路”(RouteH,H代表Harvard),代表了新一代日本学生要走出国境的梦想。  开办“哈佛之路”的贝内西集团的发言人藤井说,近期的趋势与以往不同的是:顶尖的学生都期望出国,参加一项模拟大学入学试的1万
从所谓的苏丹“大屠杀”到拉萨“3·14”惨案,西方媒体不正在我们的眼皮底下编造着历史吗?    50年后,法国史学家在研读发生在2009年7月29日有关中国的事件时,他将发现,法国几乎所有大报及网络版,从知识分子报刊《世界报》、普罗大众阅读的《巴黎人报》;从左翼的《解放报》到右翼的《费加罗报》,从全国性的《法兰西晚报》到阅读量很大的新闻周刊《观点》,都刊登了由法新社或路透社发出的一条消息:热比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