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叙事诗歌的韵律美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z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古以来,诗歌的发展就与音乐密不可分,优秀的诗歌往往具备极高的音乐性。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叙事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最高。他的两部长篇叙事诗名篇《长恨歌》、《琵琶行》和部分讽谕叙事诗叙事晓畅,易于传唱;体现叙述的节奏感与叙事语言的韵律美;叙事过程中强化抒情因素;精彩绘声,以声写乐。
  关键词:白居易叙事诗;节奏感;韵律美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79-02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诗歌发展就与音乐密不可分,优秀的诗歌往往具备极高的音乐性。叙事诗作为诗类别之一,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但是由于叙事诗侧重故事的叙述,相对抒情诗,抒情部分较少,而长篇叙事诗对节奏、韵律的要求也较宽松,因此,往往容易显得平淡,无论从内在美还是外在美来看,音乐性普遍不高。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叙事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最高。白居易一生勤于写作,创作诗歌三千多首,当中近两百首是叙事诗,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他的《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讽谕诗系列,约一百七十多首;另一类是以《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代表的歌行体感伤诗系列,约二十多首。其中,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更是在中国叙事诗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白居易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字造诣,还有着极高的音乐修养,他善弹古琴、筝、琵琶,还能唱歌,更能指导别的艺人演唱、演奏。他把自己深厚的音乐造诣结合到叙事诗歌的创作当中:在选材上,选取充实而丰富的内容,在形式上,注重对诗体形式和叙述语言等的改善,并融入自己善于“绘声”的优势,使作品更倾向于可歌,最后在叙事诗歌中大大增加抒情的部分,使作品在精神、情感上更容易打动读者,从而引发读者的想象,引起共鸣。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精神情感互相融合,外美与内美相互促进,使其叙事诗歌较之先前的叙事诗具备更高的音乐性。
  一、采用歌行体叙事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歌”与“行”,虽然名称不同,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不同,都是“歌曲”的意思,其特点是音节和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白居易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歌《长恨歌》,采用的就是宜于铺陈、音节流荡、藻绘鲜丽的诗体——“长庆体”。“长庆体,其特点是叙事性的、律化的长篇七言歌行,《长恨歌》正是这一诗体的代表作。”[1]可见,这是一种在传统歌行基础上增加了叙事成分的七言歌行。运用这种诗体进行叙事,可以把原来篇幅亢长、叙事繁杂的作品,描绘得生动多变、音节流美,既能恰到好处地记述事件,又便于合乐传唱。
  二、注重节奏与乐感
  “音乐的核心是节奏”、“节奏是通过强音和弱音的周期性交替变化而产生。而唐诗的节奏则是依靠平仄格式的变化而形成”、“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才够成了诗歌的音乐节奏美”[2]。在诗歌中,节奏通常由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来形成,它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诗歌中鲜明的节奏,能够满足人们生理或心理的审美需要,大大推动情感的表现与抒写,使人的感官得到舒适与满足,诗歌中起伏变化的声调、快慢缓急的语速更能唤起读者情绪上的共鸣,让人仿佛沉醉在无声的音乐当中;另一方面,鲜明的节奏,能够凝聚诗歌的语言,使之吟读起来更加抑扬与流畅。
  诗词创作有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的要求,平仄的对比、双声叠韵等的运用是美化诗歌的韵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诗歌产生一种回环的音乐感。白居易的叙事诗非常注重美化叙事语言的韵律,强化叙事语言的音韵美,可以使诗作本身具有更高的音乐性,欣赏性大大提升。无论是双声词、叠韵词或是叠音词,诗人往往都能信手拈来,在叙事抒情的过程中应用自如,使作品韵律和谐优美。例如《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为了使音韵和谐,诗人借助于叠音词调整音节,使音顿协调。这几句中,叠音词的大量出现,无意中就实现了以平仄相同的两个音节为一个声音单位的规律。因为在汉字重叠的时候,其声调也是重叠的,这样,不仅能够贴切地描摹了琵琶女演奏的美妙乐声,更可以贯通气势、强调情感,能够在回环反复中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与诗歌的韵律美。
  三、声乐并茂,回味无穷
  音乐本是无形之物,是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进行描写刻画的。可是在白居易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却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直接模拟音响的写法,只能用之比较简单的自然声籁。对较复杂的某种声响,专用象声词或简单的形容词就会受到局限,因而诗人常常借助贴切巧妙的比喻加以模拟。”[3]更重要的是,他多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聲音作比,给读者具体而深刻的印象。在生动贴切的比喻中,把无形抽象的声音描绘得有声有色、具体可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之中倾听美妙绝伦的乐声。
  《琵琶行》中以声写乐,通过各种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声音来描绘琵琶女之琵琶音,极富音韵之美。“当诗人对美妙的琵琶声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一连串新颖奇妙的比喻,把音乐旋律完全形象化了,这一段诗遂成为描写音乐的经典之笔。”[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一段高低抑扬的华彩,琵琶有四弦到五弦,一条比一条细。第一句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声音的沉重舒长;第二句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声音的低密绵密;由于在音乐的力度上,粗弦细弦发出的音响相互补充,听起来如同大大小小的珠子在玉盘滚动,于是下面一句又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和与清脆悦耳;接着再以“花底”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宛转,一个“滑”字更道出乐声的流动顺畅,又以“冰下”的“泉流”比乐声的幽咽低沉,声音渐渐变得如同冰冷的泉水一般冷涩,连琴弦也仿佛被凝住,逐渐沉寂了下来;一番沉寂过后,诗人再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等来比喻乐声休止后的骤然响起;最后以“裂帛”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至此,琵琶妙乐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   四、悲歌低吟,余音袅袅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情感,而情感的流泄,要想用日常谈话式的语言是无法实现的,伴随情感流泄的语言应当是错落有致的、歌唱和谐的。只有这种音乐性的语言,才能满足诗人抒情的需要,才能从心理上或生理上给作者自身抑或读者以快感[4]。《琵琶行》与《长恨歌》作为我国古代叙事诗歌中的两大奇葩,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琵琶行》虽然是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但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长恨歌》更是“风情”之作,与此前的叙事诗歌相比,对故事中一些矛盾冲突、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诗人的叙述、描写往往简要带过,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诗中便于抒情的地方,诗人反倒倾注极大的艺术力量,酣畅淋漓地泼墨。例如诗歌中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彻底改变人物命运的事件,具有决定性的转折意义,可是诗人在诗中只用“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一带而过;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人物的命运发生突变,“长恨”也由此铸成,是全诗矛盾冲突的最高潮,作者也只是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寥寥数笔即将此事带过。相比而言,当写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对她刻骨铭心的怀念时,在这种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面,诗人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从“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暮。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共三十二行,二百二十四字,占了整首叙事长诗四分之一的篇幅。这一段抒情的笔墨,是全诗中最绚丽多彩、激动人心的部分,它从各个角度,层层渲染、反复揭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当中的景物描写,恰当地烘托了一种凄美的抒情气氛,充分描绘了“长恨”的心情,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从整体上看,全诗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结尾处更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结束对久远的真挚爱情的礼赞,令人回味无穷。品读全诗,就好比倾听诗人为我们吟唱一曲撼人的爱的悲歌,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由此看来,白居易以独特的叙事艺术、高超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情感内涵,在其叙事诗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叙事情歌的完美结合,抒发了他浓浓的音乐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唱歌的诗人”。
  参考文献:
  [1]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古遠清.留得枯荷听雨声(诗词的魅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沈亚平.论汉语诗歌语言的音乐性[J].江海学刊,2001.
其他文献
摘要:《发酵食品工艺学》是一门涵盖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及发酵工程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育部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作者认为发酵食品工艺学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同步,结合行之有效的多形式考核,通过采取多样化、连续性及综合性考核方式可有效促进讨论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和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发酵食品工艺学;考核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独特性强,其舆情反映也表现出特殊属性。这里的学生舆情,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对某社会事项产生的思想认知、情绪反馈、价值判断和意见建议等综合表现。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念体系还处于建立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够理性和全面。因此,以学生舆情监测为依托,及时有效采取措施加强学生思想舆情引导,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对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数量的增长,货运代理员也成为蓬勃发展的职业热点。高职院校作为货代员的主要教育机构,对货代员的培养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针对相应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校根据专业办学特色,针对货运代理员工作岗位进行高度概括后,对《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便学生达到具备专项职业能力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国际货物运输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要跟上国际的步伐。本文从影响我国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外因加以论述,从管理机制、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讨论。提出提高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去除高校管理行政化、提倡培养模式特色化,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等多方面协调并进才能从根
摘要: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构建高校后勤文化的基础,更是构建特色高校后勤管理的有力支撑。本文将“以人为本”价值观念与现代精神文明相结合,把国学精髓中和谐、自律、责任等思想与高校后勤文化相结合,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总务处工作实践为例,探讨国学教育在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学;高校后勤;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
4月8日,魏书生《教育与人生》专题报告会在广水市一中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全市中小学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400余人聆听了魏老师的精彩报告。  报告会上,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畅谈人生经历并指出,人生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干着不同的事情,尽着不同的责任,要学会活在哪里爱哪里,干一行爱一行,要有一颗平常心,做到进退得失宠辱不惊,方能享受人生的幸福与乐趣;要学会放权,充分调动每一名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摘要:作为金属材料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金属材料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经验性和更新性的特点,其讲授和学习都存在较大的难度。本文指出应在教学中理论紧密结合教学实验和生产实践;通过多元量化考核方法,增加平时考核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和交流工具,系统做好辅助教学工作。实践表明,教改创建了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显著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  关键词:金属材料学;教改;教学内容;
摘要:问题是学习的纽带,是学习的起点。高中英语翻转课堂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问题来组织设计,紧跟学生自主预学、课堂探疑、总结反思等学习环节来开展学习活动。积极反思课堂,来促进学生善于在预学中质疑、在互动交流中探疑、在总结反思中提升,这是教师有效组织英语翻转课堂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中英语;翻转课堂;学生问题;自主质疑;交流探疑;总结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本文从目前网络学习在线交流的主要问题入手,以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和系统论的思想与方法,分析了职教新干线网络学习社区在线交流的特性,以构成在线讨论过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作为在线讨论的切入点,探讨了网络学习在线交流的应用过程。  关键词:网络学习;在线交流;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75-03  一、问
摘要: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农林专业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探寻农业生态学与KOLB学习圈理论之间的契合点,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构建出一个基于KOLB学习圈理论体验式教学模型。通过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主动应用4个步骤,从一个全新的立场和视角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该理论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