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5-氟尿嘧啶与曲安奈德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来源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剂量5-氟尿嘧啶与曲安奈德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方法

建立日本大耳白兔创伤后瘢痕模型,取增生性瘢痕块分为A、B、C、D 4个组。A组给予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混合干预,B组给予5-氟尿嘧啶干预,C组给予曲安奈德干预,D组为对照组。肉眼观察并记录瘢痕的动态变化,干预后10 d,取材进行HE染色、VG (Van Gieson,)染色,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各组间差异。

结果

肉眼观察A、B、C组较D组瘢痕矮平,质软,形态更接近正常组织。VG染色A、B、C组较D组胶原纤维纤细,走向一致。A组瘢痕组织增生指数、VEGF、CD34表达最低,D组最高,B和C组介于A和D组之间。

结论

低剂量5-氟尿嘧啶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效果优于曲安奈德,两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治疗增生性瘢痕较单一治疗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对皮肤和肌肉的影响。方法选取雌性6周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皮肤组和肌肉组,每组各20只小鼠。其中皮肤组随机分为A实验组(14只)、B对照组(6只)。皮肤组在下颏部分别注射100U rh-bFGF和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肌肉组随机分为C、D、E、F 4组,每组5只小鼠,肌肉组在左侧腓肠肌依次注射200、400、800U rh-bFGF和同
目的探讨临床上邻面去釉后及时牙面抛光和涂抹氟化物以及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与龋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邻面去釉样本45例,共196个牙位,其中男18例,女27例。对每个邻面去釉样本进行临床和放射学检查,评价龋发生率,并与邻面去釉量,牙面抛光与涂抹氟化物,以及刷牙方法,刷牙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邻面去釉量、去釉部位不是术后龋易感性的相关因素。患者的刷牙方法与术后的龋易感性也不存在相关性,但是术后
期刊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基(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conditioned medium, ADSC-CM)修复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irradiation B, UVB)损伤的效应。方法体外培养、获得不同衰老程度的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 HDFs),UVB处理HDFs,造成HDFs UVB损伤,采用不同浓度ADS
目的验证利用Wilks' lambda分析方法筛选对拔牙矫治判别影响最大的测量项目方法。方法选取100例正畸患者,年龄14~40岁,平均年龄23.6岁,男29例,女76例,对其进行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 18.0软件包。应用Wilks' lambda判别统计方法筛选对拔牙矫治影响最大项目。结果UIE-AB和NA/PA的计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建立了一个拔牙矫治的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矫正单侧唇裂二期继发唇部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24例患者应用口轮匝肌"三单位"修复法矫正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部畸形。术中将口轮匝肌分为鼻底单位、白唇单位和红唇单位,分单位对口轮匝肌修复重建。术后平均随访(16.79±6.23)个月。结果24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患者满意率100%,医患双方评价唇部形态明显改善。结论"三单位"口轮匝肌复位法是一种有效、易掌握的治疗单侧唇裂术后唇部
目的观察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对皮肤缝合术后瘢痕的改善作用。方法对20例面部手术皮肤缝合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于每例患者的术后瘢痕按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 VSS)进行术后评分;观察组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3次,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两组的瘢痕情况并按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所获取的术前、术后瘢痕评分分
目的探讨垂直短瘢痕乳房横隔血管蒂进行巨乳缩小上提整形术的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方法对64例患者进行乳房缩小上提整形术时,仅做乳晕周围和乳房下极皮肤垂直切口,利用乳房横隔血管蒂及皮肤内上蒂保证乳头、乳晕血供,对乳房中下部皮肤、腺体进行切除悬吊、上提、固定塑形。结果术后64例切口皆一期愈合,无血肿、无感染、无皮肤及乳头乳晕血运障碍坏死等并发症,乳房外形挺拔、丰满、对称、切口瘢痕短小。结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