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叙述了笔者的部分教学实践过程,并归纳得出教学启示: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平等互动,才能彰显课堂教与学互动的灵性。
关键词:因势利导;平等互动;教学启示
正准备上一节关于《说说教室里的物品》的说话训练课。上课铃刚响,教室依然没有安静下来。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用“一、二、三,请坐好”的口令让同学们安静。如果教室里鸦雀无声,那怎能算是说话课呢?有两个同学的交谈吸引了我。生1:“你能帮我画颗星星吗?”生2:“可以。”应声回答的同学在纸上很认真地描了一会儿,没能画出来。我本想上前给她示范。那位同學似乎忘却了此时上课铃已响,离开座位,手里拿着纸、笔向我蹒跚走来。“老师,可以帮我画颗星星吗?”学生充满渴望的眼神让我看到她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求,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地画了一颗星星。此时,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我们的一举一动吸引过来了。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这已是教学的导入。于是,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教室的什么地方有星星?”同学们的眼睛“唰”地一下全转移到黑板上面的那一面鲜艳的国旗。“对,国旗上有星星。”我竖起大拇指表扬说对了的同学。这时,我们说话的主题——教室里的物品已锁定在“国旗”上了。
接下来是如何引导他们观察。首先,我让同学们说一说国旗的颜色、形状。如“国旗是红色的”“国旗是长方形的”,训练同学们用“××是××”的句型说话。“星星是黄色的”一位同学抢着说。对这位同学的“发现”我马上竖起大拇指,加以表扬。被表扬的同学热情高涨,更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探究的热情。“国旗上有几颗星呢?”我“乘胜追击”地问。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开始数起来。“一、二、三、四……”“五颗,五颗……”反应快的同学争先恐后地回答。“国旗上有五颗星星。”同学们回答得可完整了,“××有××”的句型从同学们的嘴巴里脱口而出。
我趁热打铁地引导:“这些星星有什么不同呀?”“一颗大,四颗小。”同学们的回答是那么的认真,眼眸充满肯定。整节课,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从教学的引入到教学的过程,都是自然过渡,无痕进行。上完了这节课以后,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让其获得对知识的体验
智障学生虽然智力残缺,但残存的智力在教育训练的过程中会得到有效的发展。经过学习,他们会形成一些知识、经验的迁移、内化。如在我决定对课前预设作调整前,我充分考虑学生已学习颜色中的红色、黄色,并有较好的分辨能力。经过数学的学习,他们已确立了大、小的数概念,已会数数。连C组的同学也已经掌握了从1数到10。学生这样的学习经验,就是其学习说话的基础,是其“最近发展区”,因而以学生的这个“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学生在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说话时,有获得知识的体验,有成就感。这是学生愿学、乐学的前提。
二、根据课堂动态,调整课前预设,师生共同成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室的一件物品,用已学过的简单句型:“××是××”“××有××”说话。在课前的“精心预设”中,我设计了提问式导入,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教室,让学生主动、自由地说一说。但上课前,由于两个学生之间请教画星星,不会画,最后请教老师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对课前预设作了相应的调整:以学生请教老师画星星的情景,直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国旗,然后通过提问的形式顺理成章地导入教学。这个过程,寓教学导入于无形中,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不但完成教学的内容,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且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三、以提问的方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智障学生喜欢随便发问,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有时是毫无逻辑的,经常打断老师的话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如果一味用强制的方式,“不许说话”“请安静”等命令来压制学生发问,这不但削弱了学生发问的主动性,而且创伤了他们说话的欲望,不利于说话课的开展。相反,如果因势利导,既保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说话欲望。在说话的欲望与说话主动性的并驾齐驱下,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平等互动,才能彰显课堂教与学互动的灵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启智学校)
关键词:因势利导;平等互动;教学启示
正准备上一节关于《说说教室里的物品》的说话训练课。上课铃刚响,教室依然没有安静下来。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用“一、二、三,请坐好”的口令让同学们安静。如果教室里鸦雀无声,那怎能算是说话课呢?有两个同学的交谈吸引了我。生1:“你能帮我画颗星星吗?”生2:“可以。”应声回答的同学在纸上很认真地描了一会儿,没能画出来。我本想上前给她示范。那位同學似乎忘却了此时上课铃已响,离开座位,手里拿着纸、笔向我蹒跚走来。“老师,可以帮我画颗星星吗?”学生充满渴望的眼神让我看到她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求,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地画了一颗星星。此时,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我们的一举一动吸引过来了。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这已是教学的导入。于是,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教室的什么地方有星星?”同学们的眼睛“唰”地一下全转移到黑板上面的那一面鲜艳的国旗。“对,国旗上有星星。”我竖起大拇指表扬说对了的同学。这时,我们说话的主题——教室里的物品已锁定在“国旗”上了。
接下来是如何引导他们观察。首先,我让同学们说一说国旗的颜色、形状。如“国旗是红色的”“国旗是长方形的”,训练同学们用“××是××”的句型说话。“星星是黄色的”一位同学抢着说。对这位同学的“发现”我马上竖起大拇指,加以表扬。被表扬的同学热情高涨,更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探究的热情。“国旗上有几颗星呢?”我“乘胜追击”地问。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开始数起来。“一、二、三、四……”“五颗,五颗……”反应快的同学争先恐后地回答。“国旗上有五颗星星。”同学们回答得可完整了,“××有××”的句型从同学们的嘴巴里脱口而出。
我趁热打铁地引导:“这些星星有什么不同呀?”“一颗大,四颗小。”同学们的回答是那么的认真,眼眸充满肯定。整节课,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从教学的引入到教学的过程,都是自然过渡,无痕进行。上完了这节课以后,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让其获得对知识的体验
智障学生虽然智力残缺,但残存的智力在教育训练的过程中会得到有效的发展。经过学习,他们会形成一些知识、经验的迁移、内化。如在我决定对课前预设作调整前,我充分考虑学生已学习颜色中的红色、黄色,并有较好的分辨能力。经过数学的学习,他们已确立了大、小的数概念,已会数数。连C组的同学也已经掌握了从1数到10。学生这样的学习经验,就是其学习说话的基础,是其“最近发展区”,因而以学生的这个“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学生在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说话时,有获得知识的体验,有成就感。这是学生愿学、乐学的前提。
二、根据课堂动态,调整课前预设,师生共同成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室的一件物品,用已学过的简单句型:“××是××”“××有××”说话。在课前的“精心预设”中,我设计了提问式导入,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教室,让学生主动、自由地说一说。但上课前,由于两个学生之间请教画星星,不会画,最后请教老师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对课前预设作了相应的调整:以学生请教老师画星星的情景,直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国旗,然后通过提问的形式顺理成章地导入教学。这个过程,寓教学导入于无形中,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不但完成教学的内容,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且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三、以提问的方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智障学生喜欢随便发问,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有时是毫无逻辑的,经常打断老师的话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如果一味用强制的方式,“不许说话”“请安静”等命令来压制学生发问,这不但削弱了学生发问的主动性,而且创伤了他们说话的欲望,不利于说话课的开展。相反,如果因势利导,既保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说话欲望。在说话的欲望与说话主动性的并驾齐驱下,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平等互动,才能彰显课堂教与学互动的灵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启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