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主,因势利导,彰显教与学的灵性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叙述了笔者的部分教学实践过程,并归纳得出教学启示: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平等互动,才能彰显课堂教与学互动的灵性。
  关键词:因势利导;平等互动;教学启示
  正准备上一节关于《说说教室里的物品》的说话训练课。上课铃刚响,教室依然没有安静下来。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用“一、二、三,请坐好”的口令让同学们安静。如果教室里鸦雀无声,那怎能算是说话课呢?有两个同学的交谈吸引了我。生1:“你能帮我画颗星星吗?”生2:“可以。”应声回答的同学在纸上很认真地描了一会儿,没能画出来。我本想上前给她示范。那位同學似乎忘却了此时上课铃已响,离开座位,手里拿着纸、笔向我蹒跚走来。“老师,可以帮我画颗星星吗?”学生充满渴望的眼神让我看到她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求,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地画了一颗星星。此时,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我们的一举一动吸引过来了。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这已是教学的导入。于是,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教室的什么地方有星星?”同学们的眼睛“唰”地一下全转移到黑板上面的那一面鲜艳的国旗。“对,国旗上有星星。”我竖起大拇指表扬说对了的同学。这时,我们说话的主题——教室里的物品已锁定在“国旗”上了。
  接下来是如何引导他们观察。首先,我让同学们说一说国旗的颜色、形状。如“国旗是红色的”“国旗是长方形的”,训练同学们用“××是××”的句型说话。“星星是黄色的”一位同学抢着说。对这位同学的“发现”我马上竖起大拇指,加以表扬。被表扬的同学热情高涨,更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探究的热情。“国旗上有几颗星呢?”我“乘胜追击”地问。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开始数起来。“一、二、三、四……”“五颗,五颗……”反应快的同学争先恐后地回答。“国旗上有五颗星星。”同学们回答得可完整了,“××有××”的句型从同学们的嘴巴里脱口而出。
  我趁热打铁地引导:“这些星星有什么不同呀?”“一颗大,四颗小。”同学们的回答是那么的认真,眼眸充满肯定。整节课,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从教学的引入到教学的过程,都是自然过渡,无痕进行。上完了这节课以后,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让其获得对知识的体验
  智障学生虽然智力残缺,但残存的智力在教育训练的过程中会得到有效的发展。经过学习,他们会形成一些知识、经验的迁移、内化。如在我决定对课前预设作调整前,我充分考虑学生已学习颜色中的红色、黄色,并有较好的分辨能力。经过数学的学习,他们已确立了大、小的数概念,已会数数。连C组的同学也已经掌握了从1数到10。学生这样的学习经验,就是其学习说话的基础,是其“最近发展区”,因而以学生的这个“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学生在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说话时,有获得知识的体验,有成就感。这是学生愿学、乐学的前提。
  二、根据课堂动态,调整课前预设,师生共同成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室的一件物品,用已学过的简单句型:“××是××”“××有××”说话。在课前的“精心预设”中,我设计了提问式导入,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教室,让学生主动、自由地说一说。但上课前,由于两个学生之间请教画星星,不会画,最后请教老师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对课前预设作了相应的调整:以学生请教老师画星星的情景,直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国旗,然后通过提问的形式顺理成章地导入教学。这个过程,寓教学导入于无形中,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不但完成教学的内容,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且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三、以提问的方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智障学生喜欢随便发问,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有时是毫无逻辑的,经常打断老师的话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如果一味用强制的方式,“不许说话”“请安静”等命令来压制学生发问,这不但削弱了学生发问的主动性,而且创伤了他们说话的欲望,不利于说话课的开展。相反,如果因势利导,既保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说话欲望。在说话的欲望与说话主动性的并驾齐驱下,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平等互动,才能彰显课堂教与学互动的灵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启智学校)
其他文献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上《怎样滚得远》,是一节以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为题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结论、体验实验研究的数学活动课。教材安排这一实践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取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发现“斜面与地面夹角的大小,影响圆柱物体滚动的距离”。实验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有关角的度量、统计和计算等知识,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实验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
摘要:语文教学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应该放在一种大的语文环境中去进行,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本文从教师素养、教学环节、学习兴趣、亮点鼓励等几方面谈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科学习;教学质量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极为重要。然而,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正所
摘要: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有效体验知识内容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本文根据数学知识形成特性,结合新课标教学要求,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体验知识内容,提升教学效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效能;有效教学    名师侍作兵先生曾经指出:“生活得有意义的人,是那些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时,还懂得‘慢慢走、欣赏啊’的人们,因为唯有如此,才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以及技术先进,学习自主灵活和资源共享等特点;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远程教育可以依据自身特色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尤其在提升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学历上发挥优势。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师资;学历提升    近2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人才。进入21世纪,教育更是发展科技和经济的重要条件。
摘要:新课改要求课堂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行分享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有效性    教学双边活动开展得是否成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的。牛津英语具有很强的交际性,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为增强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打开局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构建高效英语
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探究、不断反思的过程,探究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也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指出要将包括学生解答问题、动手实践在内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将学生探究能力作为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根据教
摘要: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这就是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板块结构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它首先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板块是板块确立的主要依据。其次,为了使板块教学不流于形式,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根据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确定“块”的量和序,并明确“块”与“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何推进和连缀教学
摘?要:景物描写在文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为提升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应充分利用好文本,挖掘描写景物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兴趣,积累经验,反复训练,形成写作经验。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如何提升学生景物描写能力:一方面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如何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法;另一方面就是要采用多种形式,如仿写、扩写、实写等,反复多练,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地理绪论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在这第一堂地理课上下一番功夫,否则,不管你苦口婆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也不会买你的账。上好第一堂课,不仅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还让学生轻松下来并一下子记住和喜欢你这位地理老师,并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你的课,也喜欢上你所教授的地理学科,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绪论课的目的主要是:一是让学生认识并且喜欢上老师;二是做好学好初中地理的思
许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后数学成绩却很快落了下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一方面,可能是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增加,内容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中学有部分人难以适应。如何解决好中小学数学“过渡” 的问题, 是摆在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