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re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知”70多年的历程中,许多前辈“世知人”的故事,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今年是前辈“世知人”张明养诞辰100周年。说来惭愧,对这位“世知”创办人之一,过去我们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直到近期为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而走访他的家人,才对他的经历和事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最早的“世知人”之一
  
  1906年3月15日,张明养出生在浙江省宁海县里岙村。1930年初,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张明养考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东方杂志》编辑。当时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是知识分子汇集的地方。进馆不久他就认识了从法国留学回国的胡愈之。胡愈之在工作、治学和政治上,都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胡愈之领导下,张明养成了杂志实际上的具体负责人,而且他还经常亲自写稿,仅在1930年当年就写了国际问题论文及短文59篇。他努力贯彻胡愈之的编辑思想,大登宣传抗日和揭露帝国主义实质的文章,大力介绍苏联的建设成就。当时的上海是白色恐怖统治下“文化围剿”的中心,在胡愈之的领导下,该杂志“广泛地团结一批爱国的中间的进步作家”,使杂志在“文化围剿”中仍能起着进步作用,成为一个影响很大的刊物。
  张明养1925年在南京上中学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在上海法政大学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但他仍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和民主运动(此后直到1958年才重新回到党的组织)。当时,上海的环境很是险恶,国民党政府到处搜捕共产党人。有一次深夜,法国巡捕(警察)突然包围了张明养住家。三个巡捕闯入家中,把家人从床上叫起来,逼到房角不许动,进行突击搜查。因没搜到什么“罪证”而作罢。而书架底下正好有几本禁书,幸亏未被发现。
  1934年正是上海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这时也正是抗战前风紧云急的岁月,各种斗争紧张尖锐。胡愈之在党的领导下,和一批国际问题专家一起倡议筹办《世界知识》,其中就有张明养。最初筹划创办《世界知识》时,他们就曾在张明养的住处商议。那时,张明养新租了上海法租界吕班路万宜坊的寓所,家具还未摆放,胡愈之、郑森禹等就坐在地板上计议。胡愈之本要张明养辞去《东方杂志》编辑职务,去负责《世界知识》编务,但因他同“商务”订有聘约关系,未能如愿。但他作为创办人之一以及25个特约撰稿人之一,一直积极支持《世界知识》的编辑出版工作,几乎每期都撰写一篇专论。他协助胡愈之团结了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方面的专家,如胡仲持、张仲实、钱亦石、钱俊瑞、郑森禹、邵宗汉、金仲华等。他们经常举行聚餐会,一般两星期一次,不仅讨论当时的国际形势和问题,也交换关于国内政治和外交问题的意见,拟订论文题目,并当场分配各特约撰稿人下期写稿任务。这种聚餐会实际上是《世界知识》的编委会。每年一本的《世界知识手册》,中国部分也总是张明养写的。他还为《世界知识》写了几个系列的讲座。很快,《世界知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张明养的文章也为海外的读者及文化新闻工作者所熟知。
  30年代张明养还写了许多著作,其中《世界知识读本》这一长篇连载,被编为“世界知识丛书”之一种,曾再版数次。
  
  在党的领导下奋斗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开始,《东方杂志》一度迁往长沙。1938年8月又迁至香港。张明养一直没有离开《东方杂志》的编辑工作。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几乎每一期都有他撰写的文章。1939年10月商务印书馆又任命张明养为《学生杂志》(1914年创刊)编辑兼发行人,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东方杂志》出到第38卷终,《学生杂志》出到第21卷第9号,都被迫停刊。
  自1938年随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到香港后,张明养便积极投入了党领导下的对外宣传工作。他参加了党领导下创办国际新闻社的工作,也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国新社和《新华日报》成了党在国统区两个主要的革命新闻宣传机关。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邹韬奋、金仲华、范长江、乔冠华、羊枣(杨潮)、张明养、胡仲持和夏衍等人在廖承志领导下创办了统一战线性质的《华商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揭露帝国主义玩弄的“东方慕尼黑”阴谋。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炮火波及香港。《华商报》、《世界知识》、《东方杂志》等相继停刊。香港被日军占领后,全家生活很困难。张明养拒绝了让他为日本人办报的说客,宁可饿死,也绝不当汉奸,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和品质。
  在周恩来的关心和廖承志、潘汉年等人的安排和东江纵队的努力下,所有和党直接或间接有联系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工作者,都陆续安全地撤离了香港。这就是有名的“秘密大营救”。张明养在12月下旬和他们一起坐小艇经澳门、桂林,辗转来到重庆。
  1942年张明养到重庆后就离开了商务印书馆,接受了已迁到重庆北碚的母校复旦大学的教务长陈望道、法学院院长张志让的邀请,任政治系教授。抗战胜利后,1946年秋,张明养随复旦大学从重庆迁回上海。他授课之余,仍为《世界知识》杂志撰稿。
  他积极参加进步文化运动和民主运动,支持青年学生各种爱国运动。他发起组织“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简称大教联,1946年冬成立),在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下进行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开展争民主、反独裁、反饥饿、反内战等爱国革命运动。他被选为理事。这期间,他不断写文章,发言和演讲,讨论国际政治,评论国内政局。
  
  重回《世界知识》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接着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复旦大学,宣布张志让、陈望道为校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张明养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政治学系主任。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张明养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他还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早在1950年,北京方面邀请张明养来京工作,但因复旦大学校长坚留而未能成行。1951年春,由于已出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的胡愈之的敦促,他毅然辞去复旦大学政治系主任职务,到北京参加《世界知识》和人民出版社的工作。
  1950年《世界知识》迁京后,一度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领导,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任董事长,副会长乔冠华为公方代理人,副会长胡愈之兼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张明养被任命为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宾符任副社长兼秘书长。
  1952年9月《世界知识》改为国营,合并到人民出版社,张明养担任世界知识编辑室主任。1955年2月张明养担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仍兼任世界知识编辑室主任。这段时期,他除了管一些国际问题图书的选题和定稿外,主要工作是主编《世界知识》杂志和每年一册的大型工具书《世界知识年鉴》。此外,世界知识编辑室还要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译的《国际问题译丛》杂志做校订和发稿工作。
  当时,《世界知识》是周刊,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惟一的国际问题杂志,已完全不同于昔日在上海办的那份民营刊物了。1953年《世界知识》改为半月刊。张明养深感责任重大。他坚持参加每一期杂志从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校对,直到下厂付印的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质量,又保证了它准时出版、从不脱期的好传统。他主动承担一些难度大、时间紧的题目的写作任务。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半月谈》一栏就是他一人“承包”的。以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名义,年年还编印一部专业性工具书《世界知识手册》,所有的规划设计、组稿定稿,都由他总负责。其中“各国概况”的中国一篇,也由他执笔。他经常伏案写作,有时彻夜不眠写作到凌晨。
  张明养除了担任主编等领导组织工作,还像过去支持和呵护《世界知识》那样,继续不断为《世界知识》撰稿。据初步统计,从1934年这个“新生儿”诞生起,到1941年底香港沦陷《世界知识》停刊,他发表了105篇文章。计1934年4篇,1935年13篇,1936年19篇,1937年25篇,1938年8篇,1939年14篇,1940年16篇,1941年6篇。抗日战争胜利后,《世界知识》复刊。他从1946年开始又接着每年都给《世界知识》撰稿7、8篇,1951年是10篇,1952年写了11篇。60年代以后,他写得就少了。
  1957年初,他被组织上调到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任研究员、党组成员,负责开展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同时还主编《国际问题研究》。1957年7月《世界知识》杂志从人民出版社分出来,改建为专业出版社,直属外交部领导。当时主要领导人刘思慕、冯宾符等都另有任务。张明养又被调回世界知识出版社担任代理总编辑职务。一年后才回到研究所去。但他一直是《世界知识》编委,定期出席编委会议。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单位“造反派”揪去批斗、集中学习,不让回家,写“交代材料”近三个月。《世界知识》被横加卖国主义莫须有的罪名。由于他同《世界知识》有着悠久的密切的历史关系,在批斗胡愈之时,也常常把他带去陪斗。1969年11月他被下放到湖南茶陵外交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1973年1月外交部决定恢复国际问题研究所,调张明养等五人参加筹建领导小组、1977年改为领导小组,张明养任领导小组成员、党组成员、研究员,1979年9月任命副所长至1983年3月,后研究所顾问。这期间他参加了研究所的筹建和日常工作,分管过编译室、图书馆,组织编写、讨论大量有关国际形势的分析、调研报告和供外交部领导、联合国有关会议、新华社等部门要求的背景参考资料等。
  
  领导《世界知识》再次复刊
  
  “文革”结束后,1978年中央批准恢复世界知识出版社。1月外交部仲曦东副部长召开恢复世界知识出版社座谈会,宣布由郑森禹、张映吾、许文益、张明养成立复社筹建小组。他们很快研究了《世界知识》的编辑方针、主导思想、基本内容,并明确《世界知识》杂志将是一个时事性、知识性、通俗性、理论性的国际问题刊物。1979年1月《世界知识》再次与读者见面。
  他自1954年开始担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期间他担任了全国政协国际问题组副组长。
  1983年6月他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再次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期间他是外事工作委员会委员。
  他自1951年起就是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1951年至1966年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1952年至1966年为中印人民友好协会理事和中巴人民友好协会理事,1959年至1966年为中国政法学会理事。上世纪80年代他被选为中国政治学会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
  1955年他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进第四、五、六、七届中央常委、宣传部长、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等职。
  要把张明养前辈一生丰富的阅历和贡献讲清,不是这短短的几千字能够完成的。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是他与《世界知识》有关的片断,尽管这些片断横跨了半个多世纪,但《世界知识》是他一生丰富经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世界知识》有很深厚的感情。在他领导下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亲切地称他“张明老”。1991年7月4日,在与癌症进行了将近十年的顽强斗争后,张明养阖然长逝。其实在这十年中,他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不管是研究著述还是各种社会工作。
  张明养是知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除著作、译著外,发表了千余篇政论;他又是有丰富经验的政治学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作为老编辑家,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发展文化出版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这就是一个老“世知人”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世知人”将永远铭记和怀念他。
  (张明养先生长女张之一女士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素材及照片,谨致深切感谢。)
其他文献
●民国外交人系列●  本系列主持 石源华    抗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们已经下了大决心他人支持固然很好,但如果袖手旁观,我们也一样干到底!      学运“健将”    程天放,原名程学愉,江西新建人1899年出生于杭州曾祖父曾任清朝湖广总督,祖父和父亲亦为清末官僚自幼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1912年入南昌接受西式教育,参与反帝运动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程天放被推举起草通电,主张北京政府拒
2010年的中期选举是美国政坛上的又一次“地震”。民主党人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还是在众议院的选举中丢了67个议席,从而使共和党重新成了众议院的多数党。在2006年的“地震”中民主党从共和党人手里净赢30个议席,从而获得对众议院的控制权。在1994年的“大地震”中,共和党以净胜52个议席赢回阔别了近半个世纪的众议院控制权。在短短的16年时间里,美国政坛已发生三次“地震”,每一次“地震”都伴随着大
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该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重申:黄岩岛和南沙群岛历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任何其他国家对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的岛屿提出领土主权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南海问题:“五国六方”、“六国七方”    南海是我国四大边缘海中面积最大的海域
2005年8月初,中美首轮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本轮对话关注的焦点不是外交分歧,也不是人民币汇率争端,而是能源问题。美方个别官员对中国外经贸政策横加指责,认为中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以制成品换资源的“不平等贸易”是一种“新殖民主义”,为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石油资源不惜与伊朗、委内瑞拉、苏丹等国发展关系,“罔顾道德”,通过奉行“重商主义”政策积聚实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此后不久。美国
主角:美国国务卿赖斯    年近54岁的美国国务卿赖斯,至今未婚,她从未宣称自己是独身主义者,也没有任何绯闻指向她有“同志”倾向。曾有小报胡编说赖斯在斯坦福时与一个进步自由主义派女士有同性恋情,她们合买一套住房,并组成了一个稳定的家。事实上,她们只是纯友情的好朋友而已,与她们的性倾向无关。  曾有传记作者称,赖斯在大学求学阶段与来自伊朗的一位帅小伙坠入爱河。不过,这段恋情因男方的另觅新欢而告终。于
9月15日,第64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台湾没有请所谓的“友邦”提交“入联”提案,这是17年来的首次。    从“重返”到“新加入”的嬗变    自1993年以来,每年联合国大会之前或期间,台湾都通过各种方式、以各种名义向联合国提案,要求重返或加入联合国。上世纪90年代,台湾正处于“亚洲四小龙”领头雁位置,李登辉自信心膨胀,为了搞务实“台独”,极力想加入联合国。当时台湾尚有30余个“邦交国”,每逢5月
兼任党主席在集中权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陈水扁的前车之鉴可谓殷鉴不远    国民党现任党主席吴伯雄明年8月任期届满,明年5月将开始选举新任党主席就在此时,党内传出马英九想要兼任党主席的讯息,但马本人否认马英九到底当不当党主席,不但引起各方关注,同时引发党内各派势力的角力    当还是不当,态度变了又变    先是坚辞不受早在2007年4月“总统”选举期间,马英九就针对陈水扁兼任民进党主席一事表
众叛亲离判决近;死扛硬顶失人心。    审理进入最后阶段    炎夏酷热,陈水扁系列弊案(国务机要费案、龙潭购地案、南港展览馆案、洗钱案)审理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中。在台北地检署和地方法院的强大法律攻势下,陈水扁系列弊案相关证人、证言取得突破。  6月22日,陈水扁之子陈致中、女儿陈幸妤和女婿赵建铭在台北地检署承认曾做伪证,希望经由自白(即自首)获得缓起诉或免刑,陈水扁之妻吴淑珍在应讯时也承认陈幸妤、
专家支持/徐 步 高树茂 余万里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2500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君主,用音乐中的“和”与“谐”的概念,形容他的国家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这是人们第一次把“和谐”的概念用于政治社会生活和“外交”(在当时就是指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上这个绝妙的比喻,后来成为中国人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关系最高境界的经典比喻,在公元21世纪,更成为中国“内外兼修”促进国内经济社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国民党威权统治结束,台湾媒体在政治和社会多元化过程中的影响巨大。但同时,台湾媒体也在政治的影响下功能异化:吸引了眼球,但不负责任的报道所在多是,而鲜明的政治立场则又成了意识形态的帮凶……    假新闻泛滥    以下是台湾一媒体的报道:  “三月五日上午,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当天,两千多位代表陆续进入人民大会堂。外交部长李肇星从东门走进大会堂,一名女记者冲过重重人墙,向他提问,声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