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整个生命。我着重引导学生在动中学习,自主发展。
一、激发自主,引发学趣,注重个体内动
教学中,我以一位学习参与者与组织引导者的身份走入课堂,改变单纯灌输的做法,与学生平等沟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自我学习,自发探索新知,引发内心动趣,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让自己抬起头学习的欲望与信心。
如教学《坐井观天》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我不选择有次序地逐次教学,而是引导学生先自主找喜欢的角色,读读相关的句子,接着自由找个搭挡配合对话,说自已读后体会。学生对寓言故事都有喜好,在教师允许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他们更是激情四溢,纷纷争相表述。因此,课文的主要内容未经细细分析却已跃然在学生口中、脑中。最后我仍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组对话朗读体会小鸟、青蛙的心理、个性特点,还可以让学生画画说说最喜欢的角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有了对学习的自发探求欲望,显得异常自动、活泼,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团结合作,相互启悟,珍视心灵互动
互动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引导合作活动,从优等生到后进生,人人都有开口表现的机会。因此,我
在语文课堂上加强了生生之间、群体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如: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共同阅读课文并交流、同桌互学、共同评议、共同游戏、“小老师”传帮带、邻组相互切磋等,这些交互活动最直接积极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不但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焕发生机,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因为只要你用心地走进学生的讨论天地里,领会他们的任何一个学点,都会发现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都是活泼、敢于表达、乐于学习。他们敢说、会说、乐说,同学间相互沟通,相互激励、畅所欲言,创新的火花也就在这一刻闪现。
《小马过河》一文,角色很多,在朗读训练的环节上,我不只是范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还为学生创设了互动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伙伴,配合朗读,从中让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欣赏、互相悦纳,学他人之优,补自己所缺,从而自然引发了心与心之间的靠近,融合。如此,变单调的自学、授学为自主自由地合作交流、互动求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展现。
三、拓展延伸,开放时空,注重课外互动因素
学生只有把课堂内外学到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逐渐内化,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坚实提高。而且,有了课外的延伸学来的知识相辅,课堂的“活”与“动”更会真切生动,充满活力。由此,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和校外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时刻注意双向的互动。
《可爱的草塘》一文,讲了由不知草塘到深知草塘的过程,刻画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如果单靠课本里的语段,学生体会时难免会产生各种疑问,为什么原先不喜欢?在听了小丽介绍后又转为了爱,难道仅仅是那个草塘吗?而这些,其实正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切点,如果课前我们能先组织学生查询北大荒相关资料(风景特点、物产、人文情况等),学生在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时就会自然顺畅多了,还能使各种活性资源弹性化,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教学生字词时,我常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生活中是否也看过、听过、用过这些字词,如广告语、商店名、路牌等。长期坚持下来,发现学生的词汇丰富了,也能较好地理解了字词。我也常利用学习小组获得这方面的成效。如:学习了《王二小》的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从其他读物中找类似的文章进行交流;学习《小猴子下山》后,指导他们收集有关小动物的故事等。至于内容,可以是自己从书上看到的,可以是听到的,也可以是网上查到的,以此不断加强学生和社会、图书室、网络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信息源,使学校课程更有特色,更贴近学生需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课程的生命存在于课堂,让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作者单位福建德化县南埕中心小学)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激发自主,引发学趣,注重个体内动
教学中,我以一位学习参与者与组织引导者的身份走入课堂,改变单纯灌输的做法,与学生平等沟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自我学习,自发探索新知,引发内心动趣,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让自己抬起头学习的欲望与信心。
如教学《坐井观天》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我不选择有次序地逐次教学,而是引导学生先自主找喜欢的角色,读读相关的句子,接着自由找个搭挡配合对话,说自已读后体会。学生对寓言故事都有喜好,在教师允许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他们更是激情四溢,纷纷争相表述。因此,课文的主要内容未经细细分析却已跃然在学生口中、脑中。最后我仍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组对话朗读体会小鸟、青蛙的心理、个性特点,还可以让学生画画说说最喜欢的角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有了对学习的自发探求欲望,显得异常自动、活泼,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团结合作,相互启悟,珍视心灵互动
互动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引导合作活动,从优等生到后进生,人人都有开口表现的机会。因此,我
在语文课堂上加强了生生之间、群体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如: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共同阅读课文并交流、同桌互学、共同评议、共同游戏、“小老师”传帮带、邻组相互切磋等,这些交互活动最直接积极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不但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焕发生机,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因为只要你用心地走进学生的讨论天地里,领会他们的任何一个学点,都会发现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都是活泼、敢于表达、乐于学习。他们敢说、会说、乐说,同学间相互沟通,相互激励、畅所欲言,创新的火花也就在这一刻闪现。
《小马过河》一文,角色很多,在朗读训练的环节上,我不只是范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还为学生创设了互动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伙伴,配合朗读,从中让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欣赏、互相悦纳,学他人之优,补自己所缺,从而自然引发了心与心之间的靠近,融合。如此,变单调的自学、授学为自主自由地合作交流、互动求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展现。
三、拓展延伸,开放时空,注重课外互动因素
学生只有把课堂内外学到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逐渐内化,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坚实提高。而且,有了课外的延伸学来的知识相辅,课堂的“活”与“动”更会真切生动,充满活力。由此,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和校外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时刻注意双向的互动。
《可爱的草塘》一文,讲了由不知草塘到深知草塘的过程,刻画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如果单靠课本里的语段,学生体会时难免会产生各种疑问,为什么原先不喜欢?在听了小丽介绍后又转为了爱,难道仅仅是那个草塘吗?而这些,其实正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切点,如果课前我们能先组织学生查询北大荒相关资料(风景特点、物产、人文情况等),学生在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时就会自然顺畅多了,还能使各种活性资源弹性化,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教学生字词时,我常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生活中是否也看过、听过、用过这些字词,如广告语、商店名、路牌等。长期坚持下来,发现学生的词汇丰富了,也能较好地理解了字词。我也常利用学习小组获得这方面的成效。如:学习了《王二小》的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从其他读物中找类似的文章进行交流;学习《小猴子下山》后,指导他们收集有关小动物的故事等。至于内容,可以是自己从书上看到的,可以是听到的,也可以是网上查到的,以此不断加强学生和社会、图书室、网络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信息源,使学校课程更有特色,更贴近学生需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课程的生命存在于课堂,让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作者单位福建德化县南埕中心小学)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