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礼仪失范根源的对策思考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rwz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眼于大学生礼仪失范的根源探究,对社会外界环境、传统文化、学校教育、虚拟网络、家庭教育五个外部因素和学生心理、学生道德修养以及大学生礼仪规范体系三个内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失范;礼仪教育
  
  荀子云:“人无礼則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的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礼仪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礼仪不单是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还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但当前,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在2006年两会期间,司富春委员大力呼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外因分析
  
  1.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今社会,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态势。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信任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从个体来看,就体现在个人生活领域、个人修养、个人行为上的偏离与失范。
  
  2.传统礼仪文化的断层。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有纵向的传承以及横向的融合。但在我们国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现代礼仪基本上照搬了西方的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礼仪文化发生冲突。另一方面,近100年以来,官方也未对礼仪习俗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和规范,文化上的冲突和缺乏权威的规范,注定会使中国的礼仪成为一个中西杂糅、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大杂烩,不但相互矛盾、不伦不类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也留下了让人无所适从的巨大空白。
  
  3.礼仪理论教育的缺失。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高中教育以升学率为指挥棒,学生学习任务重,高考压力大,很少有专门的礼仪理论课。大学阶段,也仅有部分高校和院系开设了理论课程。一些学校仅仅将其列入选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这种课程是“花架子”,华而不实,可有可无。
  
  4.网络虚拟世界对礼仪的淡漠。网络虚拟世界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上网群体的思维。但我国目前对网络的管束仍严重不足。时下,网络已被很多人命名为“灰色地带”。大学生是网络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群体。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在网上聊天、谈话,甚至谩骂、攻击,也不用担心为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负责。尤其是一些整天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将网络世界的粗鲁带入现实生活而浑然不觉。
  
  5.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背景与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的行为、举止、习惯等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家庭结构,如部分单亲家庭,孤儿家庭或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的家庭的子女,缺乏关爱以及完整的教育,在行为习惯等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独身子女家庭,溺爱子女,助长了个体的个人意识,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或模式,人际交往中出现不规范的行为在所难免。此外,家庭教育是否民主、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否平等和有效,也会影响到子女是否会宽容、会尊重别人,而这正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内因探讨
  
  1.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心理因素。心理学理论表明,个体行为是个体心理的外在表现,某种行为的发生总源于某种心理的反应。大学生礼仪失范固然有各种外因,但都必须通过内在的心理因素才能产生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偏差。当前,很多大学生对礼仪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礼仪的认识不到位;虽处礼仪之邦,而不少大学生礼仪意识却日渐淡薄,最终影响主体行为的偏差。二是自我意识的矛盾。大学生一般在18-22岁左右,正处在迅速趋于成熟、自我意识矛盾凸现的人生阶段。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膨胀或自我意识混乱,会影响到现实行为的表现;部分子女由于受到家长的娇惯、溺爱,意志日渐薄弱、行为日益涣散,暴露出自控能力较差、举止轻浮等缺点。
  
  2.大学生礼仪规范体系自身的缺陷。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礼仪自身的规范性也是其内在要义,是礼仪的最突出特征。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倘若对大学生礼仪不讲究规范性,而是任凭大学生在具体运用礼仪时自行其是,最终也将导致混乱。
  礼仪规范要体现时代性。这是因为礼仪是时代的产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在礼尚往来中,又将面对许多新的交际形式与内容,诸如e-mail、网络对话、视频聊天等。但目前,大学生礼仪规范体系在这些方面还不完善,有的地方甚至还相当欠缺。
  
  3.大学生个体修养水平的影响。礼仪和修养具有同步性,它们是辩证的统一体,我们很难将这二者割裂开来。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平并不容乐观。大学生信念缺失、诚信危机、感恩意识缺乏、公民意识淡薄等等棘手的问题,长期困绕着教育者。那么,道德修养水平处于低层次的大学生,出现礼仪失范也似乎成了必然。
  
  三、基于大学生礼仪失范根源的对策思考
  
  1.认真规划,统筹安排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是规范大学生礼仪的坚实基础。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学校教育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完整的礼仪教育系列。
  当前大学校园内,礼仪理论教育还很薄弱。有必要开设礼仪理论课程,使大学生懂礼、明礼、用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其列为必修课,给一定学分,以提高全体师生的重视程度。针对大学生而言,办公室礼仪、求职应聘礼仪、网络礼仪、国际礼仪等应该成为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同时要不断深化大学生礼仪理论修养,不仅知道“怎么做”,也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深入探讨。
  
  2.理论与实践并重,拓展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是规范大学生礼仪的突破口。大学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不够,毕竟礼仪不是纸上谈兵。要通过多个渠道来不断加强认识、规范行为。在实践层面,我们应让礼仪操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己,突出礼仪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海报、板报、广播、讲座、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介,筹建礼仪服务队、礼仪协会等社团组织,以各种礼仪方面的相关活动为载体,如演讲比赛、情景模拟、角色表演等,使广大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并广泛参与其中,以得到训练,受到教育。
  
  3.努力实现理论内化为学生自我道德需求,是规范大学生礼仪的根本。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实现礼仪理论内化为学生自我的自觉行动,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内化是学习的本质。内化从更高的层面强调了大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将礼仪知识内化为个体素质,内化为自我道德需求,再外化为行为,从他律到自律,即是规范大学生礼仪的根本要求。
  
  4.统一认识,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是规范大学生礼仪的有效依托。学校日常管理是学校教学中日常的、经常性的规矩和规范,当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常规管理,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在大学校园,许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个人仪表礼仪、男女交往礼仪以及宿舍礼仪等的重要性,不规范、失礼现象随处可见:各种颜色的头发在空中飘摇;男男女女忘情于二人世界,对他人全然不顾;宿舍内垃圾成堆,无人问津……而许多学生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甚至当成个性。其实,礼仪是文化和道德的外壳,与每个人的是非荣辱密切相关。加强学生日常规范管理,使广大学生辨是非、明对错,必将对规范礼仪产生重要的作用。
  
  5.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是规范大学生礼仪的重要保障。礼仪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必须将学校、社区、家庭的教育形成合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内外结合,共同进行礼仪教育。同时,要将学校开展的中华传统礼仪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利用社会、家庭教育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从而构建一种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规范大学生礼仪提供重要的保障。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需求,服务区域经济。本文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针对广东省经济特点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日益深化,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曾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主要误区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迅速,在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农民生活水平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社
胃巨大溃疡在某种原因影响下,易误诊为胃癌,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不应有的精神负担,笔者曾遇1例,现报道如下。
摘要:学生社区简称“学区”,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形成的。学区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新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区化”管理。“学区化”管理实施的必然性要分别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四个方面的要求入手分析,即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未来高素质社会居民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学区”;“学区化”管理;必然性    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