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新昌县城旧东门至天台县界,至今还保留着一条较为完整的古驿道。驿道经桃源穿越天姥,到达关岭头,全长35公里,这条路,早先为南朝诗人谢灵运开拓,故又称“谢公道”。在唐代,这里可是一条风靡一时的游览之路,时光流转,至今这条充满诗情画意的道路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唐诗之路”。
唐诗之路的山水经纬
“浙东唐诗之路”的范围,在钱塘江以南、浦阳江以东,包括苍山山脉以北至东海这一地区,总面积约2万余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比起历史上勾践越国最稳定时的疆土要小一些,比唐代肃宗乾元元年(758)“浙江东道”的建置所辖范围,也少了几个州,而与今天的“浙东”地域相合。
浙东的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这三座山脉水系汇注成的剡溪、灵江和位于宁波、绍兴平原上的浙东运河,勾勒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干线和支线。干线全长247公里,北起浙江钱塘江进入浙东运河,到曹娥江折向南入剡溪,然后翻过天台山至始丰溪;从新昌向东行经奉化溪口到宁波、余姚的路线称支线,支线长136公里。支线西起新昌进入四明山和天台山水系汇注成的甬江到宁波,与浙东运河合江而出海:位于浙东运河上的余姚接上虞一段水路也称支线。
华顶峰北面的溪水,是剡溪最大支流的源头,向北流数里,有石桥(又名石梁飞瀑)。过石桥向南4公里,有慈圣村。慈圣村往南,河床平缓,千山水注,始成剡溪。孟浩然从襄阳老家舟行经越州至此,有诗云“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从慈圣向北顺剡溪行18公里,就到了著名的沃洲。
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吸收,就像输血与受血那样,有一个血型选择的过程。白居易说的“十八高僧”,是推动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并推动佛教发展的带动人,而戴逵、许玄度、郗超、孙绰、谢万石、王羲之等十八名士,则都是耸壑智士、名驰千年的历史人物。唐代诗人追慕晋贤而纷纷来到这里,《唐才子传》所载八大诗僧,均曾亲履于此,吟咏不绝,在《全唐诗》中,“沃洲”、“天姥”一词出现的频率竟比“泰山”一词还要多!
沃洲向北2.5公里有支遁岭,《世说新语》、《高僧传》记述的东晋高僧支遁向竺道潜买山的典故就产生在这里。刘长卿的“鸟道通闽岭,山光落剡溪”诗句中的“鸟道”在会墅岭,会墅岭也是唐诗之路的干线,这便是谢灵运开辟的“谢公古道”。从天台山国清寺向北行38公里,途经赤城山、关岭、越万马渡再2公里到天姥山南端,再依天姥山麓西向北行6.5公里到会墅岭。会墅岭左有圳塍,是剡溪源头之一,下接惆怅溪。有斑竹村、司马承祯桥,是数百位唐代诗人从早路游览台州、越州的必经之道。惆怅溪过司马承祯桥向北10公里与兰沿村前的剡溪汇合后,北流11公里到今新昌县城。新昌县在古剡县东南,有江南第一石窟大佛、谢灵运故宅、刘长卿碧涧别墅。剡溪中穿新昌县城镇北流5公里处有南岩,南岩是山海遗迹,中多螺壳洞穴,为卷转虫式海侵堆积而成。它是《列子·汤问》、《庄子·外物》两个寓言的背景,尤其是任公子“蹲平会稽,投竿东海”钓鳌的寓言,因具有怀抱壮志、锲而不舍的内涵,成了唐代诗人十分向往的地方。李白寻访南岩后,常以任公子自比,他的诗集中有“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这样带“钓”诗句的,有50余篇。
斑竹村:谢公道上的一颗明珠
在地方朋友和有关部门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先是考察了新昌的其他几个地方。到了第四天,我一个人开始了对谢公古道的探寻。还好,谢公古道还是留下了它的最精华的部分。斑竹村,天姥山拔云尖下的一个古村。谢公古道就像一条古老的纪事绳索,牢牢地给我们打捞起来历史中的重要章节。
去斑竹村一般从村口下车,经过司马悔桥,踏着谢公道进村。我们就这样离开了104国道,下到了一条溪流边。一起的老张说,这就是惆怅溪。只见几株参天大树之下,有一座石拱桥,高10米,桥横侧刻有“落马桥”字样。这就是司马悔桥了,桥头还有一座后来新建的小庙,是纪念司马承桢的。司马悔桥又称落马桥,相传唐代道士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斑竹村落马桥,见这里高山流水,林木葱郁,触景生情,陡生悔意,何必出山自寻烦恼,还不如回去仍过我那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从此开始,这座“文官到此需下轿,武官到此需下马”的落马桥,同时也成了有名的司马悔桥。桥上古藤缠绕,是不是就如当年司马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一般?过了桥,我们就踏上了一条平滑光整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谁又会料到我们这就踏上了大旅行家徐霞客,还有清袁枚、民国郁达夫曾涉足过的历史之路——谢公古驿道。这段古驿道中保存最完好的石路一直往前延伸,贯穿村子而过,路边的许多村民住房仍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人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古时听到了马蹄踩着鹅卵石以及路边店家小铺的叫卖声。我们一行人无不感叹时光竟然将古时与现代这么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了。
拥有司马悔桥、古驿道和惆怅溪等景点的斑竹村坐落在天姥山下,是当年谢灵运投宿的地方,是道家的第60福地。司马悔桥是村民进村的唯一通道,解放后,村民为了方便进村,就用混凝土把这座桥的表面给填平,变成了公路。后来县里专门拨款2.5万元恢复了桥的原貌,为了方便村民进村,又另外投资25万元修建了一座桥。
进村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条长达1.5公里的古驿道。说起古驿道,村人无不知晓。古驿道上铺着鹅卵石,经过几百年的磨砺,泛着青光,牢牢地镶嵌在大道上。县里陪我们的张岳明是新昌县的老县长,老家就是斑竹村的。他的弟弟还是斑竹村的村长。村长张岳龙告诉我们,这条古驿道是在2D05年修补完成的,为了保护好这些古迹,发展村级旅游经济,他们想方设法到各部门各单位筹钱。“希望我们村也能搞好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盛仁灿充满憧憬地说。据了解,作为“唐诗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景点,新昌县有关部门想把斑竹村一些景点串联起来,作为天姥山旅游开发的内容之一。
我们慢慢走上斑竹村古驿道,那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道,长长地穿村而过。驿道两旁的黄泥瓦房,多为寻常百姓家,屋檐高挑、墙体斑驳的就是唯一留存的章家宗氏祠堂,却破旧陈烂,唯有尚存的门堂牛腿雕刻精美,昔日的富足与繁华可见一斑。不过听村人们说,祠堂前的台阶有六级,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走近一处破败的黄土堆砌的院落,此院据说曾是徐霞客在此住过的地方,这个院子里曾有驿站、监狱等。朝西的一间土屋敞开着门扉,门上的对联还在,只是退去了鲜艳的红色。很小的窗口晾晒着一双农村常见的沾满泥土的破旧的解放鞋。我没有走进屋子,不想惊动在这里和这么久远的历史相伴的村民。站在这个院子,我想象着当年徐霞客住店的情景,恍惚中感觉到了时间的瞬息万变和如风火轮般的急速飞逝。从院子里出来,重新踏着古道前行,村子里没有下地的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自家门口,面临古道,悠闲地聊天说笑,和我们不时地打着招呼,显示出特有的厚道和质朴。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不时还会有拿着、扛 着、背着江南特有的不同的农具和家什的人从我的身后走过。
蓝天下,南来的飞燕穿梭于屋檐,筑窝繁衍;立停在电线上的飞燕,翘首张望,招呼同伴前来。此时此景,不由让我想起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村里的主要街道就是这条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驿道了。原来这里还是村镇政府所在地,过去更是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驿站、商埠。只是现在的村况让人感到很遗憾:大部分的老房屋已经破败坍塌,崭新的砖瓦房和楼房破坏了古村的原貌,实在可惜。
村子就在天姥山的脚下,大片的森林就在村边。眼里一个“绿”字,身边一个“静”字,将我们引领上了“唐诗之路”的精华段——斑竹村古道。站在古道上四望,一边是幽幽古道,一边是明晃晃的柏油马路,如隔恍世。任凭思绪飞翔,穿越千年时空,想象当初司马的“悔”意,感觉就是不一样。
谢公道:唐诗之路仅存的一句古诗
我们行走在唐诗之路上,无疑我们是在吟诵着千年古诗,而谢公道,便是谢公遗留在新昌山水间的一句经年不朽的诗行,尽管这句古诗,已经泛黄和残破。
无论是行走唐诗之路,还是说谢公道,恐怕是不能避开谢公谢灵运的。谢灵运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为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有专家评定:谢灵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并且是李白一生的偶像,李白多次入浙探寻谢公旧迹,行走谢公古道,确实是个明证。谢灵运开辟了七百里剡(指剡溪)中道,后引得唐代众诗人追慕谢公风采,流连剡中山水,“唐诗之路”应运而生,更是无可非议。
但有一点,我们一定感兴趣谢灵运酷爱登山,尤其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为此,它发明了“谢公屐”,即,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谢灵运仕途落寂,却穿着著名的“谢公屐”寄情山水,写下无数美诗佳句,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殿堂上的地位,以至熠熠生辉,万众景仰。因为谢灵运,有了“唐诗之路”(也称“谢公古道”),来了李白、孟浩然、王维、杜甫、白居易……并留有了踪迹和万古传唱的诗作。我想,这就是我们钟情的“唐诗之路”的魅力!
到了新昌不上天姥山,将是一个缺憾。在一个岔路口,岔路口立着一块石碑,上写着“古驿道碑”。这里其实是谢公道的中间部分。岔路为上山路径,沿着山脚一直往前就是通过冷水坑穿越天姥山直达天台的古道了。
岔路口的南侧有一座路廊,其实就是建在路上的房子,山墙两头可以通过。这种房子便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供那些出门在外,饥餐露宿的人歇息的地方,甚至人一时走不到目的地,还可以住在路廊里。我们从山上下来便通过路廊前行了一段。这时的古道由于被路边过厚的青草覆盖,显得很是狭窄,似乎只有一米的宽度。静静地躺在山脚下向前延伸的古道上,正好有一老农肩扛农具经过,此时的阳光正是落日时分,光线明媚而柔和,洒在老农的身上,温情脉脉。我即刻找准位置不停地拍摄,知道老伯走到我的跟前。于是在我们的攀谈之下,结束了这天的行程。而到就在此处西侧不远的天姥寺遗址则是两天后的事了。
就在我们随后到的天姥寺遗址旁边,我们另外又发现了两块古碑,刻字已经十分模糊,但还是被看出来有着“大明”字样的碑文。于是,同行的新昌文物管理所的馆长说,这是大明的碑,刚才看过的诗碑应该和它是一个年代,因为这些碑原来都在一起。后来这两块已经分辨不清字迹的石碑和李白的诗碑一起和古驿道碑立在了一起。
令人遗憾的是,天姥寺早已不复存在。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这些了。当地一村民指着旁边的一座不大的厂子告诉我,这个工厂就是原来的天姥寺遗址,在没有建厂之前寺里还有配殿什么的,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太可惜了!可见,当地高速发展的经济却给自己的文化遗存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
在新昌盘桓到第六天的时候,我们从县城再次出发,沿104国道南下。在桃沅乡刘门坞附近的惆怅溪上,我们终于下车看到了惆怅溪上的迎仙桥。
迎仙桥系国内首次发现的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该桥的桥名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此桥位于宋诗人谢灵运开辟的“谢公道”通向天姥山的门户处,经历了数百年商贾军旅的穿行,至今安然无恙,足见其结构的科学性。
一座桥不仅与千年古道相关联,还与美好的传说有关,实在是奇妙无比,更何况自身的桥梁科学价值。我们在桥上望着溪水,陪同的朋友说,从这里就可以到达有着美丽传说的那个村庄:刘门村。而这条山间的古道小径也正是刘阮遇仙的所在。
在刘门村我们遇到一扛着锄头正要下地干活的93岁老翁,还每日劳作,我们就坐在小庙后面的刘阮碑旁边聊了起来。谈起传说来,老翁能说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转身指着自己刚才来时山林间的蜿蜒石径说,那就是刘阮采药经常走的古道,现在就叫采药径,其实就是谢公道的一段。老爷子还说,从这里下去一直走过去,便是迎仙桥。在这里吃中饭时,我们吃到了一种叫神仙豆腐的菜品,这是当地村民用黄芪中药制作的“豆腐”,能清热解暑。由此,我们就不难想出为什么那个老翁九十多了,还能劳作的缘由了。
唐诗之路是优雅的,谢公古道是浪漫的。就在离开新昌的时候,我们还应邀来到新昌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家做客,不仅遍尝地方名吃,还与当地的文人墨客有了一次难忘的聚会和交流。我从他们身上感受,浪漫优雅。多情而厚朴依然是这个小城名人的特质,不知道是否应该说,他们与天姥山,与谢公道,有着天然的缘分。
唐诗之路的山水经纬
“浙东唐诗之路”的范围,在钱塘江以南、浦阳江以东,包括苍山山脉以北至东海这一地区,总面积约2万余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比起历史上勾践越国最稳定时的疆土要小一些,比唐代肃宗乾元元年(758)“浙江东道”的建置所辖范围,也少了几个州,而与今天的“浙东”地域相合。
浙东的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这三座山脉水系汇注成的剡溪、灵江和位于宁波、绍兴平原上的浙东运河,勾勒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干线和支线。干线全长247公里,北起浙江钱塘江进入浙东运河,到曹娥江折向南入剡溪,然后翻过天台山至始丰溪;从新昌向东行经奉化溪口到宁波、余姚的路线称支线,支线长136公里。支线西起新昌进入四明山和天台山水系汇注成的甬江到宁波,与浙东运河合江而出海:位于浙东运河上的余姚接上虞一段水路也称支线。
华顶峰北面的溪水,是剡溪最大支流的源头,向北流数里,有石桥(又名石梁飞瀑)。过石桥向南4公里,有慈圣村。慈圣村往南,河床平缓,千山水注,始成剡溪。孟浩然从襄阳老家舟行经越州至此,有诗云“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从慈圣向北顺剡溪行18公里,就到了著名的沃洲。
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吸收,就像输血与受血那样,有一个血型选择的过程。白居易说的“十八高僧”,是推动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并推动佛教发展的带动人,而戴逵、许玄度、郗超、孙绰、谢万石、王羲之等十八名士,则都是耸壑智士、名驰千年的历史人物。唐代诗人追慕晋贤而纷纷来到这里,《唐才子传》所载八大诗僧,均曾亲履于此,吟咏不绝,在《全唐诗》中,“沃洲”、“天姥”一词出现的频率竟比“泰山”一词还要多!
沃洲向北2.5公里有支遁岭,《世说新语》、《高僧传》记述的东晋高僧支遁向竺道潜买山的典故就产生在这里。刘长卿的“鸟道通闽岭,山光落剡溪”诗句中的“鸟道”在会墅岭,会墅岭也是唐诗之路的干线,这便是谢灵运开辟的“谢公古道”。从天台山国清寺向北行38公里,途经赤城山、关岭、越万马渡再2公里到天姥山南端,再依天姥山麓西向北行6.5公里到会墅岭。会墅岭左有圳塍,是剡溪源头之一,下接惆怅溪。有斑竹村、司马承祯桥,是数百位唐代诗人从早路游览台州、越州的必经之道。惆怅溪过司马承祯桥向北10公里与兰沿村前的剡溪汇合后,北流11公里到今新昌县城。新昌县在古剡县东南,有江南第一石窟大佛、谢灵运故宅、刘长卿碧涧别墅。剡溪中穿新昌县城镇北流5公里处有南岩,南岩是山海遗迹,中多螺壳洞穴,为卷转虫式海侵堆积而成。它是《列子·汤问》、《庄子·外物》两个寓言的背景,尤其是任公子“蹲平会稽,投竿东海”钓鳌的寓言,因具有怀抱壮志、锲而不舍的内涵,成了唐代诗人十分向往的地方。李白寻访南岩后,常以任公子自比,他的诗集中有“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这样带“钓”诗句的,有50余篇。
斑竹村:谢公道上的一颗明珠
在地方朋友和有关部门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先是考察了新昌的其他几个地方。到了第四天,我一个人开始了对谢公古道的探寻。还好,谢公古道还是留下了它的最精华的部分。斑竹村,天姥山拔云尖下的一个古村。谢公古道就像一条古老的纪事绳索,牢牢地给我们打捞起来历史中的重要章节。
去斑竹村一般从村口下车,经过司马悔桥,踏着谢公道进村。我们就这样离开了104国道,下到了一条溪流边。一起的老张说,这就是惆怅溪。只见几株参天大树之下,有一座石拱桥,高10米,桥横侧刻有“落马桥”字样。这就是司马悔桥了,桥头还有一座后来新建的小庙,是纪念司马承桢的。司马悔桥又称落马桥,相传唐代道士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斑竹村落马桥,见这里高山流水,林木葱郁,触景生情,陡生悔意,何必出山自寻烦恼,还不如回去仍过我那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从此开始,这座“文官到此需下轿,武官到此需下马”的落马桥,同时也成了有名的司马悔桥。桥上古藤缠绕,是不是就如当年司马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一般?过了桥,我们就踏上了一条平滑光整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谁又会料到我们这就踏上了大旅行家徐霞客,还有清袁枚、民国郁达夫曾涉足过的历史之路——谢公古驿道。这段古驿道中保存最完好的石路一直往前延伸,贯穿村子而过,路边的许多村民住房仍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人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古时听到了马蹄踩着鹅卵石以及路边店家小铺的叫卖声。我们一行人无不感叹时光竟然将古时与现代这么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了。
拥有司马悔桥、古驿道和惆怅溪等景点的斑竹村坐落在天姥山下,是当年谢灵运投宿的地方,是道家的第60福地。司马悔桥是村民进村的唯一通道,解放后,村民为了方便进村,就用混凝土把这座桥的表面给填平,变成了公路。后来县里专门拨款2.5万元恢复了桥的原貌,为了方便村民进村,又另外投资25万元修建了一座桥。
进村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条长达1.5公里的古驿道。说起古驿道,村人无不知晓。古驿道上铺着鹅卵石,经过几百年的磨砺,泛着青光,牢牢地镶嵌在大道上。县里陪我们的张岳明是新昌县的老县长,老家就是斑竹村的。他的弟弟还是斑竹村的村长。村长张岳龙告诉我们,这条古驿道是在2D05年修补完成的,为了保护好这些古迹,发展村级旅游经济,他们想方设法到各部门各单位筹钱。“希望我们村也能搞好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盛仁灿充满憧憬地说。据了解,作为“唐诗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景点,新昌县有关部门想把斑竹村一些景点串联起来,作为天姥山旅游开发的内容之一。
我们慢慢走上斑竹村古驿道,那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道,长长地穿村而过。驿道两旁的黄泥瓦房,多为寻常百姓家,屋檐高挑、墙体斑驳的就是唯一留存的章家宗氏祠堂,却破旧陈烂,唯有尚存的门堂牛腿雕刻精美,昔日的富足与繁华可见一斑。不过听村人们说,祠堂前的台阶有六级,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走近一处破败的黄土堆砌的院落,此院据说曾是徐霞客在此住过的地方,这个院子里曾有驿站、监狱等。朝西的一间土屋敞开着门扉,门上的对联还在,只是退去了鲜艳的红色。很小的窗口晾晒着一双农村常见的沾满泥土的破旧的解放鞋。我没有走进屋子,不想惊动在这里和这么久远的历史相伴的村民。站在这个院子,我想象着当年徐霞客住店的情景,恍惚中感觉到了时间的瞬息万变和如风火轮般的急速飞逝。从院子里出来,重新踏着古道前行,村子里没有下地的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自家门口,面临古道,悠闲地聊天说笑,和我们不时地打着招呼,显示出特有的厚道和质朴。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不时还会有拿着、扛 着、背着江南特有的不同的农具和家什的人从我的身后走过。
蓝天下,南来的飞燕穿梭于屋檐,筑窝繁衍;立停在电线上的飞燕,翘首张望,招呼同伴前来。此时此景,不由让我想起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村里的主要街道就是这条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驿道了。原来这里还是村镇政府所在地,过去更是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驿站、商埠。只是现在的村况让人感到很遗憾:大部分的老房屋已经破败坍塌,崭新的砖瓦房和楼房破坏了古村的原貌,实在可惜。
村子就在天姥山的脚下,大片的森林就在村边。眼里一个“绿”字,身边一个“静”字,将我们引领上了“唐诗之路”的精华段——斑竹村古道。站在古道上四望,一边是幽幽古道,一边是明晃晃的柏油马路,如隔恍世。任凭思绪飞翔,穿越千年时空,想象当初司马的“悔”意,感觉就是不一样。
谢公道:唐诗之路仅存的一句古诗
我们行走在唐诗之路上,无疑我们是在吟诵着千年古诗,而谢公道,便是谢公遗留在新昌山水间的一句经年不朽的诗行,尽管这句古诗,已经泛黄和残破。
无论是行走唐诗之路,还是说谢公道,恐怕是不能避开谢公谢灵运的。谢灵运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为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有专家评定:谢灵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并且是李白一生的偶像,李白多次入浙探寻谢公旧迹,行走谢公古道,确实是个明证。谢灵运开辟了七百里剡(指剡溪)中道,后引得唐代众诗人追慕谢公风采,流连剡中山水,“唐诗之路”应运而生,更是无可非议。
但有一点,我们一定感兴趣谢灵运酷爱登山,尤其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为此,它发明了“谢公屐”,即,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谢灵运仕途落寂,却穿着著名的“谢公屐”寄情山水,写下无数美诗佳句,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殿堂上的地位,以至熠熠生辉,万众景仰。因为谢灵运,有了“唐诗之路”(也称“谢公古道”),来了李白、孟浩然、王维、杜甫、白居易……并留有了踪迹和万古传唱的诗作。我想,这就是我们钟情的“唐诗之路”的魅力!
到了新昌不上天姥山,将是一个缺憾。在一个岔路口,岔路口立着一块石碑,上写着“古驿道碑”。这里其实是谢公道的中间部分。岔路为上山路径,沿着山脚一直往前就是通过冷水坑穿越天姥山直达天台的古道了。
岔路口的南侧有一座路廊,其实就是建在路上的房子,山墙两头可以通过。这种房子便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供那些出门在外,饥餐露宿的人歇息的地方,甚至人一时走不到目的地,还可以住在路廊里。我们从山上下来便通过路廊前行了一段。这时的古道由于被路边过厚的青草覆盖,显得很是狭窄,似乎只有一米的宽度。静静地躺在山脚下向前延伸的古道上,正好有一老农肩扛农具经过,此时的阳光正是落日时分,光线明媚而柔和,洒在老农的身上,温情脉脉。我即刻找准位置不停地拍摄,知道老伯走到我的跟前。于是在我们的攀谈之下,结束了这天的行程。而到就在此处西侧不远的天姥寺遗址则是两天后的事了。
就在我们随后到的天姥寺遗址旁边,我们另外又发现了两块古碑,刻字已经十分模糊,但还是被看出来有着“大明”字样的碑文。于是,同行的新昌文物管理所的馆长说,这是大明的碑,刚才看过的诗碑应该和它是一个年代,因为这些碑原来都在一起。后来这两块已经分辨不清字迹的石碑和李白的诗碑一起和古驿道碑立在了一起。
令人遗憾的是,天姥寺早已不复存在。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这些了。当地一村民指着旁边的一座不大的厂子告诉我,这个工厂就是原来的天姥寺遗址,在没有建厂之前寺里还有配殿什么的,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太可惜了!可见,当地高速发展的经济却给自己的文化遗存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
在新昌盘桓到第六天的时候,我们从县城再次出发,沿104国道南下。在桃沅乡刘门坞附近的惆怅溪上,我们终于下车看到了惆怅溪上的迎仙桥。
迎仙桥系国内首次发现的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该桥的桥名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此桥位于宋诗人谢灵运开辟的“谢公道”通向天姥山的门户处,经历了数百年商贾军旅的穿行,至今安然无恙,足见其结构的科学性。
一座桥不仅与千年古道相关联,还与美好的传说有关,实在是奇妙无比,更何况自身的桥梁科学价值。我们在桥上望着溪水,陪同的朋友说,从这里就可以到达有着美丽传说的那个村庄:刘门村。而这条山间的古道小径也正是刘阮遇仙的所在。
在刘门村我们遇到一扛着锄头正要下地干活的93岁老翁,还每日劳作,我们就坐在小庙后面的刘阮碑旁边聊了起来。谈起传说来,老翁能说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转身指着自己刚才来时山林间的蜿蜒石径说,那就是刘阮采药经常走的古道,现在就叫采药径,其实就是谢公道的一段。老爷子还说,从这里下去一直走过去,便是迎仙桥。在这里吃中饭时,我们吃到了一种叫神仙豆腐的菜品,这是当地村民用黄芪中药制作的“豆腐”,能清热解暑。由此,我们就不难想出为什么那个老翁九十多了,还能劳作的缘由了。
唐诗之路是优雅的,谢公古道是浪漫的。就在离开新昌的时候,我们还应邀来到新昌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家做客,不仅遍尝地方名吃,还与当地的文人墨客有了一次难忘的聚会和交流。我从他们身上感受,浪漫优雅。多情而厚朴依然是这个小城名人的特质,不知道是否应该说,他们与天姥山,与谢公道,有着天然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