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学生生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起点,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所包含的各种价值观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本文从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学生研究性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 研究性学习 问题意识
  一、关注生活,提出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就是需要确定一个富有研究意义的题目,但要确定题目还必须从发现和提出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立足于课本,充分关注自己生活,联系报刊上、生活中涉及到的热点、亮点、焦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提出富有意义的问题。
  1.文本生疑。认真学习教材学习内容,深入思考课本所涉及到的内容,立足课本的范畴,让学生寻找到自己的疑问点,进而提出一定有参考价值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当代国际社会》的内容,指导他们从课程内容中发现“国际上承认的主权国家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等问题。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是学生产生疑问的基点,否则就是凭空设想,缺少依据。有时即便是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和引文注释也可以成为研究学习的对象。
  2.生活掘疑。生活是学生最为熟知的对象,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而总结归纳出与政治教学相关联的政治问题,尝试着给出力所能及范围内的问题。比如从蔬菜价格一涨再涨归纳出市场该如何调控的问题,比如从身边屡禁不止的闯红灯压黄线总结出公民道德素质的问题,比如从日本海啸中国进行援助归纳出国际主义的问题等等。身边的即是真实的,真实的便是有效的。
  3.生成引疑。在课堂教学乃至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对某些问题产生困惑,为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抓住稍纵即逝的疑问点,将其延伸为研究的问题,进而深化研究。比如在《多彩的消费》一课中,有学生对于“我有钱,我想如何消费就如何消费”持肯定的态度,甚至还进一步提出,“我消费我快乐,我消费拉动内需”。对此,教师可以针对这种观点,确定出“追寻绿色——什么是真正的理智消费”的研究题目,引导学生从消费的本质、消费的追求、社会责任人和消费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来解疑,更重要的是借疑问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仔细甄别,分析问题
  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研究的价值,除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亲自筛选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问题研究。
  1.明确方向。方向的确定对于学生确定最终的研究课题和开展研究有着很强的导向。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上的重点或难点会成为研究的问题;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则往往需要教师相机引导,细致选择。在明确方向的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先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或生动的故事,给学生一种情感的倾向,进而让他们进行归纳,确定研究的重点。
  2.多维研究。问题确立后,教师的职责就变成了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将问题意识的重点转向于对问题的分析中。这其中,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具体说,一是要求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搜集和整理。充分注意研究的资料积累,尽可能广泛地阅读,从海量的资料中梳理出问题的答案。比如《走进国际社会》一课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问题的探讨,教师可以提供上一年度全球各国的经济数据,并且要求学生上网搜集经济学家的分析,还可以到书店、图书馆翻阅最新的经济报告;二是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包括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历史比对法、数据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法,以使学生获得一个多维的研究成果。
  3.关注细节。为了促进研究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关注问题研究的一些细节,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提供帮助。比如课题名称的确立,教师需要逐一过关;比如对于图书馆的索引法、网络资源的搜索法,教师都需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比如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教师也需要适当引导。这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好证明。
  三、注重应用,解决问题
  促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后带来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足时间,让学生宣读自己的研究报告;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橱窗、电台、网站,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富有创见的稿件在媒体投稿;还可以设置班级或个人的博客,让全班学生进行点评等等。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成果,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更加强烈。
   (江苏南通市紫琅中学;22600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