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教材内容出发,充分理解、钻研教材并进行再创造,“预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及时把握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做到求真、求活、求乐。
一、求真——让生命与生命真实互动,用真实情境引导孩子进入数学世界
求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所选择的示例要真实,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二是“预设”的教學情境不能过度包装,要符合现实生活规律。
有教师为追求新、奇、特,冷落教材示例,选择教材以外的示例,造成情境创设的误区:有的为增加趣味,结果偏离教学目标;有的为创设情境欺骗学生,散布虚假的消息以增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为一时的效果欺骗学生,引起其后长期的反感情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会得不偿失;有的教学情境脱离现实,生搬硬套,不符合年龄特征,缺少科学性等。
生活中或电视节目中常有亲子游戏,父母与子女一起参加比赛,如在规定时间内两人背对背搬运篮球。教师将它转换为小组合作进行比赛的情境,某两个同学合作搬运2个,另两个同学合作搬运3个,整个小组一共搬运几个?比赛中各种情境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师适当掌控活动过程,既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求活——使课堂充满“动”感、充满“活”味
《课程标准》的修订,目的是要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模式,释放生性活泼、想象满怀、好奇爱动的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按照目标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采用“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活动,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自主探索,可以动手操作,可以合作交流,也可以情境再现。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同学小组合作搬运篮球的情境再现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组织者和裁判的角色。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天性是“爱动”“贪玩”。教师要合理利用“爱动”“贪玩”这一天性,让学生有目的地“玩”,而且“玩”得有意义。如学“元、角、分”及了解它们的关系时,课前要求学生随父母进超市时注意观察不同物品的大小、轻重及价格来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用情境再现的方式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来教学“元、角、分”。教师在“玩”中加入学习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而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同的教学过程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的再加工、再创造。教师要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特性的示例,用“活”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动”的积极因素,在“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
三、求乐——在参与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善学;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乐学;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快乐。
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情境再现等课堂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主旨。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一回“小老师”,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为工具进行探索,每一次精彩的发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找到了自信,在自信中快乐地学到了知识,这种快乐的情绪就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
例如教学“找规律”时,可以采用教材上的示例,以装饰联欢会所用不同颜色气球来探究,也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每到节假日,学校围墙上插彩旗装扮,彩旗颜色有红、绿、黄三种,学校围墙共要插彩旗300面,按红旗3面、绿旗2面、黄旗1面的规律来插,可以探索出变化规律,计算指定位置彩旗的颜色,还可以计算三种彩旗各需要多少面。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验证,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学以致用的理念,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理论上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使课教得艺术、生动,学生才学得愉快、主动,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一、求真——让生命与生命真实互动,用真实情境引导孩子进入数学世界
求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所选择的示例要真实,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二是“预设”的教學情境不能过度包装,要符合现实生活规律。
有教师为追求新、奇、特,冷落教材示例,选择教材以外的示例,造成情境创设的误区:有的为增加趣味,结果偏离教学目标;有的为创设情境欺骗学生,散布虚假的消息以增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为一时的效果欺骗学生,引起其后长期的反感情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会得不偿失;有的教学情境脱离现实,生搬硬套,不符合年龄特征,缺少科学性等。
生活中或电视节目中常有亲子游戏,父母与子女一起参加比赛,如在规定时间内两人背对背搬运篮球。教师将它转换为小组合作进行比赛的情境,某两个同学合作搬运2个,另两个同学合作搬运3个,整个小组一共搬运几个?比赛中各种情境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师适当掌控活动过程,既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求活——使课堂充满“动”感、充满“活”味
《课程标准》的修订,目的是要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模式,释放生性活泼、想象满怀、好奇爱动的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按照目标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采用“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活动,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自主探索,可以动手操作,可以合作交流,也可以情境再现。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同学小组合作搬运篮球的情境再现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组织者和裁判的角色。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天性是“爱动”“贪玩”。教师要合理利用“爱动”“贪玩”这一天性,让学生有目的地“玩”,而且“玩”得有意义。如学“元、角、分”及了解它们的关系时,课前要求学生随父母进超市时注意观察不同物品的大小、轻重及价格来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用情境再现的方式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来教学“元、角、分”。教师在“玩”中加入学习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而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同的教学过程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的再加工、再创造。教师要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特性的示例,用“活”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动”的积极因素,在“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
三、求乐——在参与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善学;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乐学;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快乐。
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情境再现等课堂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主旨。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一回“小老师”,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为工具进行探索,每一次精彩的发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找到了自信,在自信中快乐地学到了知识,这种快乐的情绪就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
例如教学“找规律”时,可以采用教材上的示例,以装饰联欢会所用不同颜色气球来探究,也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每到节假日,学校围墙上插彩旗装扮,彩旗颜色有红、绿、黄三种,学校围墙共要插彩旗300面,按红旗3面、绿旗2面、黄旗1面的规律来插,可以探索出变化规律,计算指定位置彩旗的颜色,还可以计算三种彩旗各需要多少面。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验证,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学以致用的理念,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理论上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使课教得艺术、生动,学生才学得愉快、主动,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