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英语教学;技巧;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43—01
1.激将法。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好奇心强,对未知领域的新鲜事乐于问津。我以此为契机来激励学生,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记得给七年级新生上第一节课时,我用英语介绍自己的简历后,接着就问他们是否听懂了。这一问,使全班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学生带着羡慕的眼神注视着我,期待着我开口。于是我抓住时机就说:“刚才我用英语向大家介绍了我的简历,可能有的同学听懂了,有的却不知我说的是什么。”接着我又说:“英语是一门语言,在世界上被广泛运用,如现在全世界的报刊、论文杂志有一半以上是用英文出版的,全世界的电台有五分之三是用英语广播的,到国外旅游大多用英语交谈。有人这样说过:‘多学习一门外语就如多长一张嘴,多长一双眼。’”此时的学生急不可耐,我的话头一转:“好!我们开始学英语吧。”激动起来的学生,模仿着我,可着嗓子喊。
2.设疑法。经常出其不意地布下疑阵,提出问题,以使记忆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把课堂变成一种学生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场所。如在讲情态动词时,我问学生:“What are the first questions you want to ask when you meet a foreign friend?”学生奋勇抢答:“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name?”“What’s your job?”“Where do you work?”我笑着对他们说,如此地提出问题对外国朋友是不够礼貌的。于是,同学之间你看看他,他看看你,又转向了我。我接上他们的目光就说:“英语中有一种动词能帮助我们,使我们的语言既礼貌又完美。这种特别的动词叫情态动词。”然后我就介绍了“Shall I…?”“Will you please…?”“Can I…?”等句型,并组织学生反复操练,在练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句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3.比赛法。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演讲比赛,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定,也可以由教师安排,时间为二三分钟。演讲人由教师随时指定或学生自荐。演讲后,教师和学生就演讲的内容、口语表达流利程度、语音语调等方面共同评定打分,并给优胜者进行奖励。除演讲外,两两对话、角色扮演等形式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4.听写法。听写既练听力,又练笔头。我经常将课文内容、日常会话编写成听写材料,让学生听写。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学生的听写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5.阅读法。加强阅读练习,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对写作有大的裨益。在每一单元里,我找一些与课文有联系、难度与课文相近、趣味性较强的材料,供学生阅读。
6.演示法。我始终坚持借助于情景的渲染和形象的描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了情景演示逼真,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准备各种必需的实物教具,编写或改写情景对话材料;不能用实物的,就用图片;没有图片的,就用身体语言。如农村大多数学生初学英语时对hamburger,salad,hot dog等理解得不够具体形象,我就用本地的真实的食物作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英语的动词时态是学生很难搞清楚的复杂概念。起初教学时,我千说万讲,绞尽脑汁,用尽了一切办法,学生总是不够清楚。后来在演示教学的启发下,我就用“关门”这个动作,边演示边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我一边去关门,一边说:“When class begins,we usually shut the door.I am going to shut the door.I am shutting the door.I have shut the door.Just now I shut the door.I told you that I had shut the door.I said I would go to shut the door.When I was shutting the door,you smiled.”演示后,又叫了一位学生模仿老师,慢慢地演示动作,教师与学生一起用语言表述。这样反复演练,把动作和语言融为一体,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时态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总之,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43—01
1.激将法。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好奇心强,对未知领域的新鲜事乐于问津。我以此为契机来激励学生,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记得给七年级新生上第一节课时,我用英语介绍自己的简历后,接着就问他们是否听懂了。这一问,使全班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学生带着羡慕的眼神注视着我,期待着我开口。于是我抓住时机就说:“刚才我用英语向大家介绍了我的简历,可能有的同学听懂了,有的却不知我说的是什么。”接着我又说:“英语是一门语言,在世界上被广泛运用,如现在全世界的报刊、论文杂志有一半以上是用英文出版的,全世界的电台有五分之三是用英语广播的,到国外旅游大多用英语交谈。有人这样说过:‘多学习一门外语就如多长一张嘴,多长一双眼。’”此时的学生急不可耐,我的话头一转:“好!我们开始学英语吧。”激动起来的学生,模仿着我,可着嗓子喊。
2.设疑法。经常出其不意地布下疑阵,提出问题,以使记忆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把课堂变成一种学生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场所。如在讲情态动词时,我问学生:“What are the first questions you want to ask when you meet a foreign friend?”学生奋勇抢答:“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name?”“What’s your job?”“Where do you work?”我笑着对他们说,如此地提出问题对外国朋友是不够礼貌的。于是,同学之间你看看他,他看看你,又转向了我。我接上他们的目光就说:“英语中有一种动词能帮助我们,使我们的语言既礼貌又完美。这种特别的动词叫情态动词。”然后我就介绍了“Shall I…?”“Will you please…?”“Can I…?”等句型,并组织学生反复操练,在练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句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3.比赛法。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演讲比赛,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定,也可以由教师安排,时间为二三分钟。演讲人由教师随时指定或学生自荐。演讲后,教师和学生就演讲的内容、口语表达流利程度、语音语调等方面共同评定打分,并给优胜者进行奖励。除演讲外,两两对话、角色扮演等形式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4.听写法。听写既练听力,又练笔头。我经常将课文内容、日常会话编写成听写材料,让学生听写。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学生的听写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5.阅读法。加强阅读练习,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对写作有大的裨益。在每一单元里,我找一些与课文有联系、难度与课文相近、趣味性较强的材料,供学生阅读。
6.演示法。我始终坚持借助于情景的渲染和形象的描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了情景演示逼真,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准备各种必需的实物教具,编写或改写情景对话材料;不能用实物的,就用图片;没有图片的,就用身体语言。如农村大多数学生初学英语时对hamburger,salad,hot dog等理解得不够具体形象,我就用本地的真实的食物作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英语的动词时态是学生很难搞清楚的复杂概念。起初教学时,我千说万讲,绞尽脑汁,用尽了一切办法,学生总是不够清楚。后来在演示教学的启发下,我就用“关门”这个动作,边演示边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我一边去关门,一边说:“When class begins,we usually shut the door.I am going to shut the door.I am shutting the door.I have shut the door.Just now I shut the door.I told you that I had shut the door.I said I would go to shut the door.When I was shutting the door,you smiled.”演示后,又叫了一位学生模仿老师,慢慢地演示动作,教师与学生一起用语言表述。这样反复演练,把动作和语言融为一体,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时态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总之,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