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3月~2019年12月CT平扫上表现为P-SAH的确诊病例13例,包括非脑出血性疾病的
【机 构】
:
惠东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惠东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深圳大学总医院放射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3月~2019年12月CT平扫上表现为P-SAH的确诊病例13例,包括非脑出血性疾病的脑死亡者(器官供体)5例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8例.所有病例均行CT扫描.描述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的CT表现;在平扫CT图像上对脑白质和脑沟裂血管区定点、对称地勾画兴趣区(ROI),保持各ROI大小一致(脑白质ROI为100 mm2,脑沟裂血管区ROI为10 mm2),并分别测量CT值.比较脑死亡者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的测量值及CT表现,并观察非外伤性重症病例的临床预后.结果 所有病例均出现P-SAH,CT平扫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肿胀,密度减低,脑灰白质分界模糊,脑室受压变窄,基底池及脑沟裂内见管线状高密度影,对称分布.5例脑死亡者脑白质水肿区CT值范围21.9~29.8 HU,平均(26.25±2.28)HU;脑沟裂血管区CT值范围35.1~45.0 HU,平均(41.45±2.42)HU.8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脑白质水肿区CT值范围21.9~29.8 HU,平均(26.02±2.20)HU;脑沟裂血管区CT值范围35.1~56.9 HU,平均(45.07±4.47)HU.全部病例脑沟裂血管区与脑白质CT值的差值为(17.54±3.05)HU.8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均于2周内死亡.结论 重度弥漫性脑水肿时,颅脑CT平扫上可见典型的P-SAH;P-SAH的出现常提示预后不良.
其他文献
近视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眼部疾病,其发病受到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近年我国近视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近视发病人群呈明显低龄化趋势,儿童青少年群体成为最主要的近视易感人群。因此,预防近视发生和控制近视发展成为教育、卫生部门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近视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利制订和实施防控近视的具体方案,从而科学地降低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病风险。
目的建立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法、R-Tree两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影像组学模型,探讨各模型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膀胱癌132例,其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5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8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检查,包括T2WI及DWI序列。两位影像科医生应用ITK-SNAP软件在T2WI和ADC图上手动勾画病灶的三维兴趣区(VOI)。应用AK软件对获得的VOI进行特征提取、降维、筛选,并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三组预测模型(ADC、T2WI、T2WI+ADC)。采用受试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发现胃肿物1周。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腹隐痛,进食后无不适,无夜间痛,无消瘦、乏力,无恶心、呕吐,无畏寒,无皮肤、巩膜黄染。外院上腹部MRI提示:胃间质瘤可能大。甲胎蛋白:1389.96 ng/ml。体格检查:肝区叩痛(-),肝脾肋下未及。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恶变引发的高度恶性非上皮源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无典型临床症状,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组织学较复杂,尤其是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发生部位较少见,且早期不易被发现,误诊率高。而遗传因素是导致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针对相关基因的研究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临床早期诊断是提高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传统放化疗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基因靶向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方式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近年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目前UC的治疗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对部分UC无明显疗效.UC患者的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与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