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提问开始的,作为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提问,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以及对知识的探究热情,进而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提问,还要巧问,巧妙的课堂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出力不讨好。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呢?现结合我多年来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提问要结合学生实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无从下手,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就会启而不发,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阻滞教学进程,还破坏课堂教学氛围,不利于后续教学;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比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学生不假思索便报出答案,不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提问,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数学思维成功的乐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提问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二、提问要有的放矢
作为逻辑严密,思维见长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问要问到点子上,课堂提问目的要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应该深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拟定课堂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指向明确的提问,从内容到形式,从时间到人选,从发问到追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忌课堂提问“无病呻吟”,无故发问,为提问而提问,随心所欲地想到什么问什么,这些只追求表面师生互动情形的提问,会使学生难以把握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没有针对性,倒不如说教师本人也没有搞清楚自己要问什么。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提问等等,都需要教师精心策划,认真思考,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提问,针对课堂应变提问,都应做到有的放矢,绝不可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三、提问要少而精
我们反对“满堂灌”,也不提倡“满堂问”。课堂提问应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课堂提问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问题越多并不等于教学效果越好。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要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否让学生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在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也问,这让学生感觉太罗嗦,给人华而不实的印象。教师要做到课堂提问少而精,要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和本质,找准设问点,在关键和该设疑之处设计问题,并且能用一个问题的就坚决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题的就不要绕弯子,言简意赅,坚决克服一堂皆问的低效提问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提问要使用有效评价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和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师只问而不注重答问的效果,再好的提问也可能夭折,作为一线工作的数学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回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回答错了,我们也要耐心倾听。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跟老师的想法完全一样哟!您的回答很有新意;比老师的想法还棒;思路不错,只是某些地方还有一点点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您的答案不是很完美,但看得出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勇气可佳,声音洪亮。除激励之外,对回答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离题或偏题的,教师还要及时引导,使学生能作出正确的回答。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果学生回答的不一样,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要往下说了。对回答的评价过激,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怕回答提问,怕答错的心理特点,乃至课堂上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从此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破罐子破摔,养成不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迥异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因为初中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慎用终结性评定和判断性结论,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以激励为主,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生没有思想负担,思维活跃,答问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问才能起到引导学生明确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巩固旧知、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同时有效评价学生的回答,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完美结合,我们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我们的课堂才会因提问而更加精彩。
以上是我个人数学课堂提问的一点体会,仅供同仁参考。希望我们共同学习,互相借鉴,以期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使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更加完美,真正实现西方学者德加默所言“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提问开始的,作为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提问,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以及对知识的探究热情,进而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提问,还要巧问,巧妙的课堂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出力不讨好。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呢?现结合我多年来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提问要结合学生实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无从下手,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就会启而不发,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阻滞教学进程,还破坏课堂教学氛围,不利于后续教学;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比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学生不假思索便报出答案,不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提问,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数学思维成功的乐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提问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二、提问要有的放矢
作为逻辑严密,思维见长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问要问到点子上,课堂提问目的要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应该深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拟定课堂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指向明确的提问,从内容到形式,从时间到人选,从发问到追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忌课堂提问“无病呻吟”,无故发问,为提问而提问,随心所欲地想到什么问什么,这些只追求表面师生互动情形的提问,会使学生难以把握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没有针对性,倒不如说教师本人也没有搞清楚自己要问什么。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提问等等,都需要教师精心策划,认真思考,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提问,针对课堂应变提问,都应做到有的放矢,绝不可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三、提问要少而精
我们反对“满堂灌”,也不提倡“满堂问”。课堂提问应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课堂提问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问题越多并不等于教学效果越好。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要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否让学生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在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也问,这让学生感觉太罗嗦,给人华而不实的印象。教师要做到课堂提问少而精,要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和本质,找准设问点,在关键和该设疑之处设计问题,并且能用一个问题的就坚决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题的就不要绕弯子,言简意赅,坚决克服一堂皆问的低效提问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提问要使用有效评价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和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师只问而不注重答问的效果,再好的提问也可能夭折,作为一线工作的数学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回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回答错了,我们也要耐心倾听。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跟老师的想法完全一样哟!您的回答很有新意;比老师的想法还棒;思路不错,只是某些地方还有一点点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您的答案不是很完美,但看得出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勇气可佳,声音洪亮。除激励之外,对回答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离题或偏题的,教师还要及时引导,使学生能作出正确的回答。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果学生回答的不一样,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要往下说了。对回答的评价过激,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怕回答提问,怕答错的心理特点,乃至课堂上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从此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破罐子破摔,养成不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迥异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因为初中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慎用终结性评定和判断性结论,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以激励为主,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生没有思想负担,思维活跃,答问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问才能起到引导学生明确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巩固旧知、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同时有效评价学生的回答,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完美结合,我们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我们的课堂才会因提问而更加精彩。
以上是我个人数学课堂提问的一点体会,仅供同仁参考。希望我们共同学习,互相借鉴,以期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使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更加完美,真正实现西方学者德加默所言“提问得好即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