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08年金融危机开始,多元化金融发展就一直成为主流思想。金融危机给美国造成的重大打击也使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下降,美元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力也在下降,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这段时间里面的经济增长迅速,占据强有力的地位。然而2012年以后,全球经济多元化的超势开始停滞甚至是出现了退潮。日本处于严重的通缩状态,日元不断的升值无疑是雪上加霜;欧溯一直以来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同时英国脱欧对于欧洲一体化来说是一种倒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思考与探索。
多元化流动性银行监管
我国经济背景
多元化退潮的全球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在2016年也既有成效又有困难。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正在进行中,但也面臨以下几个困难:第一,经济反弹动力不足,基本上是靠房地产拉动的,而实体制造业还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第二,金融资源配置失效。在银行贷款中,居民的中长期贷款成为了主力,但这些资金却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投入了房地产,隐藏着巨大政策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以及存贷利率直接决定了实体经济和资源的配置。2016年银行直接融资占比提升,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净利润增速和拨备覆盖率在下降。由于前期“四万亿”刺激导致企业数量急剧上升但是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大量不良贷款涌现。同时2016年全国推出的“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分“僵尸企业”出清,个别地区信用环境恶化,企业逃废债问题加重,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商业银行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利率市场化,存贷利差缩小
随着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进程加快推动,金融领域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是银行间的同业竞争,还要面临其他金融机构。银行一直以来倚靠的存贷款利差正在下降,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面越来越广,产品种类越加丰富,这些都不得不迫使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转型发展,通过经营模式的转型来寻求新的市场定位,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来建立自身的优势。
(2)资金流动性依然严峻
由于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货币政策稳健并注重防范资产泡沫等风险,加上央行存在汇率、金融风险和房价三重压力,央行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期限拉长。而且人民币贬值预期和压力不减,资本通过多种渠道外流,外汇占款持续流出。银行还是处于依靠央行来释放流动性,一旦央行稍微收紧净投放口径,则银行间资金流动性就会急剧下降。同时去年12月上旬利率债市场巨幅波动,而理财产品利率倒挂也凸显了年末的流动性紧张,为了年底的流动性管理也不得不发高利率理财来揽储。
(3)监管更加严格
目前央行已将表外理财纳入了MPA广义信贷考核,这将引导银行表外理财的规模和增速都放缓。同时管理层也发布了专门针对委外定制基金的监管新规定,对委外定制基金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这将使银行委外业务也一定程度减缓。而表外理财较高的利率可能会使投资者不再满足普通银行存款的低利率,寻求银行体系外的投资平台如互联网金融,这将导致银行资金的外流。
(4)人民币贬值,美联储加息
随着多元化退潮,美元持续走强。美联储加息使我国债券市场遭遇暴跌,多方利空因素引发了市场的极度恐慌,而银行需要用资金弥补债市巨亏,加剧了资金面紧张。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数月下降,而央行也通过逆回购操作来给市场释放流动性,缓解资金紧张压力。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必将不断加快,但由于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影响,对商业银行来说必将是严峻的挑战。
银行解决对策及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全球金融多元化退潮的大背景,美元走强导致资金外流形成资产荒,国内资金流动性压力增大,同时产能过剩风险进入高峰,大量表内相关贷款不良率在上升,这对银行化解不良贷款增加了巨大任务量。而且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传统银行运作模式可能已经无法满足投资者要求的快速便利智能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要想稳中有升就必须积极寻找应对措施,在业务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把控风险。
(1)借力互联网+,跨界合作
为紧跟互联网金融热潮,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业银行开启了自己的网络平台系统,同时也更加积极主动的与拥有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互联网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北京银行与腾讯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微信支付、集团现金管理、零售金融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签订了全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包括联名信用卡、金融支付等金融产品;招商银行启动第三方平台引流合作,目前已与滴滴出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多家互联网企业、运营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2)理财产品新发展
在监管的推动和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理财可能会向以下三方面转型:第一是去短期化。目前理财产品期限普遍小于6个月,并常采用期限错配的方式增加收益,但是这与实体融资长期化的需求不相匹配,不利于实体的发展。第二是回归资管。在目前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降,而理财资金的成本较高使得银行资产端收益难以覆盖成本。所以未来的理财产品可能会由“预期收益型产品+超额留存”转变成“净值型产品+固定管理费”模式,但是这种转型能否实现还要看监管层能否支持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的现状。第三是市场有序化。《指引》的出台会使小银行理财规模迅速下降,大小银行可能都将会更专注于资管投行。
(3)稳步走向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既是服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也是银行自身应对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的需要。“一带一路”政策和人民币加入SDR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银行业国际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机构网点的国际化,将业务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二是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方面向国际先进银行看齐,不断学习改进;三是服务对象的国际化,加强对企业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业务的服务力度,解决进出口企业资金难题,为企业对外开拓市场、兼并收购等提供金融服务。
多元化流动性银行监管
我国经济背景
多元化退潮的全球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在2016年也既有成效又有困难。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正在进行中,但也面臨以下几个困难:第一,经济反弹动力不足,基本上是靠房地产拉动的,而实体制造业还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第二,金融资源配置失效。在银行贷款中,居民的中长期贷款成为了主力,但这些资金却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投入了房地产,隐藏着巨大政策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以及存贷利率直接决定了实体经济和资源的配置。2016年银行直接融资占比提升,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净利润增速和拨备覆盖率在下降。由于前期“四万亿”刺激导致企业数量急剧上升但是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大量不良贷款涌现。同时2016年全国推出的“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分“僵尸企业”出清,个别地区信用环境恶化,企业逃废债问题加重,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商业银行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利率市场化,存贷利差缩小
随着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进程加快推动,金融领域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是银行间的同业竞争,还要面临其他金融机构。银行一直以来倚靠的存贷款利差正在下降,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面越来越广,产品种类越加丰富,这些都不得不迫使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转型发展,通过经营模式的转型来寻求新的市场定位,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来建立自身的优势。
(2)资金流动性依然严峻
由于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货币政策稳健并注重防范资产泡沫等风险,加上央行存在汇率、金融风险和房价三重压力,央行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期限拉长。而且人民币贬值预期和压力不减,资本通过多种渠道外流,外汇占款持续流出。银行还是处于依靠央行来释放流动性,一旦央行稍微收紧净投放口径,则银行间资金流动性就会急剧下降。同时去年12月上旬利率债市场巨幅波动,而理财产品利率倒挂也凸显了年末的流动性紧张,为了年底的流动性管理也不得不发高利率理财来揽储。
(3)监管更加严格
目前央行已将表外理财纳入了MPA广义信贷考核,这将引导银行表外理财的规模和增速都放缓。同时管理层也发布了专门针对委外定制基金的监管新规定,对委外定制基金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这将使银行委外业务也一定程度减缓。而表外理财较高的利率可能会使投资者不再满足普通银行存款的低利率,寻求银行体系外的投资平台如互联网金融,这将导致银行资金的外流。
(4)人民币贬值,美联储加息
随着多元化退潮,美元持续走强。美联储加息使我国债券市场遭遇暴跌,多方利空因素引发了市场的极度恐慌,而银行需要用资金弥补债市巨亏,加剧了资金面紧张。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数月下降,而央行也通过逆回购操作来给市场释放流动性,缓解资金紧张压力。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必将不断加快,但由于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影响,对商业银行来说必将是严峻的挑战。
银行解决对策及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全球金融多元化退潮的大背景,美元走强导致资金外流形成资产荒,国内资金流动性压力增大,同时产能过剩风险进入高峰,大量表内相关贷款不良率在上升,这对银行化解不良贷款增加了巨大任务量。而且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传统银行运作模式可能已经无法满足投资者要求的快速便利智能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要想稳中有升就必须积极寻找应对措施,在业务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把控风险。
(1)借力互联网+,跨界合作
为紧跟互联网金融热潮,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业银行开启了自己的网络平台系统,同时也更加积极主动的与拥有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互联网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北京银行与腾讯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微信支付、集团现金管理、零售金融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签订了全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包括联名信用卡、金融支付等金融产品;招商银行启动第三方平台引流合作,目前已与滴滴出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多家互联网企业、运营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2)理财产品新发展
在监管的推动和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理财可能会向以下三方面转型:第一是去短期化。目前理财产品期限普遍小于6个月,并常采用期限错配的方式增加收益,但是这与实体融资长期化的需求不相匹配,不利于实体的发展。第二是回归资管。在目前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降,而理财资金的成本较高使得银行资产端收益难以覆盖成本。所以未来的理财产品可能会由“预期收益型产品+超额留存”转变成“净值型产品+固定管理费”模式,但是这种转型能否实现还要看监管层能否支持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的现状。第三是市场有序化。《指引》的出台会使小银行理财规模迅速下降,大小银行可能都将会更专注于资管投行。
(3)稳步走向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既是服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也是银行自身应对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的需要。“一带一路”政策和人民币加入SDR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银行业国际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机构网点的国际化,将业务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二是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方面向国际先进银行看齐,不断学习改进;三是服务对象的国际化,加强对企业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业务的服务力度,解决进出口企业资金难题,为企业对外开拓市场、兼并收购等提供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