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13岁的男孩子,每天背着比他大一岁的另一个男孩子上下楼,穿行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他这一背,便是4个春秋,却从不说苦言累。这个孩子就是石嘴山市第四中学七年级学生荐永坤。荐永坤背的是同班同学郭文暄,一个因患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导致双腿残疾的孩子。
不幸的童年
郭文暄2002年出生在石嘴山市惠农区一个农村家庭,在5歲以前,他和其他小孩没有什么两样,活蹦乱跳,好动可爱。

6岁那年,郭文暄到石嘴山市第七小学上学。一至三年级还能走路,但到了四年级,郭文暄身体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上楼梯两腿无力,走路两腿也不大听使唤。家里人把他送到自治区一家医院做全面检查,诊断结果是孩子没什么大的毛病,只是由于缺钙引起两腿发软,建议给孩子补钙。但两年的补钙并未减轻孩子的症状,而且身体每况愈下,家里人万分焦急。2011年郭文暄的父亲郭金平带儿子到北京进一步做检查,最后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必须住院治疗。住院半个月就花了6万多元。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郭金平只能领着儿子回到家里,继续服用北京医院开的中药,每月费用高达5000多元。全家人又先后3次利用假期到北京医院进行辅助性治疗,3年多时间共花费医疗费30多万元。
在孩子得病以前,郭金平家的日子是幸福而甜蜜的。郭文暄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孩子,家里的耕地全部流转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郭金平在惠农区开了一家汽车美容店,每月收入可观。然而,自从郭文暄生病后,这个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便被打破了。郭金平为了给孩子治病,把自己的汽车美容店出让给别人,又借了亲戚、朋友们的钱给孩子治病。家里的钱花完了,该借的都借了,2015年下半年不得不终止郭文暄在北京医院的治疗方案。从医学角度讲,北京医院的治疗,可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医生建议郭文暄服用中药,因为西药含有一定的激素,可导致孩子发胖,并且会严重损坏身体其他器官。郭金平知道,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北京医院的治疗是必要的。然而因为无钱看病,一家人的希望之门被严严实实地堵上了。
不幸中的万幸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开启一扇窗……不幸中的郭文暄是万幸的。
2012年3月的一天,只有9岁的荐永坤在楼梯的转角碰到了刚刚转学来的郭文暄。初次见面,看到这个男孩艰难地向楼梯挪动,需要牢牢抓紧扶手才能踩稳,挪动每一小步都要极其用力,他很诧异,不由地停下了脚步,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强烈的冲动:我要帮他!转身他便上前背起了这个同学,走进了教室。

2014年3月,郭文暄体质越来越差,行走更为艰难,不得不休学一学期在家静养。2015年9月,郭文暄父亲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儿子送到了石嘴山市四中读初中,郭文暄与荐永坤恰好分到了一个班。在学校里,郭文暄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活动,性格更加孤僻,这都被善良的荐永坤看在眼里,他开始用自己稚嫩的双肩背这位残疾同学。校园里,无论刮风下雨,无论课堂内外,荐永坤都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内心的善意。下课了,同学们都如小鸟一般跑到校园里欢闹,而郭文暄却只能孤单地坐在教室里望着门外嬉闹的同学发呆,荐永坤就主动凑过来陪他说话。郭文暄要挪动着上厕所,荐永坤说:“我扶着你去。” 看到郭文暄开心地笑了,荐永坤也笑了。
郭文暄每天上学、放学都要靠父母接送。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学校提前放学,等了许久的郭文暄并没有等到父亲。看着郭文暄十分焦急的样子,荐永坤主动要求送他回家。于是,荐永坤抱起比他还大一岁的郭文暄,艰难地放在自行车的车座上,迎着大风,硬是一步一步推着郭文暄在天黑前才赶到了家里……郭文暄的父母这看到一幕,眼眶湿润,拉着这个和自己儿子一般大的孩子的手,一个劲地连声说:“谢谢!”而累得满身湿透的荐永坤只是憨憨地笑笑说:“帮助同学,是我应该做的。”便转身骑车消失在夜幕里。
后来,郭文暄病情加重,双腿由慢慢挪动到不能走动,荐永坤便成了郭文暄可靠的“双腿”。郭文暄想去哪里,荐永坤就背他到哪里。他对郭文暄的爸爸、妈妈说:“叔叔、阿姨你们放心吧,在学校就让我来帮助他,以后你们也不用来回跑了,放学回家的时候我顺道就送他回家了。”
进入初中阶段,所设课程增加,有些课程又不在同一栋楼上,这给郭文暄带来了很多的不便。生物实验课连着信息技术课,两门课在不同的教学楼上,荐永坤就背着郭文暄穿行于不同的楼层与教学楼之间,下了2层的实验楼,再登上4层的信息技术楼。因为怕上课迟到,荐永坤总是最先背起郭文暄走向功能室,直到全班同学都走完才背着他回到教室。只有当自己的腿打战发抖快要爬不上去的时候,他才会停靠在楼角歇一歇,再起身,因为他怕摔着郭文暄。
荐永坤十分细心,每一个细节他都想着郭文暄。一次期中考试,要到3楼教室,荐永坤背着郭文暄爬楼梯,走到半路已经很累了,但他咬牙坚持,努力使自己呼吸平稳。到了楼上的教室,他把郭文暄放下,转身跑出教室,“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气。同学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其实他是怕郭文暄看到他喘不上气来而心里不安,影响了考试。
多年来,荐永坤与郭文暄两人已非常默契。不用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荐永坤就知道郭文暄需要什么帮助,马上放下书本去帮他,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就这样,荐永坤背了郭文暄近4个年头。开始家里并不知情,后来父母知道了,都心疼得落泪,但还是支持他做好人好事。
郭文暄更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心里经常有愧疚感。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他整天不喝水、少吃饭,这样一天只上一次厕所。也许是这个缘故,郭文暄这个14岁的男孩子,体重还不到30公斤。即使这样,荐永坤每天还是要背他好多次。

生活上荐永坤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郭文暄,而在学习上郭文暄也对荐永坤倾囊相授。郭文暄品学兼优,每次考试他都是班上第一名,全年级8个班,近350多名学生,郭文暄的考试成绩从原来的前5名上升到现在的前3名。郭文暄一有空就给荐永坤辅导课程,使得荐永坤在班上学习成绩排在中上。
郭文暄的好成绩是拼出来的。据他的母亲张娟介绍,郭文暄回到家里,作业做不完不吃饭,哪怕是晚上11点钟,完成作业后才会去吃饭。他认为回报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刻苦学习。在北京看病,每一次都选择在寒暑假,他怕耽搁学习,也怕因治病影响学习让老师担忧。在家里,他更尽可能地减轻父母亲的压力。郭文暄的爸爸郭金平为了每天在学校接儿子方便,就租用别人的出租车跑出租,妻子也在惠农区打工。周末只郭文暄一人在家,若要小便只能利用身边放的空饮料瓶。有时荐永坤周末也会到郭文暄家去看看,他们互相搀扶,在日复一日地续写着真挚的友谊。
爱的传递
荐永坤每天要帮郭文暄做好多事,帮他交作业,下课背他上厕所,上其他课背他穿行于校园的其他教学楼。这些都让全班全校师生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广大师生纷纷为这个13岁的少年点赞。
2015年7月,荐永坤和郭文暄小学毕业。在毕业典礼大会上,班主任米秀英给荐永坤颁发毕业证时动情地说:“希望你和郭文暄同学在初中再能分到一个班上。”此时郭文暄因病休学。开学了,荐永坤与郭文暄果真又分到了一个班级里,两人都会心地笑了。荐永坤又担当起无微不至照顾郭文暄的责任。

荐永坤无私帮助残疾同学的行为,无不感动着同学们。在教室里,当荐永坤要背着郭文暄下楼梯时,马上会有许多同学上前帮忙;在楼梯上,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只要看见“弟弟”背“哥哥”过来,就会马上让出一条道来,然后,用敬佩的目光目送他俩下楼梯。荐永坤学习不是班上最优的,但他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负责郭文暄的“行走”,他的身上传递的是手足般的温暖情谊。为了让郭文暄开心,他经常到郭文暄家里陪他下围棋,唯恐郭文暄产生自卑心理。
荐永坤来自于一个农村家庭,父母亲都是打工的,他还有一个妹妹,家里也并不富裕。虽然他没有得到过很多掌声和鲜花,受到过任何表彰,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自己的善举。
随着年龄的增长,郭文暄的体重也与日俱增,对于13岁的荐永坤来说,背起他也越来越吃力,然而他仍然在坚持。当记者采访他,问他4年来坚持背郭文暄的想法时,他真诚地说:“看到郭文暄需要别人的帮助时,自己就去帮他,后来就成了一种习惯。”
这种出自于一个13岁少年的习惯动作,却折射着人间大爱,张扬着人性的光芒。他简单纯朴的语言,让成年人也为之动容。一个13岁的少年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在這个社会像郭文暄这样身体残疾而又自强不息的孩子,多么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郭文暄的治疗道路还很漫长,而巨额的医疗费用成了这个家庭不可逾越的大山,也许你我伸出温暖的手,就可以让这个孩子从病痛的折磨中挣脱出来,走向美好的明天。
(申进湘\图)
不幸的童年
郭文暄2002年出生在石嘴山市惠农区一个农村家庭,在5歲以前,他和其他小孩没有什么两样,活蹦乱跳,好动可爱。

6岁那年,郭文暄到石嘴山市第七小学上学。一至三年级还能走路,但到了四年级,郭文暄身体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上楼梯两腿无力,走路两腿也不大听使唤。家里人把他送到自治区一家医院做全面检查,诊断结果是孩子没什么大的毛病,只是由于缺钙引起两腿发软,建议给孩子补钙。但两年的补钙并未减轻孩子的症状,而且身体每况愈下,家里人万分焦急。2011年郭文暄的父亲郭金平带儿子到北京进一步做检查,最后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必须住院治疗。住院半个月就花了6万多元。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郭金平只能领着儿子回到家里,继续服用北京医院开的中药,每月费用高达5000多元。全家人又先后3次利用假期到北京医院进行辅助性治疗,3年多时间共花费医疗费30多万元。
在孩子得病以前,郭金平家的日子是幸福而甜蜜的。郭文暄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孩子,家里的耕地全部流转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郭金平在惠农区开了一家汽车美容店,每月收入可观。然而,自从郭文暄生病后,这个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便被打破了。郭金平为了给孩子治病,把自己的汽车美容店出让给别人,又借了亲戚、朋友们的钱给孩子治病。家里的钱花完了,该借的都借了,2015年下半年不得不终止郭文暄在北京医院的治疗方案。从医学角度讲,北京医院的治疗,可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医生建议郭文暄服用中药,因为西药含有一定的激素,可导致孩子发胖,并且会严重损坏身体其他器官。郭金平知道,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北京医院的治疗是必要的。然而因为无钱看病,一家人的希望之门被严严实实地堵上了。
不幸中的万幸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开启一扇窗……不幸中的郭文暄是万幸的。
2012年3月的一天,只有9岁的荐永坤在楼梯的转角碰到了刚刚转学来的郭文暄。初次见面,看到这个男孩艰难地向楼梯挪动,需要牢牢抓紧扶手才能踩稳,挪动每一小步都要极其用力,他很诧异,不由地停下了脚步,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强烈的冲动:我要帮他!转身他便上前背起了这个同学,走进了教室。

2014年3月,郭文暄体质越来越差,行走更为艰难,不得不休学一学期在家静养。2015年9月,郭文暄父亲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儿子送到了石嘴山市四中读初中,郭文暄与荐永坤恰好分到了一个班。在学校里,郭文暄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活动,性格更加孤僻,这都被善良的荐永坤看在眼里,他开始用自己稚嫩的双肩背这位残疾同学。校园里,无论刮风下雨,无论课堂内外,荐永坤都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内心的善意。下课了,同学们都如小鸟一般跑到校园里欢闹,而郭文暄却只能孤单地坐在教室里望着门外嬉闹的同学发呆,荐永坤就主动凑过来陪他说话。郭文暄要挪动着上厕所,荐永坤说:“我扶着你去。” 看到郭文暄开心地笑了,荐永坤也笑了。
郭文暄每天上学、放学都要靠父母接送。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学校提前放学,等了许久的郭文暄并没有等到父亲。看着郭文暄十分焦急的样子,荐永坤主动要求送他回家。于是,荐永坤抱起比他还大一岁的郭文暄,艰难地放在自行车的车座上,迎着大风,硬是一步一步推着郭文暄在天黑前才赶到了家里……郭文暄的父母这看到一幕,眼眶湿润,拉着这个和自己儿子一般大的孩子的手,一个劲地连声说:“谢谢!”而累得满身湿透的荐永坤只是憨憨地笑笑说:“帮助同学,是我应该做的。”便转身骑车消失在夜幕里。
后来,郭文暄病情加重,双腿由慢慢挪动到不能走动,荐永坤便成了郭文暄可靠的“双腿”。郭文暄想去哪里,荐永坤就背他到哪里。他对郭文暄的爸爸、妈妈说:“叔叔、阿姨你们放心吧,在学校就让我来帮助他,以后你们也不用来回跑了,放学回家的时候我顺道就送他回家了。”
进入初中阶段,所设课程增加,有些课程又不在同一栋楼上,这给郭文暄带来了很多的不便。生物实验课连着信息技术课,两门课在不同的教学楼上,荐永坤就背着郭文暄穿行于不同的楼层与教学楼之间,下了2层的实验楼,再登上4层的信息技术楼。因为怕上课迟到,荐永坤总是最先背起郭文暄走向功能室,直到全班同学都走完才背着他回到教室。只有当自己的腿打战发抖快要爬不上去的时候,他才会停靠在楼角歇一歇,再起身,因为他怕摔着郭文暄。
荐永坤十分细心,每一个细节他都想着郭文暄。一次期中考试,要到3楼教室,荐永坤背着郭文暄爬楼梯,走到半路已经很累了,但他咬牙坚持,努力使自己呼吸平稳。到了楼上的教室,他把郭文暄放下,转身跑出教室,“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气。同学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其实他是怕郭文暄看到他喘不上气来而心里不安,影响了考试。
多年来,荐永坤与郭文暄两人已非常默契。不用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荐永坤就知道郭文暄需要什么帮助,马上放下书本去帮他,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就这样,荐永坤背了郭文暄近4个年头。开始家里并不知情,后来父母知道了,都心疼得落泪,但还是支持他做好人好事。
郭文暄更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心里经常有愧疚感。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他整天不喝水、少吃饭,这样一天只上一次厕所。也许是这个缘故,郭文暄这个14岁的男孩子,体重还不到30公斤。即使这样,荐永坤每天还是要背他好多次。

生活上荐永坤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郭文暄,而在学习上郭文暄也对荐永坤倾囊相授。郭文暄品学兼优,每次考试他都是班上第一名,全年级8个班,近350多名学生,郭文暄的考试成绩从原来的前5名上升到现在的前3名。郭文暄一有空就给荐永坤辅导课程,使得荐永坤在班上学习成绩排在中上。
郭文暄的好成绩是拼出来的。据他的母亲张娟介绍,郭文暄回到家里,作业做不完不吃饭,哪怕是晚上11点钟,完成作业后才会去吃饭。他认为回报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刻苦学习。在北京看病,每一次都选择在寒暑假,他怕耽搁学习,也怕因治病影响学习让老师担忧。在家里,他更尽可能地减轻父母亲的压力。郭文暄的爸爸郭金平为了每天在学校接儿子方便,就租用别人的出租车跑出租,妻子也在惠农区打工。周末只郭文暄一人在家,若要小便只能利用身边放的空饮料瓶。有时荐永坤周末也会到郭文暄家去看看,他们互相搀扶,在日复一日地续写着真挚的友谊。
爱的传递
荐永坤每天要帮郭文暄做好多事,帮他交作业,下课背他上厕所,上其他课背他穿行于校园的其他教学楼。这些都让全班全校师生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广大师生纷纷为这个13岁的少年点赞。
2015年7月,荐永坤和郭文暄小学毕业。在毕业典礼大会上,班主任米秀英给荐永坤颁发毕业证时动情地说:“希望你和郭文暄同学在初中再能分到一个班上。”此时郭文暄因病休学。开学了,荐永坤与郭文暄果真又分到了一个班级里,两人都会心地笑了。荐永坤又担当起无微不至照顾郭文暄的责任。

荐永坤无私帮助残疾同学的行为,无不感动着同学们。在教室里,当荐永坤要背着郭文暄下楼梯时,马上会有许多同学上前帮忙;在楼梯上,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只要看见“弟弟”背“哥哥”过来,就会马上让出一条道来,然后,用敬佩的目光目送他俩下楼梯。荐永坤学习不是班上最优的,但他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负责郭文暄的“行走”,他的身上传递的是手足般的温暖情谊。为了让郭文暄开心,他经常到郭文暄家里陪他下围棋,唯恐郭文暄产生自卑心理。
荐永坤来自于一个农村家庭,父母亲都是打工的,他还有一个妹妹,家里也并不富裕。虽然他没有得到过很多掌声和鲜花,受到过任何表彰,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自己的善举。
随着年龄的增长,郭文暄的体重也与日俱增,对于13岁的荐永坤来说,背起他也越来越吃力,然而他仍然在坚持。当记者采访他,问他4年来坚持背郭文暄的想法时,他真诚地说:“看到郭文暄需要别人的帮助时,自己就去帮他,后来就成了一种习惯。”
这种出自于一个13岁少年的习惯动作,却折射着人间大爱,张扬着人性的光芒。他简单纯朴的语言,让成年人也为之动容。一个13岁的少年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在這个社会像郭文暄这样身体残疾而又自强不息的孩子,多么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郭文暄的治疗道路还很漫长,而巨额的医疗费用成了这个家庭不可逾越的大山,也许你我伸出温暖的手,就可以让这个孩子从病痛的折磨中挣脱出来,走向美好的明天。
(申进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