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是一种传播活动,审美需要媒介。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人类传播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由于人类符号、技术实践条件和水平的缘故,曾经先后出现了以某一种媒介为核心和主导的阶段。而也正是这些核心媒介的表现作用,使得人类的审美活动走上了不断创新的路程,形成了审美多样的传统和景观。
一、符号性媒介阶段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①符号是媒介的最基本也是最初形态。在审美活动中,符号实际上是受众的视听感官接触到的最直接内容,是受众从审美感知进入审美理解和想象的重要途径,因此,符号对于受众的生命需要满足的精神性程度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不同的符号形成了审美活动中的不同媒介,也对于受众的生命需要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实物媒介。符号可以是人创造的各种虚拟性符号,也可以是人创造的实物,甚至可以是人自身。在利用实物媒介进行的审美传播中,接受者进行审美的感官是最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都可以同时参与,因此,实物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最生动、最形象的。然而,实物媒介的传递不便、表意和传播范围狭窄也是其弱点之所在。
信号媒介。信号媒介包括图像符号、声音符号和体语符号。信号媒介主要作用于视听感官,因此要求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由此构成精神想象空间,产生审美愉悦。同实物媒介相比,信号媒介开始从形象性到抽象性的过渡。然而,信号媒介的弱点也正在于其过于抽象,不能清晰地表达复杂的意思,因此往往引起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流的障碍,审美效果的个体差异也较大。
语言媒介。语言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信号媒介由于表意局限性所造成的交流障碍。对于审美性传播活动而言,语言弱化了感官刺激,却通过更加明确、系统的符号、符号类群引发人类的想象与思维,有利于审美性想象空间的构筑。然而,在口口相传的条件下,语言媒介的传播范围同样狭窄,并且它转瞬即逝,难以记录和保存,不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审美享受。
文字媒介。文字媒介第一次实现了符号与物质载体的结合。并且文字媒介在审美性传播活动中往往还承担了“载道”的教化和价值导向作用,因此,文字媒介除了满足受众的审美性精神想象空间,也为受众架起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然而,由于经济原因往往会导致文化水平的差异,导致媒介特权阶级的产生,文字媒介因而成了进行文化和审美垄断的工具。
二、技术性媒介阶段
媒介的垄断常常导致符号的垄断;反之,符号的解放必然有助于媒介的解放。随着人类生命需要的发展,大众对于传播媒介审美功能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科技的发展,则使得技术力量势不可当地与符号相结合,进入到媒介的解放,也使审美活动在解放中,大放异彩。
印刷媒介。印刷术的发明,使审美性传播告别“贵族”而面向大众,人类从此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的时代。印刷媒介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与复制。罗素认为它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马克思同样也对其贡献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说:“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②
电子媒介。电子媒介在印刷媒介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的基础上,几乎将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所有审美传播媒介进行了综合。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得审美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电子技术与声音、动态图像符号的完美结合,使得人的生命系统在电视机前面和电影院里得到全方位的满足。
网络媒介。电子媒介方兴未艾,网络浪潮就已席卷而来。网络是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归根结底就是利用虚拟和数字技术,最大限度地缩短甚至取消时空界限,因此是任何符号、任何审美性传播活动都可以运用的媒介。而与电子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具备互动性和虚拟可能性,因此取消了审美传播的主客限制和时空限制,也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介无可争议地全面满足了人的生命需要,并且在虚拟的空间里开始实现对生物依赖性的超越。
卡西尔宣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③经过上面这个粗略的历史流变分析,我们看到,从实用,到视觉、听觉感受,到审美性想象空间的构筑,到教化和价值导向,再到人的视听感觉和精神想象、价值追求的全面实现,甚至逐步取消其接受的时空限制,媒介表现出了越来越立体化、全方位的趋势。
对生命的不断超越和更高层次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而这种本能必然导致了能够帮助人类满足生命需求的各种工具及物质条件的不断改进。作为人类创造和接受精神时空里的人类生活的过程的审美性传播活动,随着人类生命追求的不断提高,对媒介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而同时,现代科技的发达,媒介的不断进步,也同样为实现人类生命追求的满足提供了条件。
由生物、精神、社会三维构成的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动态中趋于平衡的体系,也就是说,某一主体在某一阶段、某种状况下,总是倾向于某个层面生命的满足。因此,某一种媒介往往由于其具备的满足某种生命需求的优势,而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时期占据主导性地位。
但是人的生命具有自我调节平衡的本能,当其某一方面被弱化的时候,就会要求强化,而在某一方面满足过度时,会引起疲劳,自觉回避。所以,在审美活动中,当媒介对于某种生命的满足达到一定限度,而导致其他层面的生命变得薄弱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减少或者放弃这种媒介。于是,原先占优势的媒介就会从中心走向边缘,而原先受冷落的媒介则可能因此而获得卷土重来的机会,人总是本能地希望在有限的付出中得到最大的收获,以实现最合理的“性价比”。在审美活动中,人类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需要,以获得更多的审美经验。作为审美性传播物质载体的媒介,其对人的生命系统满足的程度越高,审美效果必然就越好。
由此可见,从审美的角度而言,传播媒介发展的规律正在于使人的生命系统追求得以更全面的满足和超越,并最终实现人类生命健康和谐的持续发展。
注释:
①③恩斯特·卡西尔(德):《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第28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编校:杨彩霞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人类传播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由于人类符号、技术实践条件和水平的缘故,曾经先后出现了以某一种媒介为核心和主导的阶段。而也正是这些核心媒介的表现作用,使得人类的审美活动走上了不断创新的路程,形成了审美多样的传统和景观。
一、符号性媒介阶段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①符号是媒介的最基本也是最初形态。在审美活动中,符号实际上是受众的视听感官接触到的最直接内容,是受众从审美感知进入审美理解和想象的重要途径,因此,符号对于受众的生命需要满足的精神性程度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不同的符号形成了审美活动中的不同媒介,也对于受众的生命需要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实物媒介。符号可以是人创造的各种虚拟性符号,也可以是人创造的实物,甚至可以是人自身。在利用实物媒介进行的审美传播中,接受者进行审美的感官是最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都可以同时参与,因此,实物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最生动、最形象的。然而,实物媒介的传递不便、表意和传播范围狭窄也是其弱点之所在。
信号媒介。信号媒介包括图像符号、声音符号和体语符号。信号媒介主要作用于视听感官,因此要求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由此构成精神想象空间,产生审美愉悦。同实物媒介相比,信号媒介开始从形象性到抽象性的过渡。然而,信号媒介的弱点也正在于其过于抽象,不能清晰地表达复杂的意思,因此往往引起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流的障碍,审美效果的个体差异也较大。
语言媒介。语言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信号媒介由于表意局限性所造成的交流障碍。对于审美性传播活动而言,语言弱化了感官刺激,却通过更加明确、系统的符号、符号类群引发人类的想象与思维,有利于审美性想象空间的构筑。然而,在口口相传的条件下,语言媒介的传播范围同样狭窄,并且它转瞬即逝,难以记录和保存,不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审美享受。
文字媒介。文字媒介第一次实现了符号与物质载体的结合。并且文字媒介在审美性传播活动中往往还承担了“载道”的教化和价值导向作用,因此,文字媒介除了满足受众的审美性精神想象空间,也为受众架起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然而,由于经济原因往往会导致文化水平的差异,导致媒介特权阶级的产生,文字媒介因而成了进行文化和审美垄断的工具。
二、技术性媒介阶段
媒介的垄断常常导致符号的垄断;反之,符号的解放必然有助于媒介的解放。随着人类生命需要的发展,大众对于传播媒介审美功能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科技的发展,则使得技术力量势不可当地与符号相结合,进入到媒介的解放,也使审美活动在解放中,大放异彩。
印刷媒介。印刷术的发明,使审美性传播告别“贵族”而面向大众,人类从此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的时代。印刷媒介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与复制。罗素认为它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马克思同样也对其贡献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说:“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②
电子媒介。电子媒介在印刷媒介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的基础上,几乎将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所有审美传播媒介进行了综合。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得审美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电子技术与声音、动态图像符号的完美结合,使得人的生命系统在电视机前面和电影院里得到全方位的满足。
网络媒介。电子媒介方兴未艾,网络浪潮就已席卷而来。网络是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归根结底就是利用虚拟和数字技术,最大限度地缩短甚至取消时空界限,因此是任何符号、任何审美性传播活动都可以运用的媒介。而与电子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具备互动性和虚拟可能性,因此取消了审美传播的主客限制和时空限制,也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介无可争议地全面满足了人的生命需要,并且在虚拟的空间里开始实现对生物依赖性的超越。
卡西尔宣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③经过上面这个粗略的历史流变分析,我们看到,从实用,到视觉、听觉感受,到审美性想象空间的构筑,到教化和价值导向,再到人的视听感觉和精神想象、价值追求的全面实现,甚至逐步取消其接受的时空限制,媒介表现出了越来越立体化、全方位的趋势。
对生命的不断超越和更高层次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而这种本能必然导致了能够帮助人类满足生命需求的各种工具及物质条件的不断改进。作为人类创造和接受精神时空里的人类生活的过程的审美性传播活动,随着人类生命追求的不断提高,对媒介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而同时,现代科技的发达,媒介的不断进步,也同样为实现人类生命追求的满足提供了条件。
由生物、精神、社会三维构成的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动态中趋于平衡的体系,也就是说,某一主体在某一阶段、某种状况下,总是倾向于某个层面生命的满足。因此,某一种媒介往往由于其具备的满足某种生命需求的优势,而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时期占据主导性地位。
但是人的生命具有自我调节平衡的本能,当其某一方面被弱化的时候,就会要求强化,而在某一方面满足过度时,会引起疲劳,自觉回避。所以,在审美活动中,当媒介对于某种生命的满足达到一定限度,而导致其他层面的生命变得薄弱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减少或者放弃这种媒介。于是,原先占优势的媒介就会从中心走向边缘,而原先受冷落的媒介则可能因此而获得卷土重来的机会,人总是本能地希望在有限的付出中得到最大的收获,以实现最合理的“性价比”。在审美活动中,人类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需要,以获得更多的审美经验。作为审美性传播物质载体的媒介,其对人的生命系统满足的程度越高,审美效果必然就越好。
由此可见,从审美的角度而言,传播媒介发展的规律正在于使人的生命系统追求得以更全面的满足和超越,并最终实现人类生命健康和谐的持续发展。
注释:
①③恩斯特·卡西尔(德):《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第28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