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困生;认知失调;《家 校联系卡》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26—01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它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来。笔者就是采用改变行为的方法使学生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来解决认知失调问题的。
有位学生字写得不好,还经常不交作业,上课也不主动回答问题,而且性格孤僻,没有笑脸,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我们和家长联系,想了许多办法,但“有效期”只有几天,时间一长效果就不明显了。教师和家长只能叹息,十分无奈。
我多次找该生谈心,希望他能转变思想,努力学习,争当一名好学生。一次,我摸着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教师、同学、父母都觉得你不一般,你最近表现比以前好了许多,再稍加努力,一定是个好学生,你认为是不是这样?”“不是。” “你想成为好学生吗?”他小声说:“不想。”又有一次我问他:“你以前经历过的哪件事使你最高兴?”“没有。”他说。“你最爱干什么?”他似乎茫然了,没有说话。“我和你做个朋友你愿意吗?”我伸出了手,想同他握手。他不做声,也不握手。他对我的关心似乎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从他的神色中我看到了怀疑、失望和无奈等心理状态。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该生兄弟较多,家庭生活困难,常挨父母的打骂;同学们也不愿和他玩耍,还经常讥笑他;完不成作业,教师也经常批评他。
他虽然拥有金色童年,但心中一片灰暗,没有尝到儿童特有的快乐。
一个很天真的孩子,无法选择人生的来去,既然来到人世间,就应该在童年时代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生活。他没有犯什么大错误,但他为什么经常得不到人间的快乐呢?为什么经常两眼呆滞、脸色阴沉,生活在痛苦之中呢?
快乐是儿童的专利,玩耍是儿童的天职。一个孩子在童年时代连快乐都没有体验到,能对学习发生兴趣吗?我意识到,学习对这个孩子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孩子应该得到理解、尊重、同情、友善、快乐……这才是最关键的。
做人要紧!我立刻改变了学习第一的思想。同时,我也不允许同学们再说他的坏话,要主动同他玩耍,先不谈他的学习,看谁发现他的优点多。
我又把家长请到学校来,指出了他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建议让他改正,并经过商讨我和该家长做了个“密秘约定”:教师和家长每天互相配合,双方都填写《家校联系卡》,把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记录下来,密切配合,教育孩子,而且都必须写出对孩子正面的、鼓励性的话,不写反面的、否定性的话。然后把它装在信封里,但不封口,每天回家和到校都让孩子把教师或父母写上对他评价的《家校联系卡》交给对方。
孩子担心教师和家长批评他,哪能不“偷看”信中的内容呢?我们就是利用这种故意不让孩子去看《家校联系卡》,但他却急于看卡而产生的认知失调,致使他看卡,来改变他的行为,从而改变他的态度。而卡上写的几乎全是表扬、鼓励他的好话,他看了能不高兴吗?对他的思想能不产生影响吗?
我在卡中写道:“他不是个干坏事的孩子,打扫卫生很认真,同学们在我跟前表扬他。”
孩子在回家的路途中,“偷”看了卡上的内容,心中踏实了。回到家里,孩子主动帮父母干家务活。
第二天早上,家长在《家校联系卡》上写道:“孩子今天很勤快,帮我们干了许多家务活,晚饭后去做家庭作业,我和孩子母亲很高兴。”
孩子早上回学校,又在路途中看了卡上的内容,心中高兴了。在课堂上,他认真听讲。显然,他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心中产生了希望的火花。
晚上回家我又写道:“今天我看见孩子学习很认真,上课非常专心,下课还和同学们一起玩,广播体操做得最认真。”
……
就这样,我们用《家校联系卡》每天写孩子的良好表现,并制造出漏洞,故意让孩子看到夸奖和表扬他的话。一学期结束,该生学习成绩上升,上课回答问题相当积极,常常站起来抢着举手,并且关心班集体,团结同学。
维护了孩子的尊严,让他的人格得到尊重,他就会有笑容,并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这是教育真正的成功。
编辑:董向东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26—01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它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来。笔者就是采用改变行为的方法使学生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来解决认知失调问题的。
有位学生字写得不好,还经常不交作业,上课也不主动回答问题,而且性格孤僻,没有笑脸,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我们和家长联系,想了许多办法,但“有效期”只有几天,时间一长效果就不明显了。教师和家长只能叹息,十分无奈。
我多次找该生谈心,希望他能转变思想,努力学习,争当一名好学生。一次,我摸着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教师、同学、父母都觉得你不一般,你最近表现比以前好了许多,再稍加努力,一定是个好学生,你认为是不是这样?”“不是。” “你想成为好学生吗?”他小声说:“不想。”又有一次我问他:“你以前经历过的哪件事使你最高兴?”“没有。”他说。“你最爱干什么?”他似乎茫然了,没有说话。“我和你做个朋友你愿意吗?”我伸出了手,想同他握手。他不做声,也不握手。他对我的关心似乎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从他的神色中我看到了怀疑、失望和无奈等心理状态。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该生兄弟较多,家庭生活困难,常挨父母的打骂;同学们也不愿和他玩耍,还经常讥笑他;完不成作业,教师也经常批评他。
他虽然拥有金色童年,但心中一片灰暗,没有尝到儿童特有的快乐。
一个很天真的孩子,无法选择人生的来去,既然来到人世间,就应该在童年时代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生活。他没有犯什么大错误,但他为什么经常得不到人间的快乐呢?为什么经常两眼呆滞、脸色阴沉,生活在痛苦之中呢?
快乐是儿童的专利,玩耍是儿童的天职。一个孩子在童年时代连快乐都没有体验到,能对学习发生兴趣吗?我意识到,学习对这个孩子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孩子应该得到理解、尊重、同情、友善、快乐……这才是最关键的。
做人要紧!我立刻改变了学习第一的思想。同时,我也不允许同学们再说他的坏话,要主动同他玩耍,先不谈他的学习,看谁发现他的优点多。
我又把家长请到学校来,指出了他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建议让他改正,并经过商讨我和该家长做了个“密秘约定”:教师和家长每天互相配合,双方都填写《家校联系卡》,把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记录下来,密切配合,教育孩子,而且都必须写出对孩子正面的、鼓励性的话,不写反面的、否定性的话。然后把它装在信封里,但不封口,每天回家和到校都让孩子把教师或父母写上对他评价的《家校联系卡》交给对方。
孩子担心教师和家长批评他,哪能不“偷看”信中的内容呢?我们就是利用这种故意不让孩子去看《家校联系卡》,但他却急于看卡而产生的认知失调,致使他看卡,来改变他的行为,从而改变他的态度。而卡上写的几乎全是表扬、鼓励他的好话,他看了能不高兴吗?对他的思想能不产生影响吗?
我在卡中写道:“他不是个干坏事的孩子,打扫卫生很认真,同学们在我跟前表扬他。”
孩子在回家的路途中,“偷”看了卡上的内容,心中踏实了。回到家里,孩子主动帮父母干家务活。
第二天早上,家长在《家校联系卡》上写道:“孩子今天很勤快,帮我们干了许多家务活,晚饭后去做家庭作业,我和孩子母亲很高兴。”
孩子早上回学校,又在路途中看了卡上的内容,心中高兴了。在课堂上,他认真听讲。显然,他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心中产生了希望的火花。
晚上回家我又写道:“今天我看见孩子学习很认真,上课非常专心,下课还和同学们一起玩,广播体操做得最认真。”
……
就这样,我们用《家校联系卡》每天写孩子的良好表现,并制造出漏洞,故意让孩子看到夸奖和表扬他的话。一学期结束,该生学习成绩上升,上课回答问题相当积极,常常站起来抢着举手,并且关心班集体,团结同学。
维护了孩子的尊严,让他的人格得到尊重,他就会有笑容,并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这是教育真正的成功。
编辑:董向东